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赣江左岸 流连秋水广场
ll彰往察来
南昌故郡,物华天宝,赣江两岸,人杰地灵。南昌的“秋水广场”,2004年建成,依《滕王阁序》中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得名。它滨临赣江,紧邻南昌市行政中心广场,与名满天下的江南名楼“滕王阁”隔江相望。昔日的临江滩涂,成为了今日繁华的红谷滩新地标,更有全国最大、世界第二,主喷高达128米的超级音乐喷泉群。现在,南昌的秋水广场已成为了著名的旅游观光地,成为了来南昌旅游的游客必经的网红打卡地。在它周边,商务高楼林立,各式商圈聚集,有道是:美景与江天同在,人气与商机共存。其南边的上游数公里处是南昌大桥和世界第三高的南昌之星摩天轮,北边数公里的赣江下游便是气势雄伟的新八一大桥。2021年6月,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前夕,我们一家到此一游。
时间回溯到34年前的1987年,这年秋天,我考上了地处南昌的江西师范大学。初到省城求学,一切都很新鲜,一个周末的下午,和室友一道,花了两张五分钱一张的公交车票,辗转了两路公交来到八一大桥,初识大桥,很是壮观。那时的八一大桥是在国民党留下的“中正桥”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民国25年(1936年)建成的“中正桥”原本为木质桥梁,1949年南昌解放后,将其改建并更名为“八一大桥”,从此便担负起了车辆和行人出市区北去的重任。
到了1958年,南昌市的赣江江面才开始修建第二座桥梁,由前苏联人设计,自主建设。几经周折,1963年投入使用,终于解决了火车过赣江问题,这便是那座铁路和公路两用的“赣江大桥”,现在还基本保留着原貌。铁路桥往往会远离当时的人口、商业集聚地,所以那时的赣江大桥上行人稀少,过桥往往都是乘车通过,因此,对赣江大桥印象并不深刻。

那时的八一大桥则紧邻闹市区,热闹非凡,常常不堪重负,以至于高峰时要禁止机动车通行而专门让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去过很多次八一大桥。骑车去、步行去、乘车去,独自去、结伴去,白天去、黑夜去,与其说是去看热闹,还不如说是惦记着赣江两岸的景色与风情,因为只有桥上才能够远眺近看兼顾,江面江岸纵览。有时是沐着晨风、迎着朝阳;有时是顶着酷热、穿梭于车流和人流之间;也有时是头顶晚霞、流连于霓虹桥灯之下。
过了八一大桥便到了昌北的市郊,那边除去一些工厂,便是村野荒郊,彼时赣江东岸的滕王阁尚在依规划重建之中,楼宇尚未成形。在八一大桥上向两侧远眺,赣江两岸随处可见的是滩涂地以及灌木丛和草丛,红谷滩便是赣江西岸一块较大的荒芜滩地,远离滩涂的岸边才有红砖外露的低矮民居,还有不少冒着浓烟的工厂。
在桥上凝神注目远处的江面,大木船、铁制的机帆船千帆点点,打鱼的、摆渡的、采沙的往来不息。时而能看到水鸟掠过江面,鱼儿溅起水花。
现在的八一大桥是1995年在原桥上游50米处动工兴建,于1997年10月1日正式建成通车的新八一大桥,它已全没了早先的影子,身躯更加伟岸,周身也变得更加光彩夺目了。原桥已于1998年爆破拆除。

如今,站在原先只能在八一桥上远眺的荒滩上,站在在荒滩上建成的远近闻名的秋水广场,扶着江边大理石护栏,远望那比原先雄壮百倍的新八一大桥,大桥又变得渺小了,那曾经辉煌伟岸、鹤立鸡群、光鲜亮丽的滕王阁也掩没于高楼市井之中而变得默默无闻了。这次来还看到滕王阁也在大兴土木,修缮装饰,心里不禁感叹时光的易逝、岁月的不驹。由于是白天来,没有那绚丽多彩的美丽喷泉可看,但看到了不少保养、维修工正在调试、维护喷泉设备,为建党100周年做着各种准备。调试时他们开启喷泉,喷射了大约五分钟。那高大威猛的水柱、四散的水雾伴随音乐起舞的场景果然振撼人心。若要看到色彩,那得晚上再来。

在南边和秋水广场紧邻的“赣文化长廊”长达三千米,它以雕塑、浮雕、石刻、壁画、小巧园林与建筑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将数千年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赣文化呈在我的面前。品读赣地名人历史,追思古今先贤,在为之骄傲、以此为豪的同时,益发感觉到自身的渺小,求索的无尽,时代的宏博。
2021 9 12
作者简介: 彰往察来,本名陈伯荣,“彰往察来”源自《易经》。江西临川人,毕业于师范大学物理系,现任教于本地一知名中学。究物理、穷文辞,致力于探究"物理"与"作文"的结合之妙。为教,务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为文,力争凝炼通达,不喜繁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