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张掖人文之城-《八声甘州》
专家评论摘要、故事梗概
杨家将后裔在甘州(张掖)的精彩故事

【长篇小说《八声甘州》封面】

4、《八声甘州之云起》故事梗概
长篇小说《八声甘州》故事梗概
明万历三十四年,凉州卫指挥使杨嘉谟因得罪了甘州府驻守太监侯大鹏(以下简称侯太监),在与瓦剌作战中受到构陷而被定为死罪即将处斩。在时任甘肃镇总兵的维护和斡旋下改判为贬职流放,褫夺世袭指挥佥事后发配至甘肃镇总兵府所在地甘州戍边。
当时,陕西行都司及甘肃巡抚、镇守府、甘肃镇总兵府衙门均在甘州。杨嘉谟与伯兄杨嘉臣从刑场获释后西去甘州途中,因见义勇为结识了甘州杨家将子弟金刀帮帮主杨俊(甘州黑马杨广之父),二人焚烧肃王府运粮车队后又与肃王千金青崖郡主发生了摩擦。杨嘉谟兄弟投宿甘州驿递所与递运官郑三彪不打不相识,引出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结义之情,从而拉开了杨家将立足甘州,主持正义、齐心捍卫国土、驱逐鞑虏的序幕。
杨嘉谟到甘州从零开始,一边发奋练武抗敌,一边还要应对来自侯太监的刁难,肃王府长驻甘州王府势力的欺压和陷害,还要提防腐败官僚设置的陷阱,可谓步步艰险。除此之外,边墙外的瓦剌和海部对大明疆土虎视眈眈,他们长期觊觎河西走廊,尤其是甘州,对明边境进行不断的骚扰和劫掠,严重威胁着官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其时的大明王朝已经走向颓势,国力衰弱、库廪空虚,官员腐败只知敛财、中饱私囊,不知国土和万民的安全,兵将不思报国、十去七八。由此,大明的疆域不断缩减,岌岌可危。这种形势下的九边重镇,尤其是甘州,也只是勉强维持守御之责,本就不足的军饷在层层盘剥、侵吞私占之下,少的可怜,根本解决不了士兵们的温饱问题。为了生存,士兵们靠盗卖兵器糊口养家,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
面对这样一个时局,杨嘉谟看在眼里恨在心上,性格耿直、嫉恶如仇的他决心从自身做起,一步一步艰难前行,造福边塞官民。

杨嘉谟刚到甘州时,就发现毒害军民的芙蓉香(鸦片膏)出自侯太监及官僚之手。于是,他克服重重困难,暗中调查,取得了第一手证据,最终扳倒了不可一世的侯太监势力,但因此也被制售鸦片的真正幕后老板肃王所憎恨,为自己惹来了一次次杀身之祸,幸得新任甘肃镇总兵达云父子的回护,才又一次免于死罪。
在此期间,杨嘉谟意外救下了甘州大儒甘泉书院山长丁大先生一家,从而获得了当地儒学教授丁大先生的赏识,并将女儿嫁给杨嘉谟为妻。之后,又仗义出手帮助百姓与肃王府恶势力抗争,在经过一系列斗智斗勇的较量后,肃王郡主青崖在与杨嘉谟的斗争中渐生好感并深深的爱上了杨嘉谟。此事被肃王知晓后,认为兵户出身的杨嘉谟配不上金枝玉叶的郡主,便横加阻挠逼迫女儿回兰州王府。不仅如此,还暗令巡抚陷害、贬黜杨嘉谟。
青崖郡主得知其父要为难杨嘉谟,不惜与王府翻脸赶回甘州护持心上人,此举进一步惹恼了肃王,他授意肃王府管事,借着与瓦剌作战的机会伺机暗杀杨嘉谟,以打消郡主的痴念。甘州肃王府管事詹德贤得令,在杨嘉谟带兵去堵截寇边来犯的瓦剌骑兵时,暗地里指使人换掉杨嘉谟等人的坐骑,将他们推向强大的瓦剌人铁蹄之下。杨嘉谟一行面对数倍于己的瓦剌骑兵,连撤退都做不到,只能拼死一搏,最终被闻讯赶来的高台守御千户所军兵所救,这才活着回到了卫所,但与他一起去截击敌兵的百余弟兄却全军覆没。
伯兄杨嘉臣与杨俊、郑三彪等人其时被调往别处,听闻杨嘉谟重伤赶来甘州府城探视,偶然得知此事背后是有人暗下毒手,义愤之下跑到行都司衙门击鼓鸣冤,替杨嘉谟抱不平。陕西行都司衙门与巡抚衙门慑于肃王权势,不肯受理,但在青崖郡主的直接干预下,官府才勉强开始调查事件起因。詹德贤是肃王亲信,谁也不敢问责,只得弃车保帅,抓出肃州知府同知来顶罪。
詹德贤为了不让罪名牵扯到王府头上,命人买通司狱暗杀了羁押牢中的知府同知,让这件案子成了一桩无头公案。青崖郡主无奈,体恤杨嘉谟和死去的百余兵士,与总兵达云商议升任杨嘉谟为分巡西宁道守备,协理甘州五卫及高台守御千户所的兵政事宜,其三兄弟皆有升赏,亦同时随从。

