
《参观沈阳“大帅府”》
作者:于家荣
7月下旬,在齐齐哈尔儿子家小住半月之后即将返鹤之时,儿子儿媳带我们两口子去辽宁鲅鱼圈去游玩。
儿子驾车前往,当天开到沈阳时已近傍晚,儿媳在途中用手机联系好了位于沈阳中街附近一个不错的宾馆住下。
就这样在沈阳逗留了两天,游览了沈阳故宫、刘老根大舞台、到“五爱”批发市场购些物品。我们还利用一上午的时间,参观了沈阳“大帅府”。
“大帅府”位于沈阳故宫东南面。是上世纪初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末代国家元首、“东北王”张作霖与其长子张学良主政东北时期的官邸与私宅。一座大帅府,半部民国史,砖瓦无声,草木枯荣,真实地记录下他们父子叱吒风云的政治生涯和跌宕起伏的人生传奇,还有那个时代的风云际会。
来大帅府参观,首先要到帅府前的广场,广场正中央矗立着一座张学良将军的雕像。这座雕像于2005年“西安事变”69周年纪念日落成。雕塑总高6.94米,上部是呈站姿身着戎装的张学良将军雕像,雕像将张学良的身材加高了一些,显得精神、挺拔。面部表情是微皱眉头,眼光深邃地望着远方,嘴唇紧闭显得坚定。
雕塑中直立的张学良将军英姿勃勃,一只手握皮带,一手下垂拿着手套。雕像高4米,下部是高2.94米的基座。基座上镌刻的“张学良将军”五个金色大字闪闪发光。
帅府分为四部分:中院、东院、西院和院外部分,据介绍,占地面积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平方米。中院部分是帅府最早的建筑,为中式三进四合院形式,原地为清朝奉天府道员荣厚的一所旧宅,清朝宣统三年、即1911年深秋,时任洮南府奉天前路巡防营统领的张作霖租下这座宅子。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张作霖任陆军第二十七师中将师长,便买下此宅与西侧的江浙会馆,1914年动工,历时2年建成了这座青砖黑瓦、朱漆廊柱、兽吻飞檐的王府式三进四合院建筑——帅府中
院。四合院正门上有横匾,上书“治国护民”。与正门相对,有座高4米有余,呈八字形向内敞开,与四合院南墙连为一体的影壁,影壁芯正中镶嵌一块雕有“鸿禧”二字的汉白玉。朱红底金色字体,红托金,大概是蕴意富贵。
二进院是张作霖的起居、办公处,垂花仪门上横匾为“德被苍生”四字,左右有楹联曰:“关塞仗金锋,屹甲干城万里;海外接半壁,昭泽三省六州。”在五开间正厅东间为张作霖办公室,内有张作霖蜡像坐在桌前,栩栩如生,宛如主人犹在,房门前有对联一副,乃张作霖手迹:“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西间为会客室,门上横匾“望重长城”,室内有几幅张作霖题字:“一丸塞函谷,三箭定天山”、“智深须有忍,将勇贵能谋。”、“神威扬万里,英勇冠三军。”
三进院是内宅,是张作霖的夫人与子女们的住处。在二进和三进院正房窗下的墙体上,镶嵌了50多幅1米高的砚石石雕,工艺精美,寓意深刻,很值得细细玩味。
绕过一面“福”字影壁出帅府东门,有一座日式风格的二层赭红色小楼,便是“赵四小姐楼”。再往前行是沈阳金融博物馆,建筑正面是罗马式建筑风格,十级台阶之上矗立着六根爱奥尼克式立柱,顶托着宽大的露台,显得宏伟气派。
张学良共有三位夫人,一女三子。1916年与长其4岁的于凤至结婚,1964年3月双方解除婚约。同年7月4日与赵一荻正式结婚,台湾《联合报》报道文中各小段标题这样写到:“三十载冷暖岁月,当代冰霜爱情。”
谷瑞玉,被称为张学良的“随军夫人”,中俄混血,为我省佳木斯的一名小学教师,1922年与张学良结婚,后到南开大学读书,1927年毕业,1930年协议离婚,改名孟晓玉,一直住在天津,在大学教书,1983年病逝。
通过参观,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张学良自打1931年“九.一八”事变从这个院子走出去后,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再也没有回来。通常,人到了晚年都是怀念故乡的,渴望叶落归根,就像从大陆去台湾的国民党元老于佑任那样,到了晚年,人在孤岛,思乡心切,心情抑郁,写出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的感伤诗篇。可他当时处于两岸关系的冰冻期,身不由己,遥望大陆只能徒呼奈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