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千里路了心愿
文 图 李建印

退休时,曾与李红战友一起商量,共同看望当年的老首长,感谢曾经的老同志。四年多过去了,从西安开始,出陕西,过山西,到河北,奔山东,经河南,6天时间快150小时的努力,5千里路风和雨,终于完成了大部分心愿。
回顾这短短的时日,除过仍在激动的内心之外,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感悟,对领导的感谢,对军队的感念,对祖国未来美好前景的信心。


感谢当年接我们入伍的人,是对从军初心的彻底回顾。
10月5日6时30分,我和李红战友夫妇,冒雨告别西安,16时多到达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看望1976年初到李红同志工作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担任接兵排长的田元福老同志。田元福是1982年转业回到故乡,多年不见,相互牵挂。室外大雨如注,但他家小小的客厅,既因我们的到来激情充盈,又因闻讯赶来的年过七十与年逾八十的几位老领导和夫人、小孩而欢声笑语。举起敬礼的手久久不肯放下,聊起过去最多还是刚刚入伍之时的情景。手机留下了当时的瞬间,脑海中浮现出久远的过程。李红同志经过了农村插队,在县委机关安排了工作。干的风风火火,但为了保卫国家,仍然是坚决要求入伍。经田元福反复协调,使得李红穿上了军装,直至36年后以合同战术训练基地司令员、大校军衔退休。


10月10日22时5分,我们踏雨由山东省曹县返回古城西安。端起的酒杯好似还在手中,嘴里的美味犹在散发,相握双手余温尚在留存,“澳洲大酒店”楼前告别时眼中的泪花直在打转,期许再见的祝福言犹在耳。告别人群里,声音最大的是1976年初到我老家陕西澄城县庄头公社将我带到部队,让我有了40多年服役历史起点的王忠云老兄。尽管我当时在公社工作了一年多,但当个坦克兵的决心与努力,让我有了光辉的经历。


这一始一终两个场景,对我们二人既是教育,更是让我们对自己的初心是一种回顾与检视。当初强烈要求入伍到底是什么样追求?几十年来自已是怎样践行的?是全心全意一心一意吗?有没有过犹豫徬徨和左顾右盼?离完全彻底有多少差距?面对当初接兵的,我们是否感觉到脸红?
感谢当年关心教育培养我们的各位老首长,是对履行职责的全面回顾。
退休了,离开岗位4年多了,以什么样心态、什么样的努力与成绩回报各级党委,汇报给各位首长,交一份什么样答卷,真正是必答题。

我在坦克47团3营9连当战士,当年的副指导员张生福,带领我搞学习,教育我抓紧申请入党,参加大批判,开展饭堂小广播,出黑板报,教歌唱歌,参加上级歌咏比赛……。我向他汇报了几十年坚定信念跟党走,紧跟组织不掉队,积极向上成先进的努力过程。
我任坦克驾驶员时专管装备技术工作的副连长,我任团司令部军务股参谋时的股长田元福,曾经和我一起训练,坐在同一张桌子参加团里组织的专业理论考核,夜间一起组织坦克技术保障,就一份材料反复推敲研究,我得汇报几十年来学习专业不停步,研究装备求精通,考取驾驶技师等多个技术等级,取得全师坦克二级保养比赛第一名,较好履行了军区装备部领导职责的情况。


坦克连排长担子也不轻,我这个当年的支委与书记见面,排长和指导员共叙,张存柱同志深情回忆当年对我的鼓励和教育,从连务会、支委会讲到半年和年终总结,讲到当年党员发展对象的确定和调整,也说了我们排为什么能一直走在连队和营里前列,能够评为先进排。我向他介绍了如何履行党委、支部正副书记和常委、委员的情况,落实党委、支部工作条例的努力等。
与脑梗后遗症较重,年过75岁的高庆阳营长、团参谋长交流时,他一直拉着我的手,用并不流利的语言,不断询问老部队建设与老战友发展现状。我首先汇报了如何落实44年前他批评我坦克开的过快,连行军可能撞车,一定得确保安全的具体要求,聚力抓好部队作战准备,大力开展创新训练,比武竞赛连创佳绩,在团长和师长岗位上,带领部队夺得军区比武第一的情况。


