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有温度的文人
——李城外先生印象
吴星仪
咸宁今年的秋天来得有些迟,桂花到了十月份才微微绽开了一些,勾着些缱绻的香,气温也随之骤降。一天中午,我想向李城外先生请教一些问题,又不知道时间是否合适,只好先给先生发了条短信过去,没想到先生直接给我回了电话,我拿起手机,惊喜之余更带着些紧张。接通电话,传来的竟是熟悉的乡音,我紧张的心情瞬间就消散了,李城外先生的声音很温厚,说话不紧不慢的,像是一位认识很久的长辈。同先生交流的时候,仿佛有一股暖流淌过心田,驱走了些秋的凉意,也勾起了一些记忆。
我是今年9月26日才认识李城外先生的。当天,我有幸跟随我们院的郭彧、黄兵、魏一峰三位老师赴咸宁市图书馆参加“李城外诗词研讨会”。当天会议气氛很好,大家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颇有《兰亭集序》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之境。而李城外先生就坐在那儿,面带笑意,并不太言语,更多的是倾听。没有什么官架子,也没有文人的傲气。倘若不是屏幕上有照片,兴许我很难发觉他是今天研讨会的主角。

随着大家的谈论,我忍不住翻开面前那本厚厚的诗集,随即被目录《咸宁杂咏》中的“通山集”三个字吸引住了。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通山人,故土承载着了十八年来的成长与回忆,有关故乡的一丝一毫总能牵动我的心。
我读着诗,仿佛和李城外先生一起回到了故乡,赏那每一处、每一景,感受那每一人、每一事。特别是读到《重走通羊镇马槽桥》《登通山牛头塔》和《卜算子·贺通山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时,我能感受到先生对故乡发展的关注以及对家乡热爱的真情。故乡不算大,小小的一方土地,在地图上不过是一个点,却在先生的心里占据着极大的位置;故乡也不小,群山古塔,新楼宽路,却被先生尽收眼底,每一处、每一帧。还有《通山包坨三咏》看到“欲问乡愁谁个解,分明良药是包坨”“家山南望日如梭,美味长留爱未挪”时,味蕾融着对故乡的思念,瞬间化开。

城外先生的这些诗,并没有华丽的炼字,读上来甚至有乡土的朴实,为何能触到心里那根柔软的弦呢?我想,一定是因为李城外先生对故乡拥有一份炽热真情、一份不变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个人只有初心不改,才不会迷失自我,在归途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玫瑰园,重回自己的港湾。李城外先生年轻时一个在外闯荡,做一个游子、旅人,跋涉于万水千山之中,之后,也曾当过多年咸宁市直单位的行政官员,还是武汉大学等名校和我们学院的兼职教授,穿梭在人情世故之间。走出半生后,李城外先生仍如夏荷一般,带回的,不过清水几滴罢了。我有时会想,中国这么大,难道没有一处风景让先生留恋吗?人生的诱惑这么多,难道没有一个曾干扰到先生吗?先生自己也说,创作有“三苦”(苦学、苦写和苦恋),还要自觉抵制几种诱惑,即权势、名利和享受的诱惑。我想,这大概是因为他不断自我鞭策,达到了“无争”的状态,才在有了这么多的成绩后仍然有一颗纯粹透彻的心。他默默地做出了选择,选择回到故乡,选择沉淀、奉献自我,这一切,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会后,我远远地看着先生,他站起来如一棵白杨,挺拔而利落,正同大家握手、合照。待合照结束,我和班长一起上前采访先生,向他请教大学生如何学习、传承诗歌。先生事先并没有准备,却信手拈来,金句叠出。他鼓励大学生们多思、多想、多练,做一个“有心人”。采访过程中,有人提醒先生还有其他事务,先生点点头,示意让他们先行,又转过来继续与我们交流,这个小细节让我们几位学生十分感动。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脑子里总是浮现出李城外先生赠与我诗集的场景,当时我因为整理资料耽搁了,后面才赶上电梯,李城外先生亲切地询问我的名字,并写在了诗集的扉页上,他的字大气而流畅,而他的人又是那样温和,得知我是小老乡后,立马用通山话同我交谈,虽然只是简短几句,却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今日,我一气呵成写下来这些文字,明明面对着冷冰冰的电脑,却好像李城外先生就坐在对面,带着笑,不紧不慢地与我说着、聊着。是的,李城外先生就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文人,我相信,他的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加升温。

作者简介:
吴星仪,女,系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