肃王杀杨嘉谟不成气恼非常,以杨嘉谟的性命为条件,逼郡主回府与京中高门联姻。郡主为了杨嘉谟的安全,忍痛割爱妥协了。她把悲痛压在心底,和杨嘉谟见完最后一面,便以泪洗面,回到了千里之外的肃王府,终因所嫁非心上人而在几年后抑郁成疾,香消玉殒。肃王因此而更加恼恨杨嘉谟,传令驻甘州的王府官员,不惜一切代价暗杀杨嘉谟。
而这时候的杨嘉谟因为屡立战功,打造出了一支威震蛮夷的“杨家军”,杨嘉谟也因此成为了以敢拼敢冲、作战勇猛而闻名甘州的一代青年武将。
与杨嘉谟交好的高台守御千户所千户程槐有一妹叫做程英,生来不爱红妆爱武装,带着一队由她领头组建的女兵成为军中一道风景。程英爱慕杨嘉谟,也曾与杨嘉谟等兄弟合作打过好几回胜仗,因此央求其兄说媒要嫁给杨嘉谟。其时杨嘉谟虽说对程英颇有好感,但他早就与丁大先生的女儿成婚好几年,膝下已有一儿一女,为了不耽误程英的终身自然便拒绝了程英的求婚。
程英是武将,生性胆大直率、敢爱敢恨,杨嘉谟拒绝早在她的意料之中,便赶到甘州府城杨嘉谟的家中,向丁氏夫人当面陈情自保嫁入。丁氏喜爱程英的性情,又思忖她能在战场上为杨嘉谟助力,便自作主张答应了程英的请求,瞒着杨嘉谟操持了纳聘之事,并允许程英进门以平妻之礼相待。定亲之后,确定了迎娶日期,杨嘉谟才得知夫人的所为,感动之余亦深感惭愧,立誓此生厚待二位夫人。娥皇女英和谐相伴,一时在甘州传为美谈。