面对着83周岁的俞保圈老团长,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他对我这个曾经的组织股干事和军务股参谋的器重和培养,眼前闪过的是他带领我们参加师组织的首长机关训练情景,耳畔回响的是因上级错误通报他对我严厉斥责和弄准实情后真诚道歉。看见他冒着大雨站在路边等待我的到来好似他当年站在海拔数千米的戈壁大漠上指挥若定,看着他年已56周岁儿子给我们每人2个塑料袋,套在脚上,在他们小区正在维修而到处烂泥中行进,似乎又看到他当年工作作风的细致。我尽我所能,汇报了当年带领部队和机关把作战准备往前面赶,把一切工作往实里做,把全体官兵往平安带,把所属部队往打赢建,把单位和官兵风气往正里抓的情况。表示退休了也要向他学习,像他那样在职与退休,年年力争优秀共产党员,思想上永不言退。


感谢当年受到的曾经特殊,是对我们永做好人的最大鼓励。
这一次看望感恩老首长,既是正常之举,亦是人之常情。
1982年7月,俞团长到陕西渭南出差,他不顾天气炎热,不顾日程紧张,专程到我老家农村,到了背阴又黑黢黢的窑洞,看望我务农的父母。这是解放后第一个到我家的县团级领导,也是1947年我家掩护过共产党地下县委书记之后,相隔35年又一次迎来大官。家人十分高兴,村中传为佳话,“建印在部队干得好,团长都上家里看望他父母”。我当然受鼓舞,更努力。39年后,我退休了,专程看望他老人家,实在是良心之所在!

1980年代初,高参谋长时不时请我和李红同志,到他家吃顿饺子,有时还喝两口小酒,他夫人既要在团家属工厂上班,又要管两个调皮捣蛋的儿子,还要给我们做上2、3样菜下酒。我们去山东滕州看望行动不大方便,但坚持人扶着也要到饭店陪我们的老首长,带上好酒,请他吃餐饭,实在是理所应当!
1976年2月定兵前,接兵排长王忠云(当时是5年多老兵)到我家家访,身穿军装,背着黄挎包,步行往返,也没有告诉当时已在公社工作的我。与我父母拉家常,不吃我们家的饭,要吃他挎包里背着的凉馍馍。我在团里任副参谋长,他在我分管的管理股任股长,对我尊重支持。这次与72岁的大嫂,往返400多公里,接我从滕州到曹县。安排食宿,陪同参观景观,组织同乡战友和河南商丘战友代表迎送,带上当地特产……。真正是对我做人做事的最好教育和传帮带!

看看栾城县进步为区的加速发展,看看石家庄市的面貌大变,看看175万人口的滕州城乡尤其是“赐宴街”附近的典故和善国历史,看看172万人口曹县的新城气派和黄河古道湿地万亩荷塘,不由自主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自豪点赞!
特别是参观了曹县“平安医院”,为72岁的老战友刘志清自办医院,一切为了病人,为了一切病人,为了病人一切的口号,对所有病人先治疗后交费,对全体战友免费,对战友直系亲属收半费等优惠措施,几十年坚持不断,实在是高兴。
尤其是高庆阳参谋长17年前严重脑梗,出院后5年时间不认识人,失语状态。在其夫人日夜精心照料下,在两个儿子及媳妇的孝敬伺候下,现已恢复了记忆,具备了较好的思维,能够基本表述清楚完整。紧紧抓住我和李红战友的手,共同回忆过去,情真意切,催人泪下。要求儿子给我们安排最好食宿,必须由他付款,提前结账,绝对不要我们自已结账。儿子又陪同我们游览了美丽的微山湖,参观了湖上红色教育基地,安排特别周到。让我们受到了最现实的教育。

有空了,再去当面感谢其他老领导,对您的点滴培养教育之恩,已在我心里扎下了永久的根!

《作者简介》
李建印,陕西澄城县人。1957年出生,1974年参加工作,1976年2月入伍,服役41年多。经军队初、中、高级培训及赴俄罗斯留学,获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学位。历经基层部队带兵训练,后在兰州军区机关工作至退休。少将军衔。长于战备、训练、装备、管理工作,文字新手。

2021年10月10日晚22时05分
写在返回西安汽车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