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家骏先生与商洛
文/李中合
(商洛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陕西商洛726000)
摘要:作为著名学者的马家骏先生,在繁忙的教学研究中,曾多次亲临商洛,为我们商洛倾注了不少心血。文章从土改运动、商洛教育、商洛学术研究和他以诗文作品讴歌商洛四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不忘这位学者对商洛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关键词:马家骏;商洛;经历;情结
千年以来,商洛曾驻足过无数的文人学土及其他人物,但却很少能有像马家骏先生把爱和汗水一次次抛洒在这块需要润泽的土地上,很少有我要讲的这种不解情结。
马先生是河北保定市清苑县人,今年75岁,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后来成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在他五十多年的执教生涯中,主讲和研究的是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撰写了《美学史新阶段》、《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西洋戏剧史》等十多部震动学界的力作,主编的书目则就多不枚举了。他是学者、专家、又是诗人和作家,对中国的诗词、散文、小说、戏剧、楹联都有广博精深的研究。《马家骏诗词选》、《菊姐走了》等诗文著作,已公开与读者见面,一时间受到高校师生的钟爱与推崇。他涉猎之广、著述之丰、影响之大,在研究领域中实为不多。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位大学者、大名人,在惜时如金中,却把心悬挂在我们商洛的工作和教育事业上。
(一)马先生与土改运动
但凡五十多岁以上的人都很清楚,土改是我国解放以后的一次伟大的土地革命运动,波及之广,声势之大,足令人们心潮澎湃、限思无限。那累累果实,有很大一部分功劳应归结于知识分子。丁玲、周立波等同志,他们忘掉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党领导的这一运动之中。马先生也不例外,他和陕西师大部分师生也一样深入到了农村那个改天换地的生活时代里。
1951年12月,商洛还是冰天雪地,寒风凛冽,马先生便随同大家第一次乘马车来到商洛。刚一到,就在专员公署学习文件,听取报告。领会了精神,掌握了政策以后,他被分到洛南县。又由洛南县分配到最西北的洛源乡黑章、桃坪村。没有马车,三四百里的路程只好徒步而行。马先生背起铺盖卷,踩着冰路就逆风直上了。
黑章、桃坪村,地处洛河发源地,全商洛数那里最为高寒贫困。秦岭横亘,白雪皑皑;山坳里分不清那里是河,那里是路,一片寒冷和寂寥在等待着这位年轻的马先生。
到了地方,晚上没有电,只能提供一个热炕;白天没有馍,只能提供两顿煮着马铃薯的稀包谷糊汤。乡民们不了解土改工作性质,意识麻木,思想落后,生活、工作异常艰难。当地人清楚地记得:那个“老马”是大个子,披一件黑大氅,穿一双大布鞋;大学生,能拉胡琴会唱歌,能说快板会写诗,也能打蓝球、踢毽子。其实,马先生是正是靠这些专长、才华和热情打开了封闭落后的局面,熟悉了群众。教唱新歌、训练民兵、办冬学夜校、开展篮球比赛……寂寥的山村霎时褪去了旧社会遗留下的阴影,头一回呈现出沸腾、喧闹的景象。运动中,他又忙着刷写标语、培训骨干、指导丈量土地,开斗争地主大会,朗诵所写新诗……搞得热火朝天。在投黄豆黑豆颗选举乡村领导、搭台演戏开庆功大会中,给那里的土改划上了句号。
三个月的土改,贫困农民不光记住了党的恩情,也牢牢记住了这位年轻的“老马”。三十七年以后,马先生曾旧地重游,所受到的热情款待,就是对他那段工作的最好说明。

(二)马先生与商洛教育
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要靠教师的教学、行政部门的领导及管理,也要靠各行各业人土的大力协助和支持,依靠教师队伍总体水平的提高。以此来说,马先生对商洛教育、对商洛师资队伍的培训提高,也渗透了大量的心血。他曾六次到达商洛,有四次是直奔商洛教育而来。给洛南县全体教师做过学术报告;给后来成为商洛名人的同志作过写作、研究方面的指导;给商洛师专学生讲过课;给商洛函授教师办过专题讲座。差不多文化界的人都受过他的教育,也都获益匪浅。
著名作家贾平凹写作《烽火春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原商洛文化局创作室主任)李高信研究鲁迅、商洛市文化局冯国喜等人创作《月亮光光》,都程度不同地征询或聆听过马先生的指点,也还有京夫等人都有密切的接触。每当提及此事,马先生总把他们列在学生之外,表现出他的谦逊。实际上,但凡一句话,一件事,只要能启迪、影响人一生乃至成才者都是老师,那些混迹讲台、空耗时间,误人一生的老师,又怎能算做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呢?!