“杨家军”所向披靡,每次出战,瓦剌和海部之敌兵望风而逃,其义弟杨俊,既是杨家军的中坚力量,也是杨嘉谟视为肱骨的得力干将。杨俊性格豪爽不拘小节,一身江湖义气专爱打抱不平,数次与肃王府官员和侯太监的势力为敌,屡立战功的同时,也为杨嘉谟带来了无数的麻烦和是非,间接加速了杨嘉谟和那些潜在宿敌的恩怨仇恨,令两方面摩擦不断矛盾升级,最终导致肃王府与杨嘉谟彻底翻脸。虽然杨嘉谟借此拔除了甘州侯太监的势力,但因此而得罪了几乎整个宦官群体,使他往后的官场生涯更添阻力,再一次错失了升迁的大好机会,并遭到有意诬陷而被撸职收监。
其时,瓦剌逐渐衰弱,但受鞑靼胁迫挑唆,合兵一处进攻大明边界。内外交困中的明王朝,组织军队仓皇应对,而失去有效指挥的甘肃镇明军在瓦剌的骑兵冲击下节节败退,丢失肃州卫后撤至高台防守,甘州危在旦夕。肃州卫指挥使达奇勋率领一干官兵临阵请命,为杨嘉谟鸣不平,迫使陕西行都司衙门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释放杨家将领袖杨嘉谟出狱,主持军中大局,指挥作战。
杨嘉谟一经出狱,顾不上休整,直奔前线指挥抵抗强敌。在他的指挥下,明军士气高涨有序作战,成功驱逐瓦剌入境,保住了大明的西北防线。之后,杨嘉谟一边抵御瓦剌的进攻,一边组织边民大规模修缮长城,军民一心坚决拒敌于长城外,令瓦剌骑兵寸步难进,极大地鼓舞了边疆官民对抗鞑虏的信心和决心。
这期间,杨嘉谟的文韬武略得到了超常发挥,继续升任守备兼游击将军,全面负责对瓦剌的防守,成为了甘肃镇真正握有实权的战将。与此同时,表面上顺风顺水的杨嘉谟,正面临着人生中又一次严峻的考验。因为,与瓦剌正面对敌中出众的表现,杨嘉谟引起了瓦剌在内的卫拉特联盟的注意,盟主固始汗见力战不成便改为智取,设计了一系列拉拢、构陷等针对杨嘉谟的阴谋诡计,令明官僚上层对杨嘉谟产生了疑忌,终因通敌大罪再次褫夺杨嘉谟的一切官职,并判为死刑。

眼看杨嘉谟就要被处斩,杨嘉臣和杨俊等杨家军将领不服,在巡抚和总兵处没能取得宽赦,便铤而走险劫狱,适得其反,连带着杨家军一大半的将领也被问罪,一起陷落囹圄。杨嘉谟听闻,在狱中大声疾呼,怀疑这样的操作是瓦剌人的阴谋,但没有人相信他的“鬼话”。
已经升任山丹卫指挥的大舅子程槐也有和杨嘉谟同样的判断,一直暗中注意着瓦剌的动静,发现在杨家军瘫痪后,边境又有大批敌军集结,便赶往甘州府城的总兵府报告,但途中遭到潜伏的瓦剌暗探的埋伏而牺牲。军情没能及时上报,当瓦剌大军攻破长城防线长驱直入的时候,都司和巡抚才意识到杨嘉谟和杨家军的入狱都是敌人反间计的结果。至此,总兵达云后悔不迭,亲自赶往法场解救即将砍头的杨嘉谟等杨家将。
丁氏夫人带上儿女到法场为丈夫收尸,而得到程槐被害消息的程英,不顾自己身怀六甲,纵马驰往前线去为自己的哥哥报仇,悲愤交加之下奋勇杀敌,在马背上产下儿子无力再战。所幸杨嘉谟被达总兵及时赶来救下,率部前来支援才免得程英母子阵前罹难。

