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浦东作家协会公众号:浦东作协(照片/【克勒文苑】)

笔耕回眸‼️《为报桑梓最情深——我坚持50年的文学创作之路》作者/倪辉祥

作者/倪辉祥系上海浦东土生土长的首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克勒文苑】精美散文&笔耕回眸‼️→《为报桑梓最情深——我坚持50年的文学创作之路》■作者/倪辉祥

【正文】:▼▼▼
我是从上世纪70年代在《上海文学》复刊之后,开始发表作品的。也许是运气眷顾的缘故,我得以在《上海文学》及其内刊《写作参考》上连续发表了《开心嫂》《大治河畔》与《芝麻绿豆官》等短篇小说,同时又在外地的《黄金时代》《信江》杂志上发表了《雨纷纷》等习作。算上自回乡插队以后涂鸦练笔阶段的几年时间,我在追梦文学的路上已摸爬滚打了整整半个世纪。50载春秋的心血,工夫不负苦心人,让一个痴心追梦人,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了近千篇的散文类作品,有了8部长篇小说、3部中短篇小说集、11部散文结集以及1部总结创作生涯的自编集问世。也让我在2002年就成为了浦东的第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2012年倪辉祥的《金浦三部曲》出版后应上海电视台之邀所录制的节目在浦东电视台播放时的剪花
在我把自己的所有作品与手稿悉数捐赠给浦东图书馆之后,浦图在我新作出版之际,联手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于9月29日上午专门为我举办了“挚爱家乡,讴歌浦东——倪辉祥新著《辉祥文库》首发暨手稿捐赠仪式”。
▲作者倪辉祥与浦东图书馆馆长、党总书记在合影
一生没有离开过浦东这方风水宝地,淳朴勤劳的父老乡亲、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以及浦东成了举世瞩目的耀眼明珠之后日新月异的变化,自然而然成了我首选的创作素材与颂唱的对象。在我创作的作品中,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作品,笔墨几乎都没离开过自己的家乡浦东。

▲《辉祥文库》首发暨手稿捐赠仪式上领导嘉宾的合影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只有从自己有过深切体验的生活中挖掘素材进行创作,才能更有效地融得进自己的真情实感,才会被读者喜欢认可。这显然是一条至真名理。当年我这个66届的高中生,高考取消不得不回乡插队务农。在枯燥的日复一日的劳作之余,又毫无有趣的业余生活可言,我这个原本对语文分外偏好的人,就不知天高地厚地信手涂鸦起小说来了,借以打发自己过剩的精力。等到《上海文学》一复刊,我就挑选了一篇自己相对满意的短篇小说习作《两篮番茄》投寄了过去。想不到本以为会石沉大海的习作稿,却是意想不到地泛起了令人欣喜的浪花,仅过了四五天,我就收到了去巨鹿路675号的上海作协东厅参加学习的通知。后来才知道,这是新复刊的《上海文学》为解决创作人才青黄不接特意举办系列学习班的起始。

学习休息的间隙,一位自我介绍名叫彭新琪的女编辑把我请进了她的办公室,拿出了我的那篇《两篮番茄》的稿件,为我详尽地剖析了之后,要我去修改润色。彭老师还告诉我,编辑部认为我有一定的农村生活的底蕴且有着一定的写作基础,意欲把我作为郊县作者来培养,并告诫我今后不要本末倒置而应坚定不移地以自己熟悉的生活作为创作的根本。自此以后,我就将编辑老师的谆谆教诲视作为金科玉律,咬定青山不放,将自己的笔触对准了家乡浦东的这座金矿挖掘不止了。幸运的是,《上海文学》让我连续三年参加了每年为期一个月的创作学习班,使我有幸同当今上海文坛声名遐迩的陈村、赵丽宏、彭瑞高、宗福先、程乃珊等一大批大咖成了学友。连续的学习,加上编辑老师及名家们的指点,不仅使我这个农家出身的孤陋寡闻的青年业余作者的文学素养、创作能力均有了提高,而且还让我清晰地认准了以后的创作主攻方向。

▲作者倪辉祥1979年参加学习班时与编辑老师及陈村、梅子涵等的合影
从此以后,我的笔触便没离开过家乡的素材宝藏,尤其是当浦东成为全球瞩目的新区后,使我抒写讴歌浦东的视野更为开阔,时时刻刻激起着创作欲望。我1993年下海之后,由于刚创建的公司需要经营,这就不容许我这个小说作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进行大部头作品的创作。然而,浦东令人弃之不甘的乡情、乡愁的浓郁氛围,令人热血沸腾的建设场面等,激动得我常常欲罢不能,常会升腾起强烈的创作欲望。于是我就开始化整为零地书写以家乡热土为主要着力点的散文。

几乎天天四五点钟醒后就起床,写上两个钟头后赶去打理公司的事务。这个时间段内,可以说是我散文作品创作的丰收期,在报刊上接连发表了数以百计的散文作品。或许是见我抒写浦东情怀的散文不少,原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创作研究室主任胡永其先生建议我出一本抒怀浦东的百篇散文集。文汇出版社的时任社长桂国强先生慧眼独具竭力促成,在浦东开发开放28周年的档期,推出了这本由106篇作品组成的《悠悠浦东情》。文汇出版社联手上海作协的散文委员会举办了首发式暨研讨会,与会的著名作家评论家杨扬、朱大建等纷纷给予了好评。上海电视台还对作者与桂社长做了一个访谈节目,引起了各方较好的反响与好评。

