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家:杜先锋)

烟火情浓浓
——泰山好人张宜柱先生印记
杜先锋
前记
前不久,和几个文友一块吃饭。餐间,刘培龙说给我提供个素材,关于泰安好人张宜柱的生动事迹,建议我用散文的形式写出来。犹豫片刻,我半推半就地应了此事。

亚瑟.叔本华说过,“人的外表是表现内心的图画,相貌表达并揭示了人的整个命运特征。”这一点在张宜柱身上得以应验:一张国字型的白色面孔,眼睛透亮,慈眉善目,和蔼可亲,说话自然带笑,很有亲和力,给人以很喜庆的印象,似乎所有的心迹和操行都写在了脸上。
一见面,我直截了当地问他,你是国有企业的机关干部,条件优越,身份光鲜的,怎么卖起裤子来了?他答到,煤矿效益下滑后,机关也不忙了,人浮于事,闲得无聊,狠狠心就下海了。他的语调很平和,但语言很条理。又问,帮助那对孤儿寡母是咋会事儿? 他略有所思后,风轻云淡地,“噢,你说的那件事啊”。
那是创业的初始阶段,他向亲戚朋友借了少许款项,购进部分童装,试着摆地摊出售。来了一位妇女顾客,给8岁的儿子选了一套穿在身上,特别合身,也很好看,孩子高兴地跳起来。然而,妈妈问了价格后硬生生地给脱了下来,回说不买了。张宜柱询问原因,得知她丈夫患癌病舍下她和两个孩子走了,家境困难,女儿上大学的钱尚未凑齐,买不起这么贵的。看着在秋风中瑟瑟发抖的男孩,张宜柱心里酸酸的,“大姐,这衣服我送了,给孩子穿上吧”。经不住执着的相让,妈妈重新将衣服穿在孩子身上。“谢谢叔叔”,听到这颤抖的嗓音,张宜柱的心都要碎了。
善良是能够传承的,它会象基因一样,完完整整的传给下一代。张宜柱小时侯的家境不是很好。爷爷早早去世,奶奶一人料理家事,拉扯父亲兄妹几人,父亲十三岁就下煤矿出苦力养家糊口,生活十分拮据。但是家庭却十分和谐。母亲作为家庭主妇,孝敬公婆,相夫教子,睦邻友里;叔嫂姑嫂关系融洽。--家人亲密无间,其乐融融。也许正是这种良好的家风,造就了他敦厚善良,上善若水的品格。他把祖辈遗传的优秀家风用在生意中,从在集市上摆摊开始第一桩买卖,到现在办起小有名气的店铺,31年的足迹中,每一步都烙仰着“诚信”二字,成就了名副其实的“信誉裤行”。首先把好质量关,坚持精选正规品牌,不卖残次品,二次把关验收货物。在确保商品质量和最优惠价格基础上,免费为顾客钉扣子、去毛球、腰带打眼等,服务周到,无微不至。对于落在店里的钱物,他千方百计地苦苦寻找失主,直到完壁归赵方才心安。长年累月,归还钱物达35万元之多,赢得了良好的赞誉。由于诚信经营,他创办的信业裤行常常门庭若市,顾客盈门,生意愈来愈红火。
鲁迅先生说过,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帮助他所爱的人,最好不要随便谈什么爱与不爱。当然,帮助不等于爱情,但爱情不能不包括帮助。张宜柱以对妻子的实际行动创造了人间奇迹,演译了人间大爱。正当事业刚刚看到希望,妻子遭遇了车祸,颅骨骨折,颅脑损伤,导致严重偏瘫,几近植物人状态。事业和家庭双重压力面前,张宜柱尽显了男子汉的风流。他坚信,妻子不会就这样倒下去。在医生治疗的基础了,他坚持为其按摩推拿,擦洗身子,按时喂饭,经常换洗衣服,一晚3到4次起床帮助大小便。为了提高理疗效果,投名师学习按摩技术,几年下来,他已经具备了专业按摩师水准。“大千世界,茫茫人海里,不是所有人都能碰面,所有的相遇都是一种缘分,因为有缘,才得以相见,遇见了,就好好珍惜,别轻易辜负,随便抛弃”。因而,他把妻子当作精神支柱,把她的健康作为自己创业的动力,坚持数年如一日,含辛茹苦,不离不弃。如今,在他居住的小区花园里,人们常常看到一幅美丽的画面,--对夫妻手牵着手散步,悠闲而自得,恬静而怡然,温馨而浪漫。

慈善不只是富人的施舍,而且是一种交换,普通人在做公益的过程中成长为公民,使大量的人们进入公共生活,使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充满爱的公民社会。
张宜柱算不上富人,充其量算是生活殷实,甚至以前的大部分时光里,只是温饱状态。但是,他创业20余年的历史,却做了20余年的公益事业。从创业初开始,赚到的钱,一部分用于改善店铺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大部分开展公益活动,服务乡里,回馈社会。
救济贫寒家庭,帮助困难人员,捐赠弱势群体,赈济灾区灾民,赠援疫情防控,他持之以恒,乐此不疲,甘之如饴。20多年来,送贫困人员棉衣、棉被,赠敬老院弧寡老人钱物,捐抗疫防护品,赈济灾区百姓,累计款项达28万元。
作为心理健康管理学会专业顾问,多次组织志愿者面向社会,特别是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开展健康咨询、无声催眠、义务理发、健康查体、中医手砭治疗等志愿服务活动,受众众多,影响深广。
新冠疫情期间,主动参与社区的测体温、消毒灭菌、排查外来人员等活动,值守达700小时。多年来,他组织并参与的志愿服务时长达3600多小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张宜柱被邀请做客省电视台《好人好报》栏目嘉宾,当选全省好人侯选人。且将获得的奖金6000元,全部捐了敬老院建设。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谨以毛泽东语录结束此文。
二0二一年仲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