杨嘉谟获救,军心立稳,明军一鼓作气打得瓦剌兵大败而回,杨家军收复失地,派重兵固守嘉峪关。此战之后,卫拉特盟消耗巨大,十年之内不敢再轻举妄动。
战事结束,巡抚重新彻查杨嘉谟通敌案,为杨家军洗清嫌疑,杨嘉谟得到擢升,迁为甘州镇城游击,兼领西宁道守备,统御甘肃镇十二卫中六个卫所军兵,和镇夷、高台两个守御千户所,并节制西番十四族的地方武装。
此后不久,甘肃镇总兵达云因病逝世,临终之际奏疏朝廷推荐杨嘉谟接任甘肃镇新任总兵,但遭到肃王的反对和极力阻挠,杨嘉谟仕途再次受挫。因为正反两派的拉锯,甘肃镇因此开启了长达五年没有总兵的局面,一切军务都由驻守太监提督,副总兵被架空形同虚设。即使杨嘉谟在军民中呼声极高,但内有太监打压,和肃王府的耿耿于怀,外有大大小小的胡族袭扰寇边,他的处境十分尴尬。
直到天启年,老肃王病死后新任肃王袭封,杨嘉谟与肃王府的重重矛盾才在年轻的肃王这里得到彻底解决。新任肃王不同于老王爷的迂腐顽固,他很早就仰慕杨嘉谟的英雄事迹,还曾跟随其姐青崖郡主与杨嘉谟颇有交情,二人惺惺相惜成为好友。天启六年,在肃王力荐下杨嘉谟终于升任甘肃镇总兵,授骠骑将军,挂平羌将军印执掌一镇兵马。其父亦追授骠骑将军。杨嘉谟总领九边重镇的甘肃镇,成为大明新一代的军事新星,带领杨家军在戍边抵御外族侵犯的同时,还利用俘虏来的卫拉特战俘屯田,开渠引流将黑水引入甘州境内,极大地造福了甘州百姓,发展了甘州的农业,让甘州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鱼米之乡——“永丰”粮仓。
在杨嘉谟任甘肃镇总兵期间,官仓的存粮积蓄充裕,不但向朝廷上缴,还远销江南和沿海等城镇,甘州被誉为“塞上江南。”杨嘉谟军功彪炳,又促使军兵和百姓相亲相爱,实现了最早的“军民一家亲”,获得甘州百姓和官兵的拥护爱戴,为繁荣、稳定河西走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崇祯四年,明王朝日渐衰败,尽管崇祯皇帝致力于改革,但朝廷弊端太深积重难返,终究还是不断滑向深渊。此时,北方的后金统一了草原部落开始向富庶的大明用兵,已经威胁到了皇帝的家门口。崇祯采用肃王建议,调任杨嘉谟到河北任蓟镇总兵,替皇帝守卫门户,而甘肃镇则由杨嘉谟的长子和侄子杨广(杨俊之子,外号“黑马杨广”)接替镇守。崇祯皇帝见杨嘉谟成功的阻止了外敌的入侵,即可召见杨嘉谟,并接受杨嘉谟的奏请,第一次正式发榜开始禁烟,对河西走廊的罂粟种植进行控制销毁,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位禁烟的皇帝。
杨嘉谟到任蓟镇总兵后,一面与后金爱新觉罗一族作战,一面还要防范李自成农民军的侵扰,身处两面夹击之中游刃有余,并带领火器营打死了努尔哈赤。他的到来无疑对后金入关造成了阻力,这让皇太极仇恨万分,同时也让李自成压力骤增,二人明战不敌一起使用了许多见不得光的暗杀等行为。杨嘉谟大意之下遭了暗算,被皇太极收买的暗探下毒刺杀,重伤之后无奈卸任回到甘州,于一年后医治无效溘然长逝,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此后两年,辽东战线全面崩溃,蓟镇亦随后失守,清兵攻入北京,崇祯自缢于景山,大明王朝宣告覆灭。因为与杨嘉谟有杀父之仇,皇太极下令抹除杨嘉谟的一切功绩和史料,不得修撰史志、传记。同年冬,李自成从北京溃逃,败兵进甘肃攻占了肃王府并处死了肃王,从此中华大地又一次陷入了战火之中……

