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向毛泽东诗词学习什么
——在“风流人物·毛泽东诗词与启航新征程学术研讨会”上的闭幕讲话
(2021年6月19日)
周文彰
这次来到陕北重镇榆林,参加“风流人物·毛泽东诗词与启航新征程学术研讨会”,榆林市委宣传部、榆林市诗词学会精心安排,不辞劳苦,带着我们参观了杨家沟、袁家沟,受到了革命精神的洗礼。特别是参观毛主席的鸿篇巨制《沁园春·雪》诞生地,让我们身临其境体验毛主席当年这首大气恢宏、脍炙人口的辉煌诗篇的源景。我当场有小诗一首《登高家洼塬领悟毛主席沁园春雪》:登塬四望觅当年,满目皑皑岭接天。蜡像驰原千里雪,身临诗境意延绵。
我浏览了大会论文集,重点阅读了郑伯农、星汉、李树喜、彭崇谷、宋彩霞、易礼、李德身、薛建民、王艳荣等诗人的大作,今天又听取了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范诗银的开幕词和大会发言,深受启发,学了很多。作为闭幕讲话,我想讲一讲“我们向毛泽东诗词学习什么?”
我们应向毛泽东诗词学习什么呢?我初步归纳,要学习以下几个方面。

榆林清涧县袁家沟村,毛泽东当年创作《沁园春·雪》的窑洞
一、以诗情拥抱时代
毛泽东诗词题材广泛,有写草木山川的,也有写爱情友情的,有咏怀古迹的、也有研习史实的,但最引人瞩目的是政治抒情诗。
我们说,毛泽东诗词开拓了中华诗词的一个新时代,首先因为它反映的是一个崭新的时代:民族求解放、求振兴的新时代,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开辟井冈山根据地,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全中国;解放后的翻身喜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际风云和外交斡旋……都反映在毛泽东诗词中。我们现在所讲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毛泽东诗词一以贯之的鲜明主题。
毛泽东诗词,立足于时代,记叙世纪风云,心系人民大众,事关社稷江山。所以,毛泽东诗词绝不是花前柳下或茶亭酒肆的小情小调;更不是矫揉造作或无病呻吟所能比拟的。
毛泽东诗词是时代的需要、时代的反映、时代的强音、时代的号角。因此可以说,没有一首诗词像毛泽东诗词那样受到人民群众如此广泛的喜爱、高频的运用,没有一首诗词像毛泽东诗词那样产生如此巨大的政治影响和社会作用。
这启发我们,诗词要想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就一定要“拥抱时代、情系人民”。这两句话已经被列为《中华诗词》杂志的办刊宗旨。

二、以天下作为己任
这是在毛泽东诗词中随处可见的伟大情怀。
1925 年秋,《沁园春·长沙》就反映出毛泽东和他的一批同学,忧国忧民,燃烧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澎湃激情。32岁的毛泽东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震撼神州之问。
1929年2-4月,蒋介石和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为控制两湖而进行战争。一方面,“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而另一方面,“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这里,毛泽东为革命根据地内无田无地的农民群众“分田分地真忙”而真情欢呼。千百年来,农民苦于无地。不是向地主租种,就是到地主家扛长工。现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毛泽东深知,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的根基!
1945 年,毛泽东从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回到延安后,写了《忆重庆谈判》一诗:诗中写到共产党力主天下百姓要“有田有地”,要拯救“遍地哀鸿满城血”的国家,而这一切都是“无非一念救苍生”。
《沁园春·雪》豪迈地指出,能够把中国人民带入新世界的,不是秦皇汉武、不是唐宗宋祖,也不是成吉思汗,而是今朝的“风流人物”!
纵观毛泽东诗词,我们可以看到,“报道敌军宵遁”“六月天兵征腐恶”“宜将剩勇追穷寇”等诗句,写出在战争年代,毛泽东不辱使命推翻“三座大山”、解救劳苦大众的坚毅。“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等诗句,表达了和平时期,毛泽东带领人民致力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喜悦。“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等诗句,抒发了毛泽东立足中国、胸怀天下的境界。
毛泽东年轻时就具备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1910年秋天,他前往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就读。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七绝·呈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表达了外出求学、四海为家的人生志向和坚定决心。1919年,26岁的毛泽东就在《湘江评论》中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榆林米脂县杨家沟村,毛泽东转战陕北居住过的地方
三、以乐观对待困苦
毛泽东诗词,有不少是在受贬斥、受压制的情况下写成的,是在条件艰苦、形势险恶的环境下写成的。
1927年革命前途和中国命运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大革命的不幸结局已经可以预见,但毛主席却没有伤感颓废之色,而是“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南昌起义失败后,不少人丧失理想信念,而毛泽东却写下“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何其坚毅而果敢。
1927年,被排斥在红四军领导集体之外的毛泽东身患重病,却在悲凉、肃杀的秋天写下“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充满昂扬之气。
1933年6月,在苏区中央局会议上遭到严厉批评之后,他却写下了“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的诗句。
1934年7月23日清晨,正值第五次反“围剿”节节失利,形势危急,孔荷宠等红军高级将领丧失理想信念投敌,毛泽东又被王明等人排斥在军事领导之外。在这种情况下,他却写下了“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清平乐·会昌》)的优美诗句。
长征,是中央和中央红军处于最深重的苦难时期,毛泽东创作了《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等诗词,充满“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必胜决心,充满“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毛泽东的人生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诗词也不是没有悲欢离合的内容。但是,他始终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面对人间的坎坷,坚信光明终会代替黑暗。62年前,苏联著名汉学家费德林问到毛主席的诗词创作时,毛主席答道:“现在连我自己也搞不明白,当一个人处于极度考验,身心交瘁之时,当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的时候,居然还有诗兴来表达这种严峻的现实。”(参见郑伯农)这是什么力量在驱使着他?值得我们永久品味!

