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之中有“推敲”
荣玉奇
唐代诗入贾岛,在驴背上吟诗得句之后,曾为“推”、“敲”二 字颇费踌躇,直到在大文学家韩愈的指点下,才选定了“敲”字。这种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遂传为千古佳话,这个创作故事也就成为“推敲”一词的历史典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写诗作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合理地
安排字词以至遣词造句,将直接关系到一部作品的艺术效果。
古今中外的作家,都十分注重作品中字词的准确使用。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岳阳楼的宏伟景象,有“衔远山,吞长江”的句子,其中的动词“衔”和“吞”,十分准确、形象。用“衔”字来说明洞庭湖和远山的关系,湖中的君山等远处的山,就象“衔”在洞庭湖的口里一样;用“吞”字来说明洞庭湖与长江的关系,长江从洞庭湖北面流入,好象被洞庭湖“吞”下去似的。这两个动词,既把死的山水写成了活的形象,又把作者宽阔的胸怀表现了出来,使读者好象真的置身于洞庭湖旁,亲眼看到烟波浩淼的雄伟气势。
在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名著《九三年》里,我们可以看到两处他对人物在一刹那间的静态描写:“退尔马克在这一刹那间正是一尊石像”;“所有在场的人都象化石保持原来的姿势,动也不动。”乍看起来,这两句话好像没有什么区别,“石像”、“化石”这类比喻都能把动的、活的物体的突然静态表现出来。但是,静也有不同的静。前面一句,是写退尔马克的沉思:眼睛在凝视,大脑在思考,脸上有丰富的表情;后面一句则表现意外、震动,每个人的一切都有短暂的凝固。如果将“石像”、“化石”位置调换,两处描写就会黯然失色。
由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只有准确地使用语言,遣词造句认真“ 推敲”,才能使作品笔下生花,文采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