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六章
《大地组歌》造访上海市委宣传部
《红头文件》下发歌剧院艺术中心
作为访问学者,是带着课题或者主攻方向而来的,我的课题和主攻方向就是进一步完善和打造这部以提倡地球的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大合唱《大地组歌》,探讨怎样把它搬上舞台推向全国、推向国际,成为一部不朽的音乐大作去号召人们爱护环境,保护地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的几位专家、教授、导师们坐在一起反复讨论研究了《大地组歌》的主题立意、篇章结构、谋篇布局等,一致认为,这样高度和格局的大作品需要百人以上的合唱队和大型交响乐团全方位调度有机配合才能完成,谁能做到这样呢?只有上海市委宣传部才能做到。
系主任向我转达了他们的讨论结果,建议由作者自己出面找市委宣传部,争取得到市委宣传部的官方支持。
他们告诉了市委宣传部的位置和公交路线,
……
告别了昨天的太阳,迎来了今天的红日,上海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吃过早饭,背上我的作品径直奔上海市委而去。
上海市委大楼就在上海的市中心人民广场附近。当我到达那里时,他们好象要召开什么重要会议,武警、交警早已把大门戒严了,只见一溜溜特殊标志的轿车鱼惯而入。很多看上去好象要进去办事的人都被拒之门外。没办法,先看看上海市委、市府的外貌吧!
我抬头望去,呵!好一个上海市委、市政府!挺拔巍峨的大厦象一个巨人稳稳地坐在那里,大厦的基石很高很高。鲜红的“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标牌和白底黑字的“上海市政府”标牌端庄地挂在大门的两旁,行人如果想要看到这两块牌子,必须要向上仰视,给人一种神圣、威严和令人仰慕、敬畏的感觉。
门前的广场非常开阔,各种名贵花草树木错落有致的镶嵌在其间。因为是早晨刚上班,洒水车洒过水的马路上散发着一股水与花草树木芳香混合在一起的特殊味道,沁人心脾,给人以太平、祥和、温馨、亲切的感觉。没完没了的轿车长龙默默地向院里开着,人们在警戒线以外站着,看着,等着。其实,我明明知道把门的武警不会让我进去,但我非要试一试。我刚走上前,果真就被两名警官拦住,我顺势问道:“去市委宣传部怎么走?”两名警官非常和蔼祥细地告诉了我应乘坐地铁的行车路线及准确的门牌号码,这时我才知道,原来上海市委宣传部不在这里办公。
我按着警官所指引的路线,顺利地找到了市委宣传部。上海市委宣传部看上去虽然没有象上海市委、市府那样气度超凡,却也威风凛凛,依然是武警把门,一般的闲散人员不得靠近。我进去后,发现非常有意思的是,他们的接待处不象其它城市的政府机关接待处那样,要么是内警、要么是警察,戒备森严,一旦有人前来办公,先验明正身,然后再把你“发配”到该去的地方。
他们的接待处倒象是五星级宾馆的总服务台,墙上挂着一排时钟,向你报告着世界各地的准确时间。服务台上的计算机能处理所有的一切,尽管我能想象到在总台的上面某一处隐蔽的地方一定装有摄像头,它能准确地记录下一切来访者与“来犯者”,但几名漂亮的公关小姐的微笑已让你忘掉了一切;她们依次站在那里,随时准备回答你的问题。我上前说明来意,她们听后感到有些茫然,便请来一位领导模样的人,他看完我的作品和相关资料后,略加沉思,便打电话联系,随后告诉我到二楼,找姓史的一位领导。
我踩着松软的地毯,摸着雕花的楼梯扶手,踏着柔和的灯光来到二楼。那位领导已在门口等我,互致问候他请我坐下。一切都在礼貌、简洁、高效的氛围中进行。他用普通话问道:“有什么事,请说吧!”我把《大地组歌》的简介递给了他,他回到里屋拿出一个花镜戴上看了起来……
我在《大地组歌》的简介中这样写道:
由张宝春创作的交响大合唱——《大地组歌》,在参加全国民族歌曲演创大奖赛中获得“精品金奖”,《大地组歌》受到大赛组委会和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赞扬,并特寄贺信祝贺。《大地组歌》现已被收在由中国音协歌曲编辑部编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文化之春》一书。
翻开世界音乐史和中国音乐史,无论是交响乐还是声乐作品,都是以人或事为呕歌对象抒发情感;或是描写爱情,或是描写自然;如果说用音乐描写一场战争那就算是最大的题材了。没有一部声乐作品能够跨越时空展开想象与连想,并把它与人类的命运与自然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用音乐的形式去号召人类要尊重自然、尊重科学、相互依存、和谐发展。
基于以上理由,作者以丰富的想象跨越时空,从关心人类的历史命运出发,站在未来与现实的角度创作出交响大合唱《大地组歌》。
应该说,这是中国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一部大型声乐作品。
大赛组委会评价《大地组歌》“是一部气势恢宏、大气磅礴、震撼人心的不朽之作,也是全国第六届民歌演创大奖赛最大的收获,也是意外的收获;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品!如果立起来后,将具有划时代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大赛组委会特为该作品题词写到:“大地组歌,词优曲良;先贺成书,后祝音像。大家和唱,金钟共响”。
时隔不久,大赛组委会第二次给作者打来电话。电话中说道:“大家和唱”不是单纯的群众和唱,而是大的运作,由大的作曲家配器写和声,由顶级指挥家来指挥合唱,请大的歌唱家去领唱和重唱;由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来演奏和演唱,邀请著名企业冠名并赞助与运作;由“中唱”既中国唱片发行总公司来灌制并发行其音像作品,要在未来的中国大剧院上演,还要努力争取摘取我国音乐界的最高大奖——金钟奖,也就是贺信的最后一句——“金钟共响”之含意。还要将《大地组歌》译成多国文字介绍给外国,因为那是唱给世界的……。
我们知道,无论怎么说,现在的《大地组歌》只是一个本子,它,只有经过无数次再度创作才能形成终极艺术作品,这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但是,我们又知道,真正好的艺术作品绝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这也是它的艺术价值所在!