5、专家评论摘要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著名评论家吴义勤先生评论摘要:
近年来,陈玉福在历史小说领域持续发力,出版了诸多令读者眼前一亮的长篇佳作。他的历史叙事不同于游戏解构色彩浓厚的“新历史”小说,也不同于波诡云谲的宫闱争斗小说,而是努力营构一种与时代相通连的具有崇高感和精神力量的历史小说。他的长篇新作《八声甘州之云起》(作家出版社2021年8月版)就是这样一部能满足我们对历史叙事期待的优秀作品。
北宋杨家将的故事家喻户晓,明末甘肃总兵杨嘉谟是杨家后裔,也是一位精忠报国、战功卓著的将领。《八声甘州之云起》聚焦杨嘉谟的传奇人生,呈现其尘封的英雄历史。陈玉福计划将杨嘉谟的命运起伏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形成“云起”、“乘风”、“星沉”三部系列小说。《八声甘州之云起》是杨嘉谟英雄人生的起始阶段,也是最艰难的时期。小说中,陈玉福承继了中国文学的英雄叙事传统,用古典传奇小说的手法叙写精彩故事,注重把“古甘州”的西部风情融于起伏跌宕的情节之中,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而尤令我们感兴趣的是,小说中推动整个故事发展的动力不仅仅是人物坎坷多变的命运以及各种旁逸斜出的事件,还有一种贯穿始终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杨嘉谟身上所具有的一种崇高精神,其内涵包括始终不渝的报国情怀、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牺牲自我的责任担当、永不放弃的历史使命、不随波逐流的的精神操守、不屈不挠的坚贞气节。这种精神力量弥散在故事的展开过程中,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并成为故事发展不可或缺的逻辑力量。不仅如此,这种精神力量还穿越历史时空与当下时代发生对话,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时代性。小说蕴含的精神力量体现了时代的呼唤,是时代精神的内在元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八声甘州之云起》的历史叙事实现了时代精神的有效表达,使历史叙事具有了可贵的当下品格。
从地域书写的角度来看,《八声甘州之云起》也是典型的“西部文学”。陈玉福善于从时代切入,发掘和表现地域文化的精神品格,其历史叙事的缘起就是对时代精神的独立思考,并以此为起点走进历史,发掘“西部文化”中发育和积淀的精神特质。这种方式是陈玉福历史叙事通向时代精神世界的重要入口。陈玉福在该小说《自序》中认为,形成于地域文化之中的“西部文学”首先是“英雄的文学”, 它发源于“甘州精神”,而“甘州精神就是中国西部精神,西部精神就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这是陈玉福从时代精神的角度进行的个性化的文化反思。在小说中,陈玉福以自己发掘和思考的“甘州精神”、“英雄精神”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演绎一代名将杨嘉谟的人生命运。小说开篇即在紧张的矛盾冲突中拉开了杨嘉谟热血人生的序幕。杨嘉谟始为凉州卫指挥使,庄浪卫受瓦剌人攻击,军情告急,他率部驰援并取得守卫战胜利。但因得罪镇守太监侯大鹏,阵前获罪问斩。小说一开始就营造了刑场悲怆的氛围,初步刻画了杨嘉谟无悔、无畏的英雄形象。后因甘肃镇总兵陈克戎相助,杨嘉谟被削职充边。在西去甘州卫所的过程中,杨嘉谟又几番经历屈辱,几次陷入九死一生的境地,但仍不失戍边报国情怀。小说继而通过“智取瓦剌”、“力拒强敌”等场景的描写,进一步将杨嘉谟抵御外侮的英雄形象树立起来,并着力表现了其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在这个叙事过程中,杨嘉谟的英雄形象与西部风情融为一体,二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悲壮、豪迈之气的边塞画卷。可以说,粗犷和广袤的西部地域滋养了人物的的英雄品质,而英雄的坦荡和豪迈又为西部文化注入了独特的内涵,这正是陈玉福在时代视阈中所要表达的“西部精神”的本质。(摘自吴义勤先生评论第一部分)

