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话(二)
9、微信真是个好东西,很多诗友未曾谋面却神交已久,耿弘(云子)就是其中一位。记得是在我约请时任省诗词学会会长时新先生来长治大讲堂作诗词讲座时,惠强诗友陪同一位精干的汉子来见我,介绍道:这位是云子,也就是耿弘,平顺人。这是我们的初识,自此我们虽然日常交流不多,但通过互相赏诗读诗,感觉就更为亲近。
平顺是个出劳模的地方,也颇有几位在长治有影响的文人,但写诗词者不多。耿弘无疑是平顺诗词界的代表。耿弘如同平顺的山一般,精干中透着质朴,其诗便也带着山的厚重,水的自然,浑厚而有韵味。“水自乡关流有处,山非天地合无棱”“气候原非常美好,林间总有小阴凉”就如漳河之水汩汩而出;“今日纷繁抛脑后,南山我自一登临”“未成事业羞拿奖,枉为士才曾拔尖” FONT>
因了这份情怀,耿弘的诗词读得就倍感亲切,自然而不矫揉,真实而非虚弱。其已成为我们长治诗坛的中坚力量。如果能带动平顺这方热土诞生一批诗词之秀,则善莫大焉!期待!
10、山西诗词学会近年组织过数次采风活动,至少两度邀我参与,惜因工作之故未能成行。此次赴高平之行,亦如之前,虽未亲临,却从朋友圈看到诗友们活动丰富,佳作满目。太行诗社社长刘志孝幸莅高平采风,读其诗篇,如临其境,如品甘露。
志孝兄从事教育工作之余,又力担太行诗社重任,建社时间虽久仍朝气蓬勃,活动不断。因教育之缘,其诗其词亦有书香味、文人气;因诗社之责,其吟其歌便有使命感、厚重风。此次高平采风十首,因多咏史怀古,厚重、历史就多了几分。“走过沧桑存庙貌”,沧桑可以走过;“牛羊驯牧乐春秋”,牛羊能够乐春秋;其《长平凭吊》用韵转韵之间,平仄交替,厚重之中兼带有乐府之风,以古说今,意味深长。且志孝之诗爱国忧民之心充盈,佳句俯拾即是,“顾大众,舍亲情,始终代表是民声”,“从来粮草军心固,此去边关白发愁”……
因了高平南诗村是妻子故乡之缘,我曾写过散文《爱上诗村诗路开》在《人民日报》刊发,读志孝的高平采风之诗词就别有一种亲切。每年多次往返高平,也有所感,但似无诗词学会此番诗友采风之作感受直接而深刻,因此读志孝采风十首就读出了历史,读出了滋味。
说到不足,志孝之作有些诗句略显浅白,咏史之深度尚可挖掘。借此亦用在高平所作《过米山镇》续貂:
悠悠岁月说从前,血里长平泪里煎。
岭下赵坑依旧冷,英雄最痛在烽烟。
11、出句:杯中静落相思月(平平仄仄平平仄)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联重点在“相思”一词。相思,是个奇怪的词组,既可是偏正来看,有相互思念之意,可对之:不见、久别、送别、入梦。又可是联合词组,可对之:寂寞、知己、意味…等等。以此类推,大家可以自检。
12、此联出句难点在于“以”字,作为介词而带“调风雨”,而不宜将“以调”作为词组来对。多数联作未注意这一点。对句中有“为”“犹”“还”“而”等就比较合适。亦发拙对一试:
出句:银箭赤弓,驱九日以调风雨;SPAN>
对句:碧山清水,纳三江而裕国民。
13、梅琴者,人如其名,梅韵琴心。其人温婉端庄,人称梅姐;其性温柔可亲,有大姐风范;其诗婉约有易安之风,刚劲兼陆游之气。先以《骆驼》五绝名著于国内诗坛,“历尽天涯路,心中有绿洲”脍炙人口。退休后专于省诗词学会副会长一职,上联下扶,奔波于全省各地;恪勤恪守,传帮带诗界后秀。其情其行,一如骆驼,踏实忠诚;其诗其韵,亦似溪流,清新可人。“阵阵山风,暗送春明媚”,一“暗送”一“明媚”,对比强烈,情感浓厚;“抖落尘埃,描绘蓬莱”,一“抖落”一“描绘”,轻松自然。此般笔调在梅姐诗中每每可见,读来便于心中亲切了几分。祝梅姐青春常驻,诗心长在!
14、遍观诸诗友,慕雪较为难写。
难者,在于吾与其诗交虽久,却从未深谈,故亦不甚了解。吾与慕雪面识于寿阳参加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诗词颁奖大会之时,其身材瘦削,言谈举止透着儒雅之风。但此次诗词大赛慕雪荣获一等奖,可知其诗词修养之一二。此度推介其诗作,亦可见其诗之高度,屡有佳句。如“最是揪心今夜月,东西两处一般明”“有味持丹白,无心媚紫青”“醉后清狂名利了”……
难者,还在慕雪虽供职于私企,却心忧天下诗坛,难以写足其情怀。慕雪领军,凡于线上举办有太行诗校、太行词校等等,且组织有序,学生无数。其每每亲自主讲,不辞辛劳,不计报酬,其情其人可见一斑。
难者,更在慕雪身处基层企业,乃典型之工人诗人,却难见其描写工作之诗词,未见其摹状工厂热潮,畅吟生活快乐。诗中却往往透着生活重负,人生苦味。如此次推出的几首春作,写春却少有春之欢乐,多是春惜春愁。诗词之外慕雪是何人生态度,究难捉摸。
难者,慕雪之诗流畅可品,意境迥异。但往往透露着某种伤感,不知与其生活有关,还是故意为之。所以其诗读来颇感压抑,缺乏一种豁达或开朗。冥冥之中是否有先辈诗家的某种影响呢?读完这组诗词,是否有此感觉呢!
