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晶清,安徽省作协会员。作品多次获奖。
左一:作家胡晶清和朱平红女士合影(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文化中心主任)
初恋黄浦江 消失鸭绿江
文/胡晶清
序言
9月21日,是抗美援朝英雄飞行员鹿鸣坤写给恋友朱锦翔最后一封信70周年,每当回想起来,就令我难以忘怀,激动不已——。
2020年1月8日,在周浦镇公园文化馆,参加《傅雷杯》2019上海最美家书征集活动一一最美家书集的一个偶然机会,经文化中心朱平红主任介绍,认识了一位耄耋巾帼老英雄——朱锦翔女士, 被“最美家书集”中的男、女主人翁的初恋传奇所震撼。
初恋黄浦江
1949年5月27日,毛泽东以高超的指挥艺术解放了远东最大的“瓷器店” 上海。 不甘失败的蒋介石隔三差五就派飞机来进行无差别轰炸,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9月,毛泽东宣布:“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初建的空军二师就驻扎在虹桥机场,他们多次击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飞机,吓得蒋某再也不敢造次。
经过闺蜜热情介绍,朱锦翔相识了鹿鸣坤。
朱锦翔,1933年出生于浙江台州,自幼性格开朗,天真美丽,勤奋好学,受到“老同志”姐姐的熏陶,1949年12月13日考入上海华东航空处文工团,经过政治、军事、文艺集训,如愿分配到战斗部队。
(上图:朱锦翔女士,参加过抗美援朝,回国后考入北京大学新闻系,在兰州大学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等职。离休后定居上海。)
经过一年的磨练, 18岁朱锦翔已成长一位沣丽巾帼战士,他们初次见面是在虹桥机场的宿舍,夕阳的霞脸照在窗前绿树,青草代替了“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花前月下。阳光有时普照在上午,小朱近距离欣赏小鹿威姿,仪表堂堂,性格淳朴、讲话直率、是一位典型的山东大汉,颇有部队首长谦虚风范,是心中理想的蓝天骄子。
在朝阳下,闪示在鹿鸣坤面前是一位身着苏联M43女式布拉吉连衣裙,胜利礼服,脚蹬高腰球鞋、白袜,彰显身材高挑、江南窈窕淑女,虎虎生威女性之美。
然而,他们十分清楚,经组织批准一周见一次180分钟,实属不易。这里是东海前哨,在蓝天白云里,黑色夜幕下,在寂静的时间里,又有多少战友在站岗放哨、雷达在瞭望浩瀚的天空。
鹿鸣坤为朱锦翔讲述了:“今天我们待命,随时准备飞向鸭绿江,与世界一流的美国空军决一死战。新中国的人民空军成立时间短、训练时间急、专业文化低,从理论素养、空战技术、飞行经验远远不如美军。每次战斗,飞机飞上蓝天多少架,一场战斗下来,能回来多少架,心中没底。所以,飞行员只要飞上蓝天,除了要运用所学知识,消灭敌人外,那就是要随时准备牺牲自己。因为,在蓝天不仅有敌机,还有战友、机下有山川河流、陆军战友、祖国和人民。美军是秃鹫,我们是雏鹰,飞上蓝天就要啄瞎它的眼睛、折断它的翅膀、击穿它的熊心豹子胆。”
小朱听到这里,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激动,流着眼泪说到:我不想让你死,要答应我。看着朱妹妹兰质蕙心充满情感的请求,鹿鸣坤按耐不住内心滚滚热血,拉住她温柔的小手说到:“我再也不讲牺牲,不讲死了”。我们都要好好地活着。
(上图:抗美援朝战斗英雄鹿鸣坤,1949年航校毕业,任空军某团副大队长、大队长,牺牲于朝鲜战场)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1月29日,空4师第10团大队长李汉率2个中队8架米格-15飞机起飞迎战美军16架F-84战斗机,李汉击落、击伤美机各1架,残敌落荒而逃。首战,志愿军空军零伤亡。
听到这里,朱锦翔饱含泪花的杏脸涨得通红,激动地说:“好”!通过一次次见面,他两心里都清楚,得一人,志同道合,知情识趣,同甘共苦,不忘初衷。所以,非常珍惜见面的分分秒秒。闪电般确立了未婚夫妻关系。
战友们听到这个好消息,兴高采烈地期待着早日喝他们的喜酒。
此时,他们毫无保留的交流家庭的隐私、未来的抱负、革命硕果来之不易,约定男子汉立志要当蓝天英雄,巾帼不让须眉要早日入党。
1951年10月,鹿鸣坤所在的空二师奉命北上鸭绿江某机场,一边听取通报战况,一边训练、总结经验教训,一边入朝参战。
不久,朱锦翔奉命赴前线,担任空二师某通讯队一名会计。虽然,两人近在咫尺,却无法见面。此时,书信成为保持战友情、恋友情的唯一纽带。
古人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他们分别的岁月里,来来往往五、六封信件之后,最后一封信,鹿鸣坤是这样写的,
锦翔,我从提出抗美援朝来之后,我的工作与飞行都进一步了。上级这次给我们的任务是空中转移,任务是艰巨的。上级这样提出,我们这次能从空中转移得好,我们可以成为半个飞行家……如果我没有其它病或意外之事,半个飞行家咱们保险当上,这称号你不高兴吗?