马先生学识渊博,那是众口一词。但他教给我们的何止是知识,何止是几篇文章,他的学识、气魄、授课魅力,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曾有一次,我提到海南五指山下的“通什师专”,把“什”当普通音说了,马先生立即纠正为“Z”。我惭愧自己知识浅薄,在以后的人名、地名读音上格外留神。洛南有个同学问到诗歌格律问题时,他只教了几句平反口诀,这位同学就再也不为韵律问题发愁了。细心的人都知道,马先生讲课或讲话,从不讲错字、错句或颠倒、不完整句子,这在教师中少乎其少,谁能说这不是学识上的硬功夫?谁能不从中受到一点启发教育?
马先生讲课语调浑厚,声音洪亮,那流畅、生动、规范的语言,那昂扬饱满的激情,总是如水奔泻,滔滔不绝,极富鼓动性和感染力,作为听课人,获得的是艺术上的享受。
1976年,陕西师大在商洛等地开设了分校,他第二次(1978年)来商络,又是第一次给分校学生讲课。因名气大,老师们也跟着听课,人多教室小,放在大会议室,他只拿了两支粉笔就开讲了,内容是古希腊文学。一连串的形象比喻和铺垫后的画龙点睛,常常使听课人开怀畅笑。由于强烈的感染,下午,两个班级同学一人买了一套《古希腊文学》书。讲《欧也尼葛朗台》、《钦差大臣》、《死魂灵》中那些戏剧性人物,马先生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恰到好处的动作姿势,真把人物活脱脱地搬上了讲台。连在商县演《白卷先生》的省人民艺术剧院同志,也全部驱车赶到东龙山,参加了听课。
自此以后,马先生成为我们经常邀请的贵宾了。 
(三)马先生与商洛学术研究
马先生对商洛地区的学术研究也十分重视,竭尽全力给予扶持提携。
《南洛师专学报》,是商洛师专、商洛地区的理论窗口,也是反映本地学术动态唯一的公开理论期刊,她受到了包括马先生及许多人的浇灌。1996年,商洛师专举行二十周年校庆纪念活动,他因故未能出席,但却给撰写了七千多字的文章,盛赞学校取得的辉煌成就。1998年,学报首次公开发行,马先生得知消息,不仅赐给我们《洛源谣》一诗,连亲自给题写了《贺商洛师专学报正式出刊》七绝“蓓蕾含苞蕊中秀,一朝花发四方香。燕莺千卉争春色,学术新坛沐艳阳”一诗用来勉励我们。小学校、小刊物,往往受不到名人重视,但他却异于他人。
贾平凹先生的《鸡窝洼人家》被改编成电影剧本《野山》,公演以后,地方个别官员认为剧本写“换老婆”的事情是出丑,是写落后,是捏造。马先生认为:只有承认落后才能前进,《野山》写改革开放引起人际关系发生的变化,是写了进步。如果总是掩盖落后、自欺欺人,又如何前进?至于“换老婆”的故事是文学上的虚构,不应该“挑剔”,“吹毛求疵”。这些学术上的观点,不仅仅肯定的是《野山》,而是对商洛文学创作、对商洛改革开放事业的极力肯定。
2002年底,商洛花鼓戏《月亮光光》在西安公演,马先生不仅到场观看,且又写了《商洛花鼓<月亮光光>》随想》一篇评论文章,发表在《商洛日报》上,既是对《商洛日报》工作的支持,又是对商洛地方戏的关爱。
凡商洛同志出版学术著作,一旦请马先作序,他都会慨然应允。给我作序时,刚从北师大参加校庆回来,我担心马先生劳累,他说:“没关系,再累也要写!别急,让我把书稿仔细看看。”这种关爱后学的精神,这种严谨的治学作风对我们地方学术活动开展,无疑是有力的促进,也是做出的榜样。其他,又给商洛师专汤志民、商洛市委党校刘建忠等人的《外国文学作品简析》写过序言,也都挥洒过马先生的心血。最近,又在阅读指导我们中文系项目组编写的《大学语文》教材。凡有学科项目研究需要出面牵头,他定会给予极力帮助,处处都体现出长者的风范和气度。

