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里怀人月在峰
——兼评浪花先生(叶素青)的散文新作
●巴桐
散文有写景、抒情、议论各种类型,但以写人最难。其他几种尚可以美辞丽句补拙,掩饰内容空虚之不足。而写人为主的散文,不但讲求语言文字上的功夫,还要讲求有真挚的感情和丰富的人生阅历。要求作者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以及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和深切体悟。如果缺少这些,写人的散文容易流于人物面目糢糊,形象扁平,读來索然无味。最近,在“北京都市头条”资讯网上,读到我的文学启蒙老师叶素青写的几篇怀人忆旧的散文,深受感动,感触良多。
叶老师是我在福建三明求学时的语文老师,1961年她从北京“追夫”到闽中三明。调入三明一中任职,从高一教起一直跟班到高三毕业,我正好在这班上,因此她连续教了我三年的语文,也曾担任过我的班主任。她对我走上文学道路和写作都有深刻的影响。我与她的情缘,都写进一篇题为《师生情》的散文里,并收入散文集《巴桐煮字》中。文中写道,叶老师您亲切而又严厉的目光,是照亮我人生旅途的星光,每每忆起,不敢懈怠……
动乱年代过后,她随夫婿老严调动到闽北南平,之后又担任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写作学教授。而我也在1979年秋移居香港,而后又羁旅美国。这中间我虽然辗转多地,但借助互联网我们的联系还是畅通的。师恩如海,每在念中。如今叶老师已经86岁高龄了,今年老严病故了,这对她的打击无疑是十分沉重的。抱着对老严的深切怀念,她执笔写下了《不寻常的从军路》和《“十一”“十一”》等几篇散文,回忆了她与老严携手走过的风风雨雨、坎坷曲折的人生路。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叶老师虽已耄耋之年,她的笔调却十分年轻,字里行间跳跃着一颗少女的心。她写像“豆芽菜”般瘦小的自己,怎样泼辣大胆的参军记;写第一次穿绿军装,裤腰带太松掉裤子的糗事;写边演出边“拜堂”的趣事,写“千里追夫”的轶事……笔笔写來饱蘸深情,桩桩往事真切动人。
叶素青的这些散文写的都是亲身的经历,身边的琐事趣事。取材看似随手拈来,构思看似随风就雨,信笔挥洒而就,但倘若细品慢嚼,你会发觉她用手中这根笔针,牵引着岁月缫成的金丝彩线,绣出了人生绚丽的心灵之花。读她的散文又仿佛打开了酿造多年的老酒,醇香扑鼻,未饮已经有三分醉了。
“千里怀人月在峰”,这几篇散文都离不开与她携手走过六十多年人生路的老严。仔细欣赏这些带有体感温度的散文小品之后,我们会感到它们都有一种唯美的气质。她笔下那些艰辛苦涩的青葱岁月,都化作情意绵绵的美好回忆。老严一辈子跟工程打交道,从部队工程兵转业到地方建筑公司当领导,时常转战荒原,挺进穷山僻壤,过着“处处无家处处家”的拓荒者生涯。叶素青因而多次上演“千里追夫”的人生活剧,随夫迁徙,相伴左右。如今,老严走了,不是相隔千里,而是天人永隔,追不上了。但老严活在了她的文字里,深切的怀念,如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在山峰,照亮了她的心乡。
心灵清澈的人,文字也就浏亮明丽。叶素青这代人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但她没有陷入怨叹的泥淖,而是去发现和赞美生活的亮点。在《“十一”“十一”》这篇散文里,她用俏皮诙谐的笔调描述了一段“跑婚”的趣事。当年,她的一个闺蜜撺掇她“陪伴”一起结婚。经不起闺蜜的软磨硬泡,她答应了。大喜日子选在国庆节,那天她正好有演出,于是她只得两边跑,演出结婚“两不误”。
国庆演出在大礼堂,结婚典礼在会议室,相距不远。当晚连她共有四位新人,她写道“我正准备化妆,忽然想起婚礼的事还没交代清楚,就一路飞奔到会议室,朝里大喊一声:‘你们三个先结着,我演完就回來!’”顾不上全场目瞪口呆,我就又飞跑回礼堂……一个大大咧咧、风风火火毛丫头的形象跃然纸上。像这样妙趣横生的描述何止一处?穿军裤、打乒乓,学滑冰……无不让人捧腹大笑。
细读叶素青这些带着体感温度的散文之后,我感受到它们都具有一种唯美的气质。唯美不只是一种艺术上的美学追求,不只是苦吟精构、遣词造句的功夫。从根本上说,它是作者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看待世界的方式。唯美诗人王尔德有句名言:“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却依然有人在仰望星空”,说明唯美的追求不在看到现实生活的缺憾和苦难,而是从缺憾和苦难中超拔出来,看到其中蕴藏的更多善良、美好与快乐。
唯有带有体感温度的唯美,才是积极向上的,才能带给我们阅读的愉悦!我现在旅居万里之外的美国加州硅谷,捧读叶老师的美文,内心像浸润在一片澄澈柔和的月光中,如饮下一壶月光釀的酒,在微醺中陶醉……
2021年9月26日于加州南湾硅谷
巴桐简介
巴桐:旅美华文作家、诗人、书法家。1947年5月生,福建省福州市人。青少年时代在闽中山城三明度过。现居美国加州硅谷。
已出版包括散文、小说、影视剧本等作品20余种。作品多次获海內外文学奖,选入各种典籍,选作国内中学语文試題。散文《承天寺的明月》获全球华文散文大赛一等奖,微型小说《夺碗记》获世界华语文学一等奖。还曾获得福建文学奖、黄河文学奖、澳门文学奖、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