锦翔,我坐在飞机上,拿着地图,与地面目标对照,一去一回,我的一双眼睛,没有一时的不注视地面,是为完成这次上级给我们的重大任务。这次我们都去锻炼,你是在政治环境锻炼,我是在空战当中锻炼,你望我当英雄,我望你争取早日入党成模范。
再见,再见。
此致
敬礼!
明(鸣)坤 (1951)21/9
1951年12月,在一次对美机空战中不幸牺牲,年仅22岁。
朱锦翔获得消息后,三天三夜闭门谢客,朦胧之中听到鹿鸣坤驾机在蓝天翱翔说:今生保家卫国,来生河池鸳鸯;望你重整旗鼓,享受和平大爱。
在隔着玻璃阅览这封蓝天骄子鹿鸣坤写给恋友朱锦翔充满政治情爱的书信,我们这些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红色基因接班人充满敬意。想一想,我们在和平稳定的生活中恋爱,工作,追求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多么自由,幸福。切不可忘记这些都是“鹿鸣坤”式的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是无数“朱锦翔”式的巾帼英雄用自己亲人的生命换来的。我们唯一能表达的是:信仰、感恩、传承!
我从内心感谢朱平红女士给我介绍了朱锦翔这位巾帼老英雄。
抗美援朝结束,朱锦翔考入北京大学新闻系,就职兰州大学,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等职。退休定居上海。
右:朱锦翔女士。
【今音评论】
在震惊和遗憾过后的思索
刚开始看还觉得这是一篇终成眷属的散文,看到一半,发现鹿鸣坤牺牲了。心里顿时沉重起来。于是又回到文章开始,一遍遍读。读文章的陡然转势,完全是以一种出其不意的效果,能够打动读者的心。一个是震撼,另一个是遗憾。
作者的这篇采访散文,把一个历史故事,从千千万万的故事当中托举出来,让人生大海里面的这朵浪花,显示其不同凡响的魅力与美丽;让铸就理想与灵魂的细节展示出来,关键是一封信。这是散文所采取的详实手法。也是能够让心灵产生震撼的客观依据,这时候,似乎觉得鹿鸣坤在生前写给主人公朱锦翔的信,就是这篇散文的眼睛。
散文全篇两千多字容量,以简练、以拼接、以反转等处理上的方法认识和操作,沿着一条从震撼到遗憾的文章脉络,文章把无常意识展现在所描述的人物、时代、背景里面,其实包含着文章潜在的发展空间和文字的张力,是凸显了一个事物在变化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并由此和人物的理想与憧憬形成矛盾冲突。
而文章就是表现了对这种冲突的处理方式和效果,是以对朱锦祥人物描写时注意到用细节部分的质感,来把这篇散文做实。比如,“朱锦翔获得消息后,三天三夜闭门谢客,朦胧之中听到鹿鸣坤驾机在蓝天翱翔说:今生保家卫国,来生河池鸳鸯;望你重整旗鼓,享受和平大爱。”
同时也看到了作者在处理这样的段落时候所采用的跳跃手法,是主动控制了段落的扩展部分,而是用议论来进行转势的引导手法,也显得老练与自然,这是作者对文章的驾驭能力,是出于对文章结构所表现出来的自由、主动和灵活的理解和执行。如“在隔着玻璃阅览这封蓝天骄子鹿鸣坤写给恋友朱锦翔充满政治情爱的书信,我们这些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红色基因接班人充满敬意。”
以上看似平常的段落控制与过渡,其实考验的是作者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把握。一个是段落控制得体,另一个转势议论部分所显示出来的睿智,是指笔锋发展的方向。这也是作者在对采访得来的素材,在进行量体裁衣之后所作出的预案,一个是对文章纵向发展的节制,另一个是对横向部分的边控。
先看文章的纵向节制,一个是对自然段的充分评估,比如按段落则是体现了一个故事的发生和发展来进行的。其中的线性部分,同时也由段落内的若干个地域板块来将其进行铺开和扩充。
再看横向边控。一个是黄浦江、另一个是鸭绿江。以“初恋”与“消失”来规范和框定的思路,也是写好这篇散文的原因之一。这篇散文容量大,让读者了解了上海在解放初期的防空形势,同时也作为这篇散文的新的看点存在和引发读者的好奇。
第一,新奇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和抗美援朝之间的联系是指兵员的出处和出发轨迹;第二,新奇在上海的防空部队的参与具体细节。随着对历史的逐步解密,像把这些作为人物背景结构到文章当中,都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于是这篇两千多字的散文,能够使得读者感兴趣,把文章看完。
一篇散文的阅读量之大,其中,作者和读者的换位思考也是一个关键。像这篇散文的可读性就是能够把普通人平时了解不多的事例,充实到散文的段落当中,并作散点布置,当然,前面所讲的一封信,是这篇文章的灵魂,有人称之为散文核也可以。
文章中的这封信,谈的上影响深远,主要是烈士和生命和鲜血实践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凭这一点,就能够使得现实生活中的人感到汗颜或沉思。共和国能有今天的安定的生活秩序,是千千万万的烈士用生命换来的。这时候,散文自然就出现了一个对生命现象再思考。
思考历史和思考未来,我们的眼界是否能够再开阔一些,尤其在审视面临的问题时,一些困难和困惑,都能克服和解开,因为,人,毕竟还活着。而活着,就意味着希望。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王荣根,中华知青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曾获《上海文学》短篇小说奖赛二等奖,全国知青文学奖赛长篇小说一等奖。出版长篇小说15部,评论25部,中短篇小说、诗选各1部,合集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