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红故居行》
作者:于家荣
去哈尔滨无数次了,参观呼兰萧红故居是我一直想着的事,却一直没有机会,直到2017年11月份省检察院组织培训,在哈尔滨师范大学所在的呼兰区举行,我才忙里偷闲,拜谒了萧红的故居。
那天天气较冷,来参观的人不是很多,进到院子里,头一眼看见的便是端坐在石头上的萧红汉白玉雕像。只见她身着旗袍,一只手捧着一本翻开的书,她托腮凝思,似在思索她坎坷的人生,又似精心构思文学巨著。而她那深邃的眸子中饱含着对脚下这片黑土地及家乡人民的深挚热爱……
据解说员介绍说,萧红故居始建于1908年,是传统的八旗式住宅,由两个相对独立的院落组成,中间有门洞相连,占地面积7000多平米,有着百年历史。
步入院中,院内有五间正房,正房是青砖墙,上覆青瓦,屋脊两头上翘,木制小隔窗贴着土黄色的窗纸。走进正房的大门,中间是间厨房,东西各有一间屋子。西间炕上摆放着炕琴、炕桌、箱柜和一对青花胆瓶等一些家具。
萧红故居陈列室就设在正房里。堂屋中间摆设着一个砂盘模型,再现了故居的原始形态。东屋两间陈列萧红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西屋两间作为展室,墙上展示着萧红生前的照片和中外名人参观萧红故居的留影和与萧红共同战斗过的老作家萧军、端木蕻良、舒群、塞克、罗烽、白朗等人的墨宝。院内有一座2米高汉白玉的萧红塑像,后花园西侧有碾房一座。
从正房的后门出去,直抵萧红家的后花园。其实,所谓的后花园,当年只是她家的菜园子。
菜园的左侧有一处马厮,里面有几个栩栩如生的枣红或黑马模型。
菜园的右角坐落着老磨房,里面放着当年用过的碾子、石磨,还有一架木制扇粮车。据说,当时她家的磨倌是个叫冯歪嘴子的人。冯歪嘴子是个十分老实善良的人,对萧红很好,后花园和磨坊也是童年的萧红经常去玩耍的地方。她曾把家里的鸡蛋偷出来,在磨房里烧熟和童年的伙伴们分享。萧红一生命运多舛。当年她从哈尔滨女子中学失学后,一直四处颠沛,几经婚变,加之身体多病,生命在31岁那年嘎然而止。可在她有限的31年里,一直没有忘记家乡,没有忘记呼兰——这里留下她太多的记忆。
在萧红的作品中,多数都是反映在呼兰小城里发生的故事。在参观和萧红故居相邻的萧红纪念馆时,里面就陈列着各种版本的萧红作品《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萧红作品的手稿等,作品写的全是呼兰。在作品陈列墙右侧,悬挂着我国书法名家撰写的“著百万雄文弘九州沃土,成千秋才女留半部红楼”的长幅,高度概括了萧红的文化成就。
萧红的创作生涯十分短暂,只有短短的9年时间。
可在这短短的9年光阴中,她却为后人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篇章。可以这样说,在东北的女作家中,唯一能记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册之中的,只有萧红。
接着,参观了东屋。这两间房是萧红的出生地和她父母的居室。室内陈列着萧红儿时用过的书柜、小饭桌、梳妆台等物,一切都是那麽的朴实无华而又富有生活气息!我们从中不仅能探索萧红的成长环境和生活轨迹,而且还可以领略30年代北方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萧红故居保留着满族民居建筑的风格,窗户采用上下对开,带有盘肠子花格图案,中间镶嵌一块玻璃,四周裱糊北方特有的窗户纸。中间的房门,采用了“苏州门”,顾名思义,是江南水乡的产物,可以看到华夏文化的融合。而房间后门是北方传统的板门。室内是北方人生活的火炕。满族民居的另一特点也在萧红故居的老宅上体现出来。
瞻仰完萧红故居,在为她英年早逝感到惋惜的同时,我更多的是对这位文学大师的崇敬与爱戴。萧红不足十年的创作生涯却给中国文学宝库留下百万字的珍品。她的成名作《生死场》由鲁迅先生作序,被誉为“先声文学”、“号角文学”;她的名著《呼兰河畔》由茅盾先生作序,《序》中评价:“它是一首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