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姑与西河丁缸酒
曹福章
酒的起源
酒是夏禹时代的仪狄开始酿造的,但是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发现酒的人是杜康,一种说法认为神农发明了酒;还有所谓“天有酒星,酒之作也”,既认为酒是天上救星开始酿造的。

但在《世本》中记载说“仪狄始作酒醪”,也就是说:酒是仪狄发明的。酒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它的发明者,共推仪狄和杜康。晋人江统说:“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

酒产生的故事:根据古人的记载,酒的发明也相当偶然。杜康有一次把剩饭放在空桑之中,日子久了,饭自然的发酵,散发出一种芬芳的气味,并流出一种液体,杜康取而饮之,感觉其味甘美。杜康受此启发,发明了酒。

西河丁缸酒
西河丁缸酒酿制技艺源于清朝末年,在改革开放后缸酒受现代工业影响,传统的酿酒方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那时在铁鞭乡、保城乡,双峰乡,大坪镇以及剑阁广元一带的周边县与乡镇的丁缸酒的酿制,可谓家喻户晓,风生水起。又特别是双峰乡烤丁缸酒的人居首。比如现在还在坚持烤丁缸酒的李仕超,张仕裕,张泽春。他们的父辈与祖辈都是烤丁缸酒的高手,因为文革时期割除资本主义的尾巴被废除了。那时候的双峰乡几乎每个村每个队都有一部分人在烤丁缸酒。丁缸成为了双峰乡的代名词。也是丁缸给双峰乡的米南生带来了无限商机,他的坛坛罐罐与丁缸一时占据了双峰乡半条街,即现在的双龙街。酒一旦酿制不好还不如醋好喝,后来那些酿制丁缸酒的师傅们一个个销声匿迹了。其原因之一是酿制者的技艺不纯熟精湛;其二是酿制方式方法属于传统落后;其三是投入大产量低。

喝西河水长大的小麦、玉米、谷、高粱等被酒姑端上土灶铁锅篜煮,选用上等的山泉水或井水,再经过一百多天的发酵才上土陶篜溜,用竹筒接酒,瓦缸存酒,黄泥密封。

西河丁缸酒除酿制方式独到外,对经过漫长时间发酵的料,有讲究。一看,二闻,三品。闻起来香,酿出来的酒也不错,这只是其一;其二在选料上有讲究,就是必须选择当年的五谷杂粮,拒绝霉烂、瘪壳、籽粒不饱满的五谷杂粮;其三很重要的就是五谷杂粮的搭配。比如一篜料糯米的比例占多少,小麦的比例占多少,玉米的比例占多少,高粱的比例占多少,来不得半点的马虎。这就是西河丁缸酒生存之道,也是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吧!

酒姑的真实姓名叫王华英,因为她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丁缸酒的酿制,而且她酿制出来的丁缸酒味道醇,口感好,回味无穷,所以人们给她起了一个艺名“酒姑”。人们只知道“西河丁缸酒”好喝,却不知道“西河丁缸酒”也是有生命力的!漫长的发酵过程就如同那些五谷杂粮的生长发育过程一样。就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蔬菜瓜果,五谷杂粮都要历经播种,施肥,灌溉,扬花,拔节,收割,储存;投入我们的劳动,汗水,心血和情感。就像蔬菜、五谷杂粮和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情感,就像日子和炊烟有着割不断的情感,就像我们与五谷杂粮,河床与土地有割舍不下的血缘关系,就像丁缸酒与五谷杂粮,土地与我们,我们与生活同在!……
2020年12月,西河丁缸酒被南部县人民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次参加各地展出,享誉他乡,订单不断。

西河丁缸酒还有一个最独到之处就是讲究“春煮秋酿,秋煮春酿。”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春季煮的五谷杂粮最好是在秋季酿酒最好,秋季煮的五谷杂粮最好是在秋季酿酒最好!换句话说就是要经过漫长的发酵,等到发酵成熟了才是真正最好的酿制时机。城市里的大街小巷的诸多酒作坊,一般从煮到发酵再到烤酒只有那么三五天,可以说粮食都还是生的就被烤成酒了!这样做怎么能够烤出好酒,就更不用说出精品了!记得人们嘴边常说“香熟,香熟。”不熟又哪来的香啊!西河丁缸酒不仅仅讲究了香与熟,还结合了天时地利人和。酿制出的丁缸酒味道醇,不上头,不辣喉,不烧心,这就是西河丁缸酒的秘密与生存之道。
酒姑除了特别钟情于丁缸酒,钟情于生她养她的这片土地,钟情于陪伴她酿制出丁缸酒的五谷杂粮,也钟情于家的温暖。其实最简单最真实的幸福莫过于陪孩子成长,陪父母终老。时常让父母亲吃到自己亲手做的饭菜,品尝自己亲手酿制的丁缸酒,喝到自己亲手烧的农家养生粥。偶尔也写写小诗,挥毫泼墨,画画家乡山水。如果说西河丁缸酒是她的三魂,那么故土与家就是她的七魄!

酒姑是一幅画,西河丁缸酒也是!酒姑是一道风景,西河丁缸酒也是……

丁缸酒给了酒姑一份执着,酒姑赋予了丁缸酒新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