四、以豪迈塑造精神
毛主席诗词充满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把豪放词风提到了至高境界。《沁园春·雪》一开篇就显得气势磅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中国历史成就卓著的秦皇汉武还是“略输文采”,唐宗宋祖更是“稍逊风骚”,而成吉思汗不过是“只识弯弓射大雕”,显示出毛泽东的无比大气和恢弘。而最后两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体现了诗人无比自信和伟大抱负。
1935年雪山中艰难跋涉的毛泽东抬头,目之所及的天地之间矗立着世界第一巍峨山峰,震撼之余写下 “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等气势磅礴的诗句。
1963年1月,中苏联关系恶化,苏联赫鲁晓夫集团联合国际上的反华势力掀起了反华浪潮。正是在这样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毛泽东写了《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充满对反华势力的藐视,显示了中国气派。而“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更是波澜壮阔!
毛泽东以豪迈的诗风,为我们塑造了艰苦奋斗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藐视敌人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他的诗词让我们看到了满篇的家国情怀,情系人民、为了人民的领袖风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共产党人的鲜红本色等等。
也许有人会说,毛泽东诗词之所以有吞吐山河的磅礴大气和刚毅顽强的意志,正是由于毛泽东处于党和国家领袖地位所决定的,是别的诗人学不会也不可能具备的。
事实上,我在前面已经涉及,还在学生时代,毛泽东党的诗作或其他文字就充满豪迈之气。所以,彭崇谷在论文中写道:在笔者看来,毛泽东所处的领袖地位,对毛泽东晚年诗词风格有一定的影响,但从毛泽东诗词整体来看,并没有起决定作用。毛泽东诗词的那种登峰造极的立意与豪迈大气来自于他的非凡见识与广博心境。对此,我深以为然。

榆林米脂县高家洼塬,毛泽东写《沁园春·雪》前曾到此登眺
五、以艺术创造意境
“风花雪月松竹梅”,这些传统诗词吟咏的对象,毛泽东诗词皆有涉及。但毛主席却是注入新内涵,塑造新形象,创出新意境。对此,李树喜归纳如下:
风:“西风烈”“红旗漫卷西风”“西风漫卷孤城”“正西风落叶下长安”。不见了古诗中常见的东风,因为毛主席面对的正是“西风”。
花:“战地黄花分外香”“万花纷谢一时稀”“山花烂漫”。
雪:“赣江风雪弥漫处”“雪里行军情更迫”“雪压冬云白絮飞”,都是苍劲和阳刚之气。
月:“长空雁叫霜晨月”“可上九天揽月”;“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喜闻捷报》)。还有隐喻月宫的“寂寞嫦娥舒广袖”,或苍凉冷峻,或奇想浪漫,别有境界。
松:“暮色苍茫看劲松”,于乱云飞渡中淡定从容。“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杂言诗·八连颂》),“青松怒向苍天发”(《七律·有所思》),其中“劲松”“松柏”“青松”都是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人格化身。
竹:“斑竹一支千滴泪”,幽婉蕴籍,风华绝代。
梅:“梅花欢喜漫天雪”。《卜算子·咏梅》的“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堪称古今绝唱……
文贵出新,诗贵个性。在毛泽东笔下,风花雪月松竹梅,千姿百态,各俱气格,洋溢着崭新的意象。

六、以发奋用好时间
毛泽东诗词大多是在“马背上哼成”,是在战斗间隙写成的。成为党和人民的领袖后,毛泽东是自己的“大秘”、新华社的“大秘”、中央的“大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大秘”。即是说,毛泽东自己动手写讲话稿,为新华社写社论,为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起草文件、信函、电报,而且是大量的,并不是偶尔为之。更繁忙的是,他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党务、政务、军务,还要抽空大量读书看报。尽管如此,他还写诗。毛主席以自己的勤奋把时间用到了极致,为我们树立了“善用时间”的典范。
我常说,“人的差异在时间”,特别是“人的差异在业余”。谁把时间用得好,特别是把业余时间用得好,谁就可能有所成就、有所建树。在这方面,我们要以毛主席为榜样,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吝啬之人。

研讨会会场
我们在座的都是诗词爱好者,有的已成为著名诗人、诗词研究专家,更多的都是诗词组织的领导者。中华诗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人喜爱,这样融入生活,这样繁荣。但这不是我们工作的终点,而是奋斗的起点。
要想让中华诗词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普及、出现越来越多的精品力作、产生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作用、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时代价值,我们就不能只是停留在抒发一己感受的小情小调,而要学习毛主席诗词所体现出来的“以诗情拥抱时代、以天下作为己任、以乐观对待困苦、以豪迈塑造精神、以艺术创造境界、以发奋用好时间”,坚持拥抱时代、情系人民、倡古知今、求正容变,扎实有效地培养诗词人才,广泛深入地开展诗教活动,千方百计调动千军万马,激发千家万户,构建中华诗词发展新格局,开创中华诗词事业新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