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拾贝--妆
●浪花
人海茫茫,潮起潮落,亘古如是。潮退后,沙滩上总会留下形形色色的贝壳。有人把自己看中的贝壳拾起来,编织成喜爱的或寄托着某种情思的模样,
作为纪念。识字的,便把它们用文字表达出来,保存起来。这些“贝文”,又有可能出现在后辈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沙滩”上,被他们拾走,重新编入寄托着他们的情思的喜爱模样。它们可以成为典故,也可以化生出更多、更深、更新的意义,具有更令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今天所拾的“妆”,便是这样的“贝壳”。 妆,字面上的解释是:对容貌进行修饰;打扮。深入理解,内容可就涉及很多方面了。修饰打扮,是为了美。美,具有民族性、历史性、甚至阶级性;进入审美的范围,又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如,中国女子以皮肤白嫩、身材苗条为美,而非洲有的民族(如毛里塔尼亚)却以肥胖为美。当地女孩为了嫁个好人家,最小的从五岁起,便要开始“催肥”,自动或被强迫吃进许多高卡路里旳食物,增肥到1O0公斤的很常见。黑种人要胖到皮肤泛出灰色,才被认为是最美的。当然,汉族中也曾有“环肥燕瘦”之说,那只是某个时代、某些人的特例。 印度女子的装扮更特别,她们中有很多人鼻孔上挂着鼻环或打着鼻钉。据考证,这个习惯是从阿拉伯传来的。阿拉伯人在自家牛羊鼻孔上穿孔戴环,却被印度男人们改造为在自己女人鼻孔上戴环打丁,用以宣示主权。所以,戴鼻环是印度已婚女人的特征,至于有时候看到小女孩也被穿了鼻孔,那就说明她是印度根深蒂固的童婚制的受害者。也说明在印度,女人总是低人一等。当然,由于种姓制度的影响,女人天生分为三六九等,其中主要以种姓及其财产和嫁妆多少为转移,但整体仍难逃男尊女卑的格局。
在阶级社会,人分三六九等是必然的。比如在中国古代,男子十五而“束发”,爱美之心往往体现在冠饰上。不说历朝历代,各级官员所戴之冠(官帽),直至皇帝的“冕旒”垂几珠,都有明确的规定,就是没有官职的人,也有束发金冠,束发玉冠,和用绸布、棉布束发之分。用黑布束发者,被称为“黔首”,代表男子中的劳苦大众。贾谊《过秦论》中指责秦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指的就是“用以使劳苦大众愚而无知”的意思 。
男子的修饰,还重视胡须,外国尤甚。没忘记马克思、恩格斯图像中,那连鬓而下,直至下巴的十分稠密的大胡子吧?没忘记奥运会上,还有外国运动员坚持留着虽不算长但很明显的络腮胡子吧?虽然中国当代男子并不提倡蓄须,但古代男子蓄须却很普遍。三国时期的关云长,须长过腹,又保养得非常好。自己得意,众人也纷纷贊美。曹操送他一个精致的套子,把长须套入其中,妥为保护。汉献帝称他为“美髯公”,被广为传扬。身为五虎上将之一,却以“美髯”著称,也算今古奇谈。还有文人的“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之类,说明胡须在修饰仪容之外,还发挥着其他作用呢!“捋须沉吟”,“捋须微笑”,都不失为一种文雅的美。难怪京剧中一直保留着一套精彩的“胡子功”。 在男权社会里,高层男人们的修饰,重在显示其威仪和风度,例如在腰带上挂块名贵的玉珮之类,倒不必在脸上涂抹些什么。女人则不同。女子以色事人,即使贵为皇后、妃嫔也不例外。《长恨歌》开章明义,首句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君王要的是倾国倾城之色,逐级官员以至文人学士、平民百姓,无不重视女子的容貌。所以,中国女子对“梳妆打扮”十分重视,稍有条件,必备“梳妆台”,或像《春江花月夜》中写的“妆镜台”。什么“胭脂水粉”、“钗环首饰”,都是常用语。中国崇尚红色,比如婚娶时的吉服、盖头、双喜字、新郎牵引新娘的绸花……全都是红色的,所送妆奁,上面也都结着红绸,络绎于路,因此被称为“十里红妆”。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姑娘的妆,早被统称为“红妆”。苏轼就曾写过“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里用花喻人。苏轼是北宋人。其实,我们读到的,早在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辞》中,就有花木兰凯旋归来时,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之说。