(四)马先生与他写商洛的诗文
马先生曾深情地说:“我和商洛地区与商洛师专的关系是密切的,感情也是颇深的。”是的,正是这种颇深的关系,滋生出马先生对商洛以诗文来表达的激情。他有上十首诗和好几篇散文,都热情地赞美了商洛几十年来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和所获取的可喜成就。诗歌如《洛源谣》、《商山授课》、《商山早行》;散文如《洛源行》、《商洛山中》等。
诗也罢,文也罢,总是把真挚的感情倾注在商洛的山水草木、风土人情上,总能从变化、发展这个唯物论观点来看待,写得情调昂扬、亲切感人。《洛源谣》是长篇民歌叙事诗,写山区人民在党领导下的反抗斗争和恢弘的土改战斗历程。
《商山授课》写对商洛的热爱;《贺<商洛师专学报>正式出刊》,赞扬了学报工作所取得的光辉成就及对学报寄予的殷切期望。这些诗气势宏大,热情饱满,大有“胸襟纳四海,笔端走风雷”之势,对商洛的一腔深情溢于言表。他写的诗文观察细致,总能看到生活在变,经济建设在变、人的思想精神面貌也在变。前面说过,《洛源行》是写他旧地重游。那里昔日是“稀疏、错落、平矮的草房,今天已是一座座新瓦房,村村相连”;昔日是一天两顿稀包谷糊汤,如今亩产千斤,几乎是当年的十倍,家家吃着热腾腾的白面馍馍。昔日的“农会主任没被子盖,钻包谷壳壳堆”,如今却是“新房。新床、新被子,并担当了乡政府文书。”他笔下的山村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写商洛师专也一样,昔日在颇远的东龙山,如今已将校址迁到市区边上;昔日校舍简陋,如今已是高楼满座;昔日是坐马车来,如今是小车专接专送;昔日是走麻街山岭,如今已打通隧道。他说:“总之,一切在变,商洛师专变得更正规、更强大。”“也许以后不叫‘商洛师专’,叫‘商洛大学’了!”果然被马先生言中,如今商洛师专已取名为“商洛学院”,正在全力以赴为迁升本科做准备,目前已通过陕西省的验收。
马先生的《商山早行》写到:“安有鸡声茅店月?长街毕剥电声扬。车灯道上森森树,丹水江边叠控房。红绿阴晴相映掩,飞桥不识履人独。”如今的商洛市再也不似温庭筠笔下那样个冷落的商山晨景了。
这些诗文,正是紧扣了‘变”这个理来立意,体现了变是改革,变是发展,变是好政策所带来的结果,变是商洛人民在改革开放中顽强拼搏、获取成就的真实体现。
商於千年客,马老一生亲。纵有洛阳纸,难表地主心。敬析马先生生活愉快,健康长寿!(“英文摘要”略去)
(刊于《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



作者简介:李中合,1954年10月生,陕西洛南人,毕业于陕西师大商洛分校中文专业,并留校任教,汉语言文学教授。书法主要学习苏轼,兼学王羲之、唐寅、王铎,参以曹全碑及出师颂等章草,中国书法函授高研班结业,受教于中国书法名家袁波先生。陕西省书协会员,现兼任商洛市评协主席、陕西省老教授协会商洛分会副会长等社团职务。

附:本头条号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1019623839@qq.com
微信投稿:wx18729698387
合作电话:13991446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