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茹越峪
文/杨劲昌

从小时起,南山就是一抬眼就可望见、一迈腿就可到达的地方。于是,在幼年的我看来,它是那么地平淡无奇。有时,甚至觉得它只以方位来命名,有点土。
长大了,才知道南山太了不得了,在不同的地段,它还有诸多诗意的别名,比如龙湾山,比如翠微山。而且,它衔接着雄奇的恒山与险绝的雁门,在悠久的中华历史中,它曾是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分水岭,它见证了太多的金戈铁马与烽火胡尘。于是,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让我们走进最具南山特色的茹越峪,去领略它的壮美,去聆听它在历史深处厚重的回声。
站在茹越峪口那条千年古道上,可以看到,东边的山脚下是三个首尾相连的自然村落:茹越口、教场和观口前,而西边的山坡上则是一座荒弃许久的古军营,名为六郎城。仅从这些军事化色彩如此浓厚的地名,你就可以猜想到,这应该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相传北宋时期,杨六郎曾镇守茹越口,他在此处夯筑了一座官帽型的古堡,扼守着这向南通往中原的古官道。而从西边山坡上的军营向北望去,应州各处山川地势皆可一览无余,而且它可与茹越口互为犄角,互相策应。因为地势险要,所以历史上在这里曾经爆发过无数次惨烈的血战,直到近代日寇南侵时,在这里还爆发过著名的茹越口血战。晋绥军少将梁鉴堂曾在这里阻击日军,声震全国。
从茹越口向南逶迤而行,可以看到左右纵列的山峰皆雄伟奇峻,就像巨幅的画屏,将不同季节里的北国风光渐次展示到游人的面前。夏天,这里满眼是青翠欲滴的盎然生机。冬天,群山覆盖着的皑皑白雪与昏暝的云气相接,点染出一派孤寒意境。最美的是秋天,层层叠叠的斑斓山林,饱蘸着萧索秋意,硬是绘就成一幅震撼天地的壮美秋林图。
而这茹越峪里,最大的亮点,则非石柱山莫属了。顺着茹越峪一路向南,来到梨树坪村旁的红花寺,就可看到东南方向有一个岔口。顺着这岔口向里走,就会发现这里的土质是紫红色的,远远望去,恍惚中有一种直面丹霞地貌的错觉。矗立在群峰怀抱的广场上,是一座高大的石牌坊,石牌坊上的两副对联读来十分绝妙。“石锁苍溪,宛若人间仙境;霞披远岫,依稀梦里桃源。”生动描绘了这里好似梦里江南的自然美景,“石壁若削,收茹越千般瑞相;柱嶂如矗,映释迦万道灵光。”则将石柱山与千年古刹释迦塔相比拟。
从石牌坊向南,则是潺潺的溪水,婆娑的柳影,点缀在如茵芳草之间的鲜艳的牛馒头花。石质的山径与小桥则是就地取材,由山上风化滚落的六棱状玄武岩石板或石柱修筑而成。古朴的造型与周围旖旎的自然风光亲和地融为一体,恰到好处地构建了一种幽古的意境:回首懒嗅黄花,欲辩早已忘言。
沿着古朴石径走到尽处,是一处悬突在半山之处的观景台。与之隔一条山涧相望的,便是那地质奇观石柱山。只见那六棱的玄武岩石柱,崚嶒绝立,危如累卵,像欲发的层层利箭,像林立的森然柱杆,铺排了整座山壁,凝固着勃然的张力。它是远古火山在极寒气候条件下喷薄而发时留下的遗迹,它是全国罕见的奇特地质景观,它具有无比珍贵的地质学研究价值。
从石柱山返回到红花寺前的岔口,穿过梨树坪村,顺着崎岖的山路向西南方向一直行走,便到了书堂崖,这古朴的村落却有如此雅致的地名,想来必定也是有故事的。果然,在应县地方史志以及金末元初的野史逸传中仔细搜寻,就有一个应州籍金代学士的形象凸现出来,他就是元好问的好友曹之谦。
曹之谦,字益甫,金末文坛巨擘。他早登科第,与号称金代杜甫的元好问同掾东曹,二者颇多互相唱和之作。金亡后,隐居讲学,以伊洛为宗,著有《兑斋集》。相传,曹之谦曾返回应州,在书堂崖创办书院,至今犹有残迹可辨。而且他为荒莽之地的家乡开拓的这一点微弱文脉,竟然世代相传。直到近代,书堂崖村民仍崇文尚学,村中有不少青年受益于这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学到知识后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各地。
书堂崖右边的山沟通往王十万洞。王十万据说是民国时在应县南乡颇有名气的财主,后来落魄时在此隐居。但据当地村民说,王十万洞中有石灶、石凳、石炕,而且有群蛇出没,许是古代世外高人隐逸修炼之所。而且村民口中对于王石万洞的传说是另一种版本,颇多神话色彩,能让人在这种别致的民间口头文学形式中体会到神秘且朦胧的美感。
书堂崖的对面,则是常见于史籍中的铁甲岭。梁鉴堂将军抗日失利后退守于此,被日寇炮火所重创后为国捐躯。五代及辽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数次在铁甲岭与中原王朝的重装部队进行血战。因而,这铁甲岭不仅是如今朔州市应县与忻州市繁峙县的分界岭,更是许多重大历史时刻中关乎政权兴亡更替的重要战场。
铁甲岭山脚下不远处、书堂崖左后方的一道山沟,名叫余堵谷,当地村民称之为余堵沟。史籍有载,辽末天祚帝仓皇南逃至余堵谷时,人困马乏,被金军围堵,继而被捕。这小小的余堵谷,竟是曾经不可一世的契丹王朝最后被终结的地方,其特殊的历史意义自是不待多言。
其实,从东到西,应县南山兴罗棋地布满了古代边塞文化的遗迹。比如北楼口及其附近的恒山神庙与岳胜营,比如大石口及其附近尖顶山上的宋代采金矿洞遗址,再比如小石口及其附近的狼峪孟良城与护驾岗,这些自然及人文景观都与茹越峪一起成为中华文明瑰丽雄奇风景线的一部分。于斯长思,慷然慨然。
(本文由应县文联推荐,发表于《朔州日报》8月28日文学副刊。)

杨洛,原名杨劲昌,山西应县人,中国直白诗派创始人,杨家将第四十代传人,部分作品入选《中国网络文学精品年选》、《半窗红日》、《中国诗》、《中国诗歌精选》、《世界华文作家》、《中国青年诗人精选集》、《应县文艺》、《当代精美短诗百首赏析》等,曾以《可怜的赵姨娘》一文获得第九届山西文艺评论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