将作品立起来,将美好的愿望化为现实,让党中央、全国人民、世界人民听到这和谐的时代交响,这是最终目地。
应该说,《大地组歌》是一座等待开发的“文化矿藏资源”,它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和运作空间,它蕴藏着无穷的政治价值、艺术价值、商业价值和经济价值!
《大地组歌》作者愿与有识之士协手,为事业搞一次大运作,为艺术挥一次大手笔;为祖国做一次大贡献,为乐坛添一份大惊喜!为家乡争一次大荣誉,为人类献一份大厚礼!运作、开发、荣誉、等待着我们共同协手努力!
让我们的理想乘着《大地组歌》的翅膀飞向全国、飞向世界!
他看完了这份简介,抬身去给我倒水,但没有找到杯子。这时工作人员用一只一次性的纸杯泡上茶放在我的面前。我顺便将那本由中国音协歌曲编辑部编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载有《大地组歌》的《文化之春》一书呈给他看,他仔细翻阅着,抬起头来问我:这词曲都是你写的?我点头说:“是”!“你是哪里人?” “我是辽宁省阜新市的。”“你做什么工作?” “我是一名音乐教师。”他顺手掏出一包烟递给我一支,我抱歉地摇摇头说:“谢谢,我不会”。他又站起来回到里屋,拿着一个有缺口的搪瓷茶缸放在桌上,又重新全神贯注地看着《大地组歌》简介,不时地向那个有缺口的瓷茶杯里弹着烟灰。我的心被他的一举一动而牵动着,就象一名被告在等待着法官的宣判。终于,他开口了,他看了看我说:“你等一等”,说完,抬身又向里屋走去。
我默默地坐在那里,借机巡视了一下室内。这是一间宽阔的大会客厅,高级别的会客茶几和沙发,陈设在室内三个不同的角落。四周的墙壁上挂着几幅名人的中国山水画,一座大型藤编工艺品——北京天坛静静地座落在室内的另一角……
大约过去了十几分钟他从里屋出来了,一手拿着眼镜,一手拿着一张纸向我走来说:“张老师……”对于他对我的这种称谓我感到突然和亲切,好象有一种什么东西包含在里面。
果然,他把那张纸交给我后,对我说:“你拿着这个文件到上海大剧院找艺术中心,他们会接待你的,他们比我更懂得艺术,如有立项的可能他们会来找我的,好吧?”
我接过这份文件,只见上面红色的通栏标题印着: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下面廖寥数语,言简意赅地写道:“大剧院艺术中心:兹有辽宁阜新的张宝春同志来我部联系其创作的《大地组歌》开发事宜。经研究,此事与你中心联系为宜,请接洽。”下面是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大红官印。我尽量抑制着激动的心情,热情地与他握手告别,身轻如燕地走出了上海市委宣传部的办公大楼。
我预感到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那份文件中的“经研究”和“开发”几个字价值如山,它将会把我及《大地组歌》从这里送上艺术的峰巅。
我揣着这份沉甸甸的红头文件,怀着兴奋与向往的心情直奔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
原来上海大剧院这个庞然大物竟也在坐落在上海的市中心,与上海市政府,人民广场、上海美术馆、上海博物馆、南京路、上海大世界、上海人民公园遥相呼应,这些靓点构成了上海市中心的繁荣与繁华。
在上海艺术中心,一位一看就知道是搞艺术的年轻女士接待了我。我把那份文件递给她,接着让她看了《大地组歌》简介与《文化之春》一书,她看过后对我说:您坐这等一等,说完拿着这些东西到别的屋去了。过了几分钟她回来对我说,您能不能把这些东西留下,我们领导说要研究研究。您再把电话号码留下,不管事情成不成,我们都会给您回信儿。我一听,有戏!赶紧说:行,行,行!大约要多长时间?她说:三天之内,准能给您答复!我点头称谢与她挥手告别,离开了上海艺术中心。
我知道,他们要“研究研究”是对这部作品的初步肯定,如果说这部作品没有艺术价值的话,就没有 “研究研究”的必要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