《文艺报》总编辑、著名评论家梁鸿鹰先生评论摘要:
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闪亮的坐标。从荷马史诗,到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从《江格尔》《格萨尔王传》到《玛纳斯》,从《水浒传》,到《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以及《三家巷》《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等,书写英雄,讴歌英雄的作品历来不绝如缕,成为中外一个绵延不绝的传统,就是因为人类发展需要英雄,民族进步需要英雄主义的传扬与支撑。
我国西部作为英雄成长的广袤土地,从来就因生长着英雄的故事而格外令人向往。王维等诗人在边塞诗里营造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场景,他们所着意书写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的英雄气概,以及宋代以来史籍记载、历史传说和戏曲演绎的杨家将的故事,使得豪放而又瑰丽的西部成为讴歌英雄的热土,在西部文学诸多斑斓的色彩中,英雄主义是其首当其冲的突出底色。
陈玉福就是西部众多讴歌英雄作家中的一个重要代表,他的创作有着很强的民族性和人民性,从来不落笔于个人悲欢和小情小爱,而是以大我意识和家国情怀为自觉追求,主旋律和英雄主义更是他创作中的一条红线。在他的心目中,生养和培育自己的西部土地和西部的历史文化,是自己最充沛的创作源泉,他的中短篇小说集《马莲花》《西部狼》《西部女神》《西部人》等,直接取材于西部的现实生活,不倦颂扬西部人民的勤劳创造和坚韧不拔。而长篇小说《国家使命》《国家职责》《建军大业》等,在体现国家利益、人民品格的同时,自觉为民族写史,英雄立传。陈玉福上千万字的创作中,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对时代精神民族精神英雄人物的礼赞,对现实和历史中英雄的讴歌。在《西部人》之后的《八步沙》《治沙愚公》《绿色誓言》,以及《热血军旗》之后的《西凉马超》,还有今年由作家出版社推出的这本长篇小说《八声甘州之云起》,都是振奋人心讴歌英雄主义之作,充分体现了他在创作上的卓异自觉性。
我国古有音节慷慨悲壮的《八声甘州》,而甘州正是今天的甘肃张掖,明朝九边重镇中,甘肃镇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边防意义,同样是杨家将后代杨嘉谟在着力保家卫国的地方。透过这部小说的艺术描写,读者们会重新意识到,在我国西部的甘肃张掖和甘州区,不仅有神威天将军马超、霍去病、沮渠蒙逊等,还有我们绝不能忘记的千古英雄杨嘉谟。小说《云起》开始,是杨嘉谟被押赴刑场的场景,明万历二十五年秋末一个骄阳似火,烈焰灼烧着大地的日子里,身陷囹圄的杨嘉谟吟咏着绝命诗出场,诗中说,“春红始谢又秋红,息国亡来入楚宫。应是蜀冤啼不尽,更凭颜色诉西风。”从而拉开了小说的序幕。这仿佛预示着英雄与奸雄的较量,更是一个正直英雄难以逃避的命运。
原来,已升任凉州卫指挥使的杨嘉谟驰援庄浪卫,与瓦剌军奋勇作战,却因得罪了甘州府镇守太监侯大鹏,被其定为死罪,在甘肃镇总兵的斡旋下方改判流放戍边。19岁的杨嘉谟来到古甘州后,决心扳倒侯太监势力,匡扶正义,却又招致制售鸦片(芙蓉膏)的大后台肃王憎恨,惹来杀身之祸。出狱后直奔疆场击败瓦剌军入侵,终成为固守甘肃镇的重將。整部小说以“充边甘州”“重振军心”“智取瓦剌”“肃王结仇”“力据强敌”“甘州驰名”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展开,演绎了杨嘉谟等杨家将后裔整肃边军、对抗夷狄,兴农田、治黑水等丰功伟绩,一代名将跌宕起伏的热血人生跃然纸上。驱逐鞑虏,保家卫国,视死如归,是杨嘉谟最为可贵的品格,他在庄浪卫北城墙外与来者不善的瓦剌兵正面相遇,在援兵因奸臣当道迟迟未到,又身处重重包围的情况下,他决绝振臂高呼:“将士们,我们是大明军人,保家卫国是我们杨家将的光荣。为国捐躯,我们义不容辞,我们活着就必须寸土不让,除非敌人的马蹄从我们的身上踏过去!”这是他英雄气概的集中体现,小说通过对历次战役中杨嘉谟英雄壮举的描写,塑造了一个身先士卒、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形象。(摘自梁鸿鹰先生评论第一部分)