▲作者倪辉祥与桂国强应邀在电视台做访谈
公司的运转逐渐踏上了正轨,蛰伏在我心头的小说情节,禁不住重新萌动了起来。虽说从没涉足过长篇小说的领域,但是自己对于当老板的酸甜苦辣的体验深刻,同时也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老板,所以一沉浸到了创作中,几乎是一口气完成了《钱途》。我平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后,也许是反映的主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故而得以在2003年的《新民晚报》夜光杯上连载了1个多月,产生了一些影响。

倪辉祥先生的《钱途》在新民晚报连载照片截图
初试牛刀的顺利,使我对长篇小说创作的兴趣与日俱增了起来。在浦东这块意味独特的热土上生活了快满一甲子,浦东的前世今生,浦东的蜕变,促使我这个浦东的土著作家,构思起了一部反映家乡巨变的三部曲,或许是浓郁的家乡情结愈发浓郁的缘故,这样的念头竟然会日趋强烈。巧在这时儿子愿意接手公司的经营让我腾出时间来专心致志地创作,使我心无旁骛地进入到了《金浦三部曲》的创作之中。

《金浦三部曲》倪辉祥 著 群众出版社出版
我是写好一部先付梓一部。第一部《恋情密码》问世后,反响不错,得到了浦东文化艺术指导中心的重视,将我的这部反映浦东六十年风云变化的三部曲列为“向浦东改革开放20周年献礼”的作品;在第二部出版后,指导中心联手上海作协文创中心为《苦恋无果》举办了研讨会;及至第三部《桑梓恋歌》成型,还对我的《金浦三部曲》给予了奖励性的资助。

尝到了甜头,让我对长篇小说的创作欲罢不能了,家乡热土上取之不尽的素材,又促使我凭着炙热的手感连续创作了《隐私》《爱情分值》两部长篇小说,还创作出了由7个富有浦东特色的婚恋故事组成的中篇小说集《七彩情缘》。在我创作这三部小说作品的同时,还穿插创作了反映浦东风土人情和深刻变化的不少散文。在这10多年时间内,称得上是我这一生中创作的丰盈期。

在进入到“古来稀”年龄段后,我正想缓口气暂停长篇小说创作的时候,意想不到地接到了上海文艺出版社筹组向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献礼的重点作品的约稿,了解我经历的时任社长的陈徵先生,希望我创作一部融进自己经历的电力建设方面的长篇小说。却之不恭,我快马加鞭花了七八个月的时间,创作出了现实题材的《灿途》。一经问世,该书立即立即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众多媒体进行了报道。比如新华社客户端的一则报道的点击量就达到了100多万。

倪辉祥的先生书写浦东的《灿途》出版后影响空前
《劳动报》的记者对我进行专访的时候,除了为《灿途》撰写较长篇幅的专访稿外,还希望我多多创作浦东题材的作品。显然,鼓励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下子引发了我心头久潜着的创作一部浦东先辈为新中国的成立无私奉献方面长篇小说的愿望。于是,我又沉浸到了对浦东人中的先辈的崇敬之中,终于在建党百年华诞之年完成了《殊途恩怨》的创作,并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连同另一本游记类散文集一起并蒂出版。

回眸近五十年来的笔耕历程,心中自会涌起甜情蜜意,我敦促自己继续老骥伏枥下去……(本文转载自浦东作家协会公众号:浦东作协)

>>>>>>>>>>>(END)
撰 稿:倪辉祥
编 审:张凌清/treesea

▼本文撰稿人倪辉祥先生简介:
倪辉祥:上海浦东人,曾用笔名施也、景唐文等,是一位有着将近50年党龄的作家,也是浦东首位土生土长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为上海第二幼儿师范学校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后辞职经商,现供职于上海安保电气实业有限公司。
1978年在《上海文学》七月号上发表了处女作《大治河畔》,1981年5月在《上海文学》“上海青年作家小说专辑”中发表了短篇小说《芝麻绿豆官》等作品,已在文学园地耕耘了近40余载。期间,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近千篇散文随笔作品,又在担任《人民警察》杂志社“特邀记者”的数年中发表了中篇小说《“凶手”恋》与纪实作品《离婚专业户》等10余万字。迄今已发表小说、散文、纪实文学等作品达600余万字。著有《七彩情缘》等3本中短篇小说集;《感悟是金》、《悠悠浦东情》、《游踪拾影》等11本散文集;评论集《妙笔生花》1本;长篇小说《钱途》、《金浦三部曲》(《恋情密码》、《苦恋无果》和《桑梓恋歌》)、《灿途》、《殊途恩怨》等8部,迄今为止,已出版小说、散文集等共计22部书作‼其中,由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长篇小说《灿途》,被列为向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献礼的重点作品。创作的散文作品多次获奖,并被各种书刊媒体选载。


倪辉祥先生的部分书作照片

笔耕回眸‼️为报桑梓最情深——我坚持50年的文学创作之路■倪辉祥
2021-10-08 19:36:23
转载请注明:(来源:浦江头条|【克勒文苑】◇浮世添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