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读书生活琐忆(13)
荣玉奇
十三、徒步串联
运动中的大串联,我前后经历了三次,前两次都是乘火车,到北京、上海、武昌、长沙、南昌、杭州等大城市。而第三次串联,没有前两次风光和舒服,不再乘坐火车,而是甩开膀子大步走——徒步串联,这次步行串联,大约是在1966年底和1967年初,也有一个月的时间。
到1966年的十二月份,中央突然发出通知,不再提倡乘车串联,号召学生们徒步串联。因为大串联最疯狂的时候,交通工具(飞机除外)大部分被红卫兵占用,特别是火车,趟趟爆满,几乎成了学生的专列,普通旅客乘车已很困难。火车上的学生人满为患,严重超员,除了坐位上,过道里、洗手处、车门处、座位下,甚至厕所里、行李架上都是人。因为不能喝水不能解手,再加上严重的拥挤,有的学生患病、精神失常,甚至个别人死在车上。鉴于这种情况,中央才通知停止免费乘车串联的。
这次徒步串联,我们班几个同学商量,沿着京广铁路,由石家庄一直往南,初步确定走到古城邯郸。先体验一下步行串联的辛苦程度,然后再说。因为这之前,还从来没有步行走过远路,而且要背着行李。
我们一共6个同学,结成一个徒步串联小组,并制作了一面旗子,上面印有“石家庄铁路司机学校鹰击长空战斗队”的字样。出发前,我们刻印了大量的传单,以备沿路发放。我们的路线是沿京广铁路南下,经由元氏、高邑、内丘等县城到邢台,再经沙河、临名关(永年县城)到邯郸。由于是步行,还背着一个行李卷和大量的传单,因此速度很慢,一天只能走几十里路。好在沿途到处都有红卫兵接待站,哪里都可以随时停下来吃住。第一天走了大约30公里,到元氏就走不动了,这里是个县城,晚上住下来洗脚时发现脚上起了泡。我们在这个县城休整了一天,到县中去看了一下,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因为毕竟是大城市来的嘛。第三天又走了30公里到了高邑,这里也是一个县城,我们在这里又逗留了一天。就这样走走停停,到邯郸不足200 公里的路程,我们走了十几天。
当时,不知为什么我们没有走公路,而是顺着京广铁路边的小路走。沿途可以看到,一队队徒步行走串联的红卫兵,他们也是背着行李卷,打着鲜红的红旗,有的红卫兵还边走边唱歌,还有的边走边打快板,一副兴高采烈、热火朝天的样子。京广铁路两侧,一队队打着旗子,背着行李,穿着绿军装,头戴绿军帽,臂戴红袖章的红卫兵,遂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由得令人想到影视片中参加长征的红军队伍。虽然我们不是真正意义的“兵”,而是红卫兵,但是穿着绿军装,头戴绿军帽,肩挎绿军包,觉得很神气,很有点解放军的味道儿。
我们在行进途中,偶尔也会停下来,和路遇的外地红卫兵互相问候,互相交换传单,互相交流本地搞运动的情况。尽管背着个大行李卷,负重前行,很吃力,很辛苦,但却感觉很快乐,很时尚,很风光,很有信心。因为我们是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去参加运动,学习经验,去“经风雨,见世面”。走起路来,感觉雄赳赳、气昂昂,颇有点“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气概。有时感觉累了,不断吟咏着孟夫子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以激励自己。另外自为这是一种“革命”行为,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受到沿途人们的羡慕和尊敬,所以,吃点苦还是值得的。每到一处宿营地,接待站的人员也都十分热情,服务十分周到,他们大都以能得到我们的一份传单为荣。沿途我们还仿照毛泽东在长沙读书时的作法,有意识地搞了一些社会调查, 并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开展运动的情况,记的我曾记录了厚厚的一大本,这些东西也不晓的以后会派上什么用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