中国小说学会会长、著名评论家胡平先生评论摘要:
历史上,杨家将声名赫奕,家喻户晓,却很少有人知晓,杨家后裔、曾任明末甘肃总兵的杨嘉谟,同样是一位骁勇善战、精忠报国的将领,为戍守边疆立下过卓著功绩。一世功勋彪炳,却在史书中鲜少记载,殊为缺憾。但关于他的传说在西部民间一直流传,始终延续。今天,“一号作家”陈玉福发掘出这个中国西部的英雄人物,以一百多万字的三卷本长篇小说《八声甘州》演绎出他的传奇事迹,叙写《北宋志传》、《杨家府演义》新篇章,我们可以预见,一定会形成一种新的西部文学景观和不容小觑的影响力。
西北作家自有西北作家得天独厚的地方优势,陈玉福成为张掖市即古甘州所在地专门引进人才后,便不再管国内其他作家都在写什么,专心致志搜集资料,苦心经营,心无旁骛,将小说写成了一部充分彰显西部文学传奇特色的作品。他认为,甘州精神就是中国西部精神,西部文学首先是英雄主义的文学,而杨嘉谟正是历史上西部英雄的杰出代表。当然,陈玉福本人的写作气质也浸透西部色彩,他为西部奉献出的这部小说场面往往雄奇,情节常常陡峭,节奏绷紧,充斥豪放粗砺的阳刚之气,大漠风沙之气,与江南文学婉约隽永的气息形成鲜明对比。他的语言不事雕琢,但刚好与作品的整体风格相得益彰,烘托出作品浓郁的异域氛围。
我们不知道小说内容里有多少取自史实,多少来于虚构,但无论如何,作品中杨嘉谟的一生充满艰险与挑战,历经坎坷又屡建奇功。他自世袭祖职凉州卫指挥佥事始,便同时面对抵御外部侵略和官场腐败势力的双重压力。作品肇始,已升为凉州卫指挥使的杨嘉谟驰援庄浪卫,向瓦剌军奋勇作战,却因得罪了甘州府镇守太监侯大鹏,借机打压,定为死罪,幸遇甘肃镇总兵的斡旋改判流放戍边。到古甘州后,他坚持调查芙蓉香内幕,扳倒侯太监势力,却被制售毒品的后台肃王所憎恨,惹来杀身之祸。出狱后又直奔战场击败瓦剌军入侵,成为固守甘肃镇的重將。瓦剌与卫拉特联盟开始设计沟通明官僚上层,通过构陷使杨嘉谟获通敌罪再次被判死刑,并趁机发兵长驱直入。在形势极其危机的时刻,杨嘉谟被放出监狱应敌,他重整旗鼓后重创瓦剌,收复失地,使卫拉特盟不敢轻举妄动长达十余年。升任甘肃镇总兵后,杨嘉谟力行屯垦戍边,发展农业,使甘州成为鱼米之乡。在后金向大明用兵、威胁朝廷安危之际,56岁的杨家谟被崇祯帝调任蓟镇总兵,稳定天下大局,并削弱了李自成的进攻,致努尔哈赤于死地。直到他被皇太极视为眼中钉,派人施毒,一年后因医治无效与世长辞。此后仅两年,大明王朝寿终正寝。
显然,作者所塑造的杨业后代杨嘉谟,其形象并不逊色于北宋先人杨家将,他与祖先同样以拱守边塞、忠烈报国的功绩尽显光辉。如此形象,即使来到今日环境下,也仍然不失为弘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的典型示范,这正是《八声甘州》的核心价值所在。当然,与杨业相比,杨嘉谟经历上的更大特点是一生蹉跎,数度为来自内部的奸臣所陷害,几次命悬一线,较之杨业曾被政敌中伤的际遇更为令人扼腕。陈玉福抓住了主人公起伏跌宕的命运主线,突出写照了内忧重于外患的情势,对于深化作品主题作用匪浅。
