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七章
开眼界 走进上海博物馆
顿思悟 生命住宿暂得楼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留下了《大地组歌》准备研究研究,这起码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等待结果需要三天,利用这宝贵的三天我正好在上海接着走一走、看一看。
来到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怎么走,看什么?每个人肯定都会有自己的选择,我的选择是看博物馆。
我信步向前走去,没走多远就到了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在人民广场附近,离我住的旅馆不远,门票二十元。对我来说,任何东西都可以不看,但是,上海博物馆不看是不行的!于是,我买票走了进去。
门口一块高大的展板介绍了上海博物馆的概况: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是国内外著名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地下两层,地上五层,高30米。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包括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雕塑、家具、玺印篆刻、钱币、甲骨、玉牙器、竹木漆器等三十一个门类,每个门类均富有特色。
走进展区,顿时,一种博物馆所特有的庄重、宁静的文化氛围向我袭来,与商场和夜总会之类的东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真正的用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所构成的历史课堂、美术课堂、艺术课堂。
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有团体、有个人;有家庭来的、还有学生排队来的,还有从世界各地来的,其中以中老年人居多。每个人都默默地,细致地走着,看着,品味着。
我被眼前这目不暇接的文物大观惊呆了!只感到眼睛不够用。12万件文物你想一件不漏地都细看一遍有些不现实,只能走马观花,浏览一遍。各个展厅以不同的风格呈现在你的眼前,每件文物都在精心设计的灯光照耀下静静地陈设在那里,默默地向你诉说着它那神秘与历史,你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透过这些文物去遐想人类的昨天;去揣摩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留下的文明脚印……
在中国古代青铜馆,陈列着自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到战国时代的各种青铜酒器、食器、乐器、水器和兵器等。这些器物都有独特的造型、上面并铸有精美的饰文,这是记录着当时贵族社会各方面活动的铭文。看到各种青铜器上面的铭文,我感到我们的先人非常有远见,他们知道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没有机会和办法去向后人诉说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社会情况,于是,就非常聪明地把这些东西铸在青铜器上,青铜器的寿命是长久的,让它,去展示给后人,去告诉后人。我想,这就应该是今天上海博物馆的初创,只不过是没有形成现在的完整规模而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上海博物馆不是1952年创建的,是公元前21世纪就已创建了;同时,也不是现代的上海人创建的,是由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到战国时代的人最初创建的。但愿这不是笑话,我说的可是事实!
在中国古代雕塑馆,展出有石刻、木雕、泥塑、铜铸等雕塑作品,其中尤以佛像雕刻为大宗,上起战国下至明代燕瘦环肥,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
中国历代绘画馆颇具古建筑风格和儒雅的书卷气息。陈列的百余件绘画精品,上自唐、宋、元各名家真迹,下至明代浙派、吴门画派、松江画派、清初四王、四僧及扬州画派和清末海上画派等名家的杰作。那些风格多变、独具创意的作品,反映了中国绘画的悠久传统和底蕴。
中国历代书法馆按时代共展示了“篆书时代书艺”、“隶书时代书艺”及唐宋以降各个时期的名家名作。除传世罕见的“二王”体系和唐、宋法书外,元、明、清诸代的帖学、碑学及部分画家的书法之作,也多见精彩。
中国古代玉器馆,展出的玉器珍品包含了新时器时期具有典型代表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值得骄傲的是在一个展柜里展出的玉珏、玉龙等玉器是在离我们家乡很近的赤峰出土,和我们阜新市八千年前的查海遗址出土的玉器很相象,均属红山文化脉系。
中国明清家具馆陈设了明清各类家具百余件,有造型洗练、线条流畅、比例匀称的明代家具;有用料宽绰、装饰繁缛、厚重华丽的清代家具。被还原了的明代厅堂,再现了古代家具的使用场景。
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集中陈列了少数民族的服饰、染织绣、金属工艺品、雕刻品、陶器、漆器、藤竹编和面具等。这些风格迴异、色彩绚丽、巧思独具的卓越创造,充分表现出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园中的奇葩。
中国历代钱币馆在陈列的近三千多件展品中,除了绵延中国数千年的青铜铸币外,还有金、银、红铜和铁等其它金属货币以及纸币;丝绸之路古国的金、银、铜币也得到了展现。这些货币充分展示了中国货币发生、发展的历史概貌,值得一看!
中国历代印章馆以印章艺术的发展为线索,上自西周,下迄清末,形式丰富、类别多样的玺印篆刻作品,展示了中国印章的悠久历史和各个时期印章的不同风貌及其深厚的艺术内涵。
中国古代陶瓷馆陈列的展品,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清末,充分展现了八千年间的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其中有大批历代名窑佳作,不少珍品是首次公开展出,当属稀世珍宝,让人大开眼界、一饱眼福。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暂得楼陶瓷陈列专室”。
据介绍,“暂得楼”是胡惠春先生为自己的收藏所起的堂号,“暂得”一词取自于王羲之《兰亭集序》“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表达了欣然所遇的内心喜悦。
胡惠春先生系上海著名金融家胡笔江之子,少年时期有名师在家教授,接受中国传统教育。中学毕业后,进入燕京大学攻读地质学,然而,他的兴趣却在文史与艺术。二十七岁时,由于父亲不幸遇难,胡惠春继承父业,成为银行家。早在四十年代初,他的收藏已为人所注目。
他一生两次向上海博物馆捐献大批文物,上海博物馆欣然之余,为他的藏品特开设“暂得楼陶瓷陈列专室”。
望着醒目的“暂得楼陶瓷陈列专室”牌匾,我感到,“暂得”,这不仅仅是收藏与鉴赏文物时的一种高级境界与感受,更应该是人生精神境界的一种升华!我顿悟:“人世间,对于人来说,一切都是“暂得”,包括生命,不是吗?”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