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地守夜
---小说【铁饭碗】读后感
山西作家马举,新近发表了其短篇类小说【铁饭碗】,朋友圈里好评如潮,赞誉缤纷。出于职业习惯,我也拜读了一遍,颇有感受。
有别于那些装模作样、无关痛痒且浅薄短视的阿谀奉承“点评”,我只是以个人职业的敏感,通过小说的表象去接近作者的心灵,并感知他的世界观。
马举的文章笔触,有一种遥远的记忆感、沉思感和忧伤感,他的文字总是由最接近人们身边生活的事物联想到遥远的期待,总是在记忆中(小说的叙述)挖掘一种现实的珍贵:家庭、婚姻、创业、执念、传统、改变等等,每一种珍贵都会有与其本身(比如三虎及爹妈、玉秀及爹妈、市里的学校、山村的电站甚至一棵杏树)不相干的联想,而这种联想的空间如此广阔,令人惊讶,作者这些意象的表达让人感到温情而忧伤。
马举的小说中,总会有发生着与眼前事物完全不一样的另一类事物,这表达着作者的迷惑与怅惘,也表达着作者对现实的超越,也是作者对市场中国、现代文明的矛盾态度。他既生活在其中,却又时时想脱离,这使作者对市场中国的观察建立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侧面立场。没有明确的伦理态度,但有明确的小说家身份的立场:决不无条件接受现成生活。
小说里所建立的现实生活与另一种生活之间的坚韧联系,使作者能够在复杂的当代文化与当代社会情境中,建立起自己单纯的却是最无限的文学创作态度:那就是不断回到过去、回到记忆之中,以完成对文字和人性的信仰。【铁饭碗】里某个形象,是作者的自我形象,也是一种存在的形象。
小说家马举致力于土地的坚守---坚守文化人的良知、尊严、主体性与价值立场,渴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努力,为人间点亮一盏灯。他的小说,从现实生活到形而上,视界开阔,文风奔放接地气。在他创作的平面运动里,读者们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总有一个垂直向下的力量在牵引,这就是灵魂对土地的皈依。
---【海峡都市报】文艺版责任编辑,风吹那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