我们从作品中可以看到明朝末年西北地区种种乱象。一方面是宦官当道,侯大鹏假公济私排除异己,尽力将反对他的人清除干净,并谋到三边总督的高位。一方面是官吏营私腐败,肃王勾结侯大鹏贪污敛财,种植鸦片,盘剥、毒害百姓,克扣军饷,陷害忠良。再一方面,达云和达奇勋这样的武将,则不得不对当势者姑息纵容,以换取从他们的牟利中提成发放将士粮饷。而真正忠于朝廷的杨嘉谟,不愿同流合污,调查和揭穿了贪官污吏们的龌龊行为,却遭到对方群起而攻之,必欲除之而后快,也就注定了他在抗击外来侵略者时腹背受敌,屡遭凶险。《八声甘州》的很大看点,也在于具体描绘了一个王朝即将崩塌前的种种征兆。应该说,朱由检登基后是十分勤政的,兢兢业业,勤俭节约,不近女色,但他刚愎自用,待人多疑,导致属臣谨言慎行,无人真心辅佐。加之宦官弄权、党争激烈,人心涣散,灾荒四起,表面繁荣下早隐藏重大危机,终于在满清和起义军的夹击下江山一朝倾覆。小说中杨嘉谟虽然获得了崇祯的信任,但始终面对的最大敌人仍是内卷。通过他的生平经历,读者能够真实体验到明末社会生活的种种细节,阅读感受丰富具体,这是普通历史教科书无法带来的阅读体验。
作者善于构置复杂又相对集中的人物关系,借此刻画主要人物形象。小说里,杨嘉谟并不孤单,其伯兄杨嘉臣和杨俊始终成为他的得力臂膀,与之一道赴汤蹈火,万死不辞。从开篇起,身为庄浪卫镇抚的杨嘉臣便与杨嘉谟共赴沙场,并情愿与杨嘉谟同赴刑场,此后和杨俊常跟随在杨嘉谟左右。杨俊原为金刀帮帮主,与杨嘉谟不打不相识,后义无反顾加入杨嘉谟的队伍,屡建功劳。杨嘉臣和杨俊都是杨家将的后人,身上同样流淌着忠君报国的热血,他们的加盟及杰出表现,使这部作品成为另一部《杨家将演义》,重现了杨家将的本色与声威。同时,也使作品通篇洋溢侠肝义胆、英雄结盟的民间色彩。作者对甘肃镇总兵达云和他的儿子、凉州卫指挥使达奇勋的设计别出心裁。表面上,达氏父子与肃王、侯太监等和平相处,甚至参与毒品分赃,对杨嘉谟等则严厉有加,一度势同水火,但两人并不缺乏正义感,心中有数,只为保障军需绥靖于肃王和侯太监,在关键时刻,仍然挺身支持了杨嘉谟。在一段较长时间里,读者摸不清他们的真实面目,生出许多疑惑,更使作品显出扑朔迷离的曲折,表现出作者编织故事、引入情境的技巧。
在这样一部充满阳刚之气篇幅浩大的军事题材作品中,难免需要女性角色的加入,以协调和活跃情节氛围,作者比较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肃王的女儿青崖郡主曾欲将杨嘉谟送入虎口,后喜欢上杨,却因父亲阻拦抑郁死去,激化了肃王与杨嘉谟的矛盾冲突。丁大先生为报恩把女儿汀兰嫁给杨嘉谟,而一身戎装的程英也爱上杨嘉谟,遭到杨的拒绝。程英不惜面见汀兰诉说衷情,汀兰竟也能够理解程英,瞒着夫君操持了纳聘之事,此后与程共同辅佐杨嘉谟。作品中的爱情故事发生于特定历史环境下,又与小说主脉络环环相扣,读来使人感到新奇陌生,又尽在情理之中,对衬映杨嘉谟的身影、圆满整部作品的浑厚旋律产生了显著效果。
《八声甘州》是陈玉福创作上的重要收获,也是西部乃至张掖市的重要收获,相信经由这部作品的问世,张掖这座西北古代重镇将重新吸引来人们关注的目光,促进其在新时代里更加强盛和发展。

何郑评论:(略)

唐心爱评论:(略)

王月明评论:(略)

鈤石评论:(略)

马高山评论:(略)

王铁梅评论:(略)
……
说明:限于篇幅,何郑等11位作家、评论家评论略。
六、作者自序(略)

【向“都市头条”选送的文章是西部人文学、1号文化总网最优秀的文章。欢迎您参与,投稿。
(投稿邮箱:3340661588@qq.com)
请关注下面的二维码,您的大作才能登上面向全国发行的《西部人文学》杂志。谢谢。】

[都市头条]

[西部人文学编辑部]

[1号文化总网]

本文编辑:紫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