红妆的内容很丰富。画什么眉,梳什么髻,戴什么首饰,用什么胭脂口红……方方面面都有许多讲究。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粉黛“泛指六宫三千。“粉”就不说了,扑粉的习惯延续至今。“黛”,是一种用矿石加工成的青黑色颜料,古代很时兴用它画眉。爱美的女子,不惜剃去自己的眉毛,用黛画出各色各样随潮之眉。此句中特别用眉来指代人,可见眉妆的重要性。“张敞画眉”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张敞日日为夫人画眉,被传为佳话。更成佳话的是:举子朱庆余赴试前心中忐忑,就写了篇文章,并附上一首七绝《近试上张水部》,献给当时颇有文名又当着水部员外郎的张藉,想探探他对自己的文章是否认可。诗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得很委婉:“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从中可知,画眉是很时尚的。画深画浅,画长画短,画宽画窄,画弯画平……都有流行的款式。唐朝流行的眉式有:柳叶眉 、鸳鸯眉、小山眉、三峰眉、垂珠眉、月棱眉、分梢眉、涵烟眉、拂云眉、倒晕眉、新月眉、水弯眉、秋娘眉等等。还有一种叫蛾眉,用蚕蛾触须的细长而弯曲,比喻女子美丽的眉毛,广受欢迎。蛾眉可以直接指称女子,如辛弃疾词中的“蛾眉曾有人妒”;也可以涵盖女子所有的眉,如西施“扬蛾入吴关”,就是“扬眉入吴关”,表示她的勇毅和决绝。李白写虢国夫人的诗中有“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这里的“蛾眉”只是泛指眉毛,不等于虢国夫人那天画的就是蛾眉。各种眉形的细长或短阔,也受国力強盛与否、社会心理如何的影响。例如盛唐时期的蛾眉比较短阔,因此也叫蛾翅眉或桂叶眉。
千姿百态的眉妆外,更有异彩纷呈的额饰,就是位于两眉中间额上的装饰。花木兰回家换上女装后,立刻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花黄,就是额饰的一种,又称额黄。它是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状,粘贴于额头的一种装饰。
“花钿”也是一种额饰。它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以红色为最多。其形状除梅花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十分美妙动人。为什么额饰以梅花居多呢?据有人引经据典地考证说: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有一天玩累了,卧于含章殿檐下歇息,微风吹落梅花,有一朵正好落在她额上,“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留下了一个印迹。宫中奇之,竞相效仿,因此被称为“梅花妆” 或“寿阳妆”。
花钿鼎盛于唐朝,故有杨贵妃被处死于马嵬坡时“花钿委地无人收”之句。初读时认为那只是普通首饰,后来方知那是粘贴上去的额饰。直到北宋时,花钿依然流行。南宋因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盛行,这种颇涉招摇的装饰渐衰,至元朝而绝。
“红妆”中另一突出方面是女子的发髻。所谓“梳妆打扮”,这发髻之“梳”,便是红妆的重中之重。中国古代女子的发髻,历朝历代,变化无穷,名目繁多,可以说是一种不断创新的艺术品。当时也有专业梳头的丫头、婆子,算得上是一门手艺。每一种髻的梳法都有具体说明,无从一一细述,这里只能略举几个名称:“堕马髻”,相传始于东汉,后代演变为“倭堕髻”,是一种偏垂于一边,呈似堕非堕之状的发型;“飞天髻”,是一种三环高髻,流行于宋明各朝;“灵蛇髻”,据说为魏文帝甄后所创,效蛇之灵动,巧夺天工;“双环望仙髻”,唐玄宗时盛行,经过复杂操作,使头发高耸于顶,呈瞻然望仙之状;“惊鸿髻”,将头发反绾成惊鸟双翼欲展之势;“双刀髻”,将头发在头顶反绾成高耸之双刀状;“垂鬟分梢髻”,多为未出阁少女的发型;“巾帼”,是一种丝织头巾,多束结在顶髻上,再用簪钗贯定,宋梁红玉喜戴巾帼,所以人们常把女中豪杰称为“巾帼英雄”,也是“巾帼不让须眉”这个词的由来。
美丽动人的发髻,必配以美丽动人的首饰,更何况有的首饰(如各种发簪)还是固定发型所必须的。首饰同样品类繁多,不及细述。杨贵妃“云鬓花颜金步摇”中的“步摇”值得一提。步摇主要以金、银、玉、玛瑙为材料,长长的一串,簪于发上,走路时轻轻摇动,步步生辉,使女子更加婀娜多姿。
古代女子以色事人,故有“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之说。直到解放后,提倡男女平等,男女都有就业的机会,“妆”,又有别样的发展。最大气磅礴的“红妆”,出自毛泽东同志笔下。他写的《沁园春·雪》中有:“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千万里皑皑白雪之上,辉映着初升太阳的红光,形成“红妆素裹”,越显山河壮丽,“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红妆”到此,已是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