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五章
游宋城 走进清明上河图
过梁山 好汉智取生辰纲
计算机的问世让很多原来人们不敢想象的东西变成了现实,前几年我在沈阳的一个公园门口见到一个卖古画的人,他的面前摆着几轴古画。有苏小妹的作品,还有苏东坡的作品,还有其它几位古代著名画家的作品。我一看就知道那是用计算机和扫描仪作的赝品,不过那画面上被水洇过的痕迹和糟烂的画边,还有年代久远而泛出的黄色真的不敢让人怀疑,真可谓是以假乱真。其中有一幅《清明上河图》,我花了五十元钱买了下来。我想,就等于花五十元钱买一本书吧!
回家后,我经常邀请朋友到家里做上几个可口的小菜,边喝酒边拿着放大镜仔细地欣赏着那幅《清明上河图》,然后朋友们一番海阔天空,高谈阔论好不尽兴!
二00五年,珍藏于故宫博物馆那幅神秘的,几经周折有着传奇身世的《清明上河图》真品回沈阳省亲展览,我特意赶去参观。在重兵把守之下的《清明上河图》其实和我的赝品真的没有什么区别,不仅长宽尺寸,大小比例一样,就连每个时代收藏过它的主人在上面的题字留印都一样。还有,真假《清明上河图》的最显著标志,汴梁桥的建筑材料也是一样的。
《清明上河图》自古就有很多种赝品版本,但是,真的《清明上河图》上的汴梁桥是用木料建成的,其它版本的汴梁桥是用石料建成的,而我的赝品《清明上河图》上的汴梁桥恰好是用木料建成的。不过,其它《清明上河图》的赝品是在计算机没问世之前,人工临模的,无论如何还是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的,而我的《清明上河图》是采用高科技手段,用扫描仪在真品上扫下来的,它与真品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区别。所以,没有什么艺术价值!但是,它可以让我了解宋朝时期的一些情况。近千年前的宋朝,当时没有照像机,也没有摄像机,当时人们的生活,衣食住行什么样,我们不得而知,所以,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就显得价值连城,尤为珍贵!
在苏州就有一座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仿造出来的宋城,在我来苏州之前就早有耳闻,恰好这次旅游的下一站便是宋城。当我们到达宋城时导游没有下车,临时换成了一位宋朝打扮的村姑。这位村姑长得如花似玉,说话银铃般响脆,她把我们带到了宋城。
远远望去宋城旌旗招展,壁垒城郭。走近宋城,但见城门森严,重兵把守。走上吊桥,跨过护城河,城门墙垛上帖着捉拿犯人的通缉令,上面画有打着红叉的犯人肖像。还没等我们走进城门,就听见城内一阵阵的喊声和撕杀声。寻着声音找去,在一片开阔的广场上摆着擂台,擂台下人潮如涌,掌声阵阵。擂台的两侧兵器架上摆着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兵器。擂台的两角各摆着一面战鼓,擂台的后幕上一个硕大的擂字非常醒目。擂台下散落着几架宋朝的马车和独轮车,车上载着柴草、粮食、生辰纲等物品。在台下围观的人群里面夹杂着一些宋朝打扮的男男女女,随着咚咚的催人战鼓只见一位壮士身轻如燕一跃跳上擂台,就象跑江湖的艺人撂摊,口里振振有辞,说话间台下早有英雄也跳上擂台挑战,来者头束青布方巾,脚蹬两只薄底快靴,一只宽腰带扎在腰间,两道浓眉横躺在额头上。他们相互合拳抱掌,道过姓名,接着展开了一场比拼,你来我往,你进我退,你上我下,你下我上,好不精彩。擂台上的鼓声越来越密,擂台下观众的呐喊声越来越高,终于,后上来的那位力渐不支,败下阵来,台下传来一片嘘声和叫好声。
紧接着一位留着满脸胡须的壮士,一个燕子翻身,冲到台前。三言两语过后,二人拉开阵势,打将起来。几十个回合过后不分上下,他们正打得难解难分之时,忽然,随着一位女子的尖叫声,台下一片骚动。原来擂台下有一纨绔子弟带着一群流氓在光天化日之下挑戏妇女,一位英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只见这位英雄身怀绝技,以一顶十。他们从台下打到台上,又从台上打到台下,眼看那位英雄寡不敌众,这时,不知从哪里杀出来几路英豪,台上,台下,马车旁,人群中,到处是刀光剑影,撕杀格斗,好不壮观,直打得天昏地暗,烟尘四起,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那群流氓被治于英雄们的脚下。
看过这番表演,我悟出了一些词语的由来,如:除暴安良、英雄救美、杀富济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义勇为等等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沿着宋城的街道往里走,布店、染房、铁匠炉,酒馆、茶馆、包子铺,满街的店铺、作坊鳞次栉比。
店铺里的商人清一色的宋朝打扮,那里没有电器、电灯、电线杆,那里没有自行车、汽车、柏油路,那里没有高铁、地铁、飞机,更没有电脑、网络、手机,总之一切现代的痕迹都没有,真是一个古朴宁静的世界!
走出宋城我在问我自己,如果真有一个宋代和现代同时摆在我的面前让我选择,我会选择哪个呢?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