难写仍遵嘱写之,亦是勉为其难吧。
15、任铎夫先生既是老领导,又是新曲友。因曲而交,因诗而惜,相交虽晚,诗谊颇深。铎夫先生近期方才习曲,然其修养甚厚,对曲之理解既迅速又独到,因之学识、经历、角度等等在曲语曲式上往往不落俗套,对生活中的现象善于观察提炼而信手拈来。如【双调•庆宣和】《过年》“不忘红包压岁钱,好事连连”,【仙吕•一半儿】《笔会》:“笑哈哈,一半儿切磋一半儿耍”……读后不禁使人会心一笑,意趣顿生。
任铎夫先生不仅善于在曲中转化生活语言,而且恪守散曲传统,讲究曲之既有规则。如此任先生之曲便既律感严谨,又韵味生动。此次选发的几支带过曲就体现了这一点。
任先生在散曲创作中还是运用衬字、鼎足对等形式的妙手,让人读来不感累赘而是流畅自然,融会贯通。如【正宫•塞鸿秋】《太行散曲社座谈会感怀》的合壁对,【正宫•叨叨令】《武当山登顶雪中行》的联壁对,【越调•天净沙】《致诗友》的鼎足对,这些对仗之巧可见一斑。【中吕•十二月带过尧民歌】《国庆七十周年感怀》是既有衬字,又是连壁对,没有深厚功夫是难以把握的。
任先生既重友情,此次多支散曲表现其文友之意;又会鞭挞,巧妙评点,如【正宫•塞鸿秋】《搅屎棍》及《即事》,或连对,或衬字,曲语之老到而别具一格,诙谐中透露出凛然正气,诸君可仔细琢磨。当然,任先生尚可在语言上俗中求雅,风格上雅俗相融,更加充分体现散曲之本色。
祝铎夫先生宝刀不老,曲风常新!
16、书林乃吾于襄工作时结识之文友,其身高人壮,文心盎然。因同道好文,直呼之“老崔”。老崔多年从事新闻之业,文笔纯熟,博闻强识。退休后便好古赋,初习便谙其妙;后又习古拜师,更深入其境。吾曾与之交流,励其用功于赋,必有大得。果然如此,崔兄赋作佳篇连连,获奖屡屡,并有赋选出版。谓之上党古赋一枝笔。
《金色党徽赋》荣获一等奖,名至实归。仄平韵交错,古今意相通。既从具象入笔,史实为线;又于精神畅怀,党徽作题。互融互合,有古韵之风,兼新文之意,实为佳作也。
老崔者,年龄渐老,然其赋犹新,其笔不老。
17、读武君立胜之诗,颇有铿锵之声,沸腾之血。其多年军旅生涯,诗意中既兼“边塞诗”之风,更富新军人之气。“任它风冽冽,我自马萧萧”“从今若问封边事,看我铮铮一杆枪”“火样年华猎猎燃,戎装曾立哨楼前”“惜我从军迟五秩,城头未打第一枪”……类似诗句不时从其作品中流淌,殷殷其从军报国之心可见一斑。武诗不仅刚强,亦有柔肠,“送过小桥东,又送三十里。整罢军衣手抚肩,泪作倾盆雨。”“苍天知我亦唏嘘,冷雨凄风和泪滴”“一行边塞雁,读到月西边”。
立胜君与吾乃微信诗友,知其退役后于《中华诗词》供职,爱好与职业相融合,便果为事业,诚为武君之幸,亦乃中华诗词之幸。武君于诗坛久有盛名,更以倡新韵旧韵共容为责。至今虽未谋面,却惺惺相惜,每读其诗,便平添一般豪气,亦增一分诗谊。
祝武兄诗意盎然,雄风万里。
18、姚瑶是美女,虽无燕瘦之姿,却有环肥之容;少了黛玉之柔弱,胜却宝钗之练达。其善交游,乐读书,谈笑有鸿儒,往来交白丁,雅俗之间可见其情,谈吐之中尤现其真。
姚瑶更是才女,诗词曲皆工,真草隶均能。太极功夫刚柔相济,朗诵风格声情并茂。其诗流畅自然:“北风突换东风面,花落佳人烽火衣”一泻而下;“草裹新颜生百媚,一花开遍百花妖”用词奇绝;“有心暂且忘虚岁,著传重开少女花”轻松恬淡;“寻韵吟成诗作锦,挥毫练就品承欢”工稳有致。其词风致自有一格:“小院梨桃呼蝶咏。牛羊相敬,鸡鹅相迎,院里花香盛”生活气息浓厚;“万千佳色正人间,说不尽,相思语”情融于景;“远足向辉煌,却道是人生有常”余音袅袅;“子女爹娘思念远,微信送呈祥瑞。各自平安,少些牵挂,四海年滋味”平常语道出非常情;“昼夜如梭花季去。两鬓银丝,却道心如故”得易安之风。其曲本色依然,雅俗共赏:“山色千层,荡漾丰收喜悦声。三秋万胜,翻飞富裕健康风”巧用合璧对,脱贫之景跃然眼前;“南国秋,亦如秋,我道北方秋是秋”连续独韵,秋意不尽;“西风凛冽吹,过客不觉飞。缩脖衣领乱丝堆,远见山丘赘”活灵活现,令人失笑。读姚瑶之诗词曲,犹如赏一组组画面,诗中有画,画里是诗。
如果姚瑶之诗能挖掘深度,词能庄谐于媚,曲能谐趣天然,其诗词曲似可更上层楼。祝愿姚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