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晚,金秋月园,丹桂飘香;祖国华诞,赞歌唱响。阳城县上党戏迷协会在西关剧院成功举办了5周年庆典戏曲展演活动,先后收到“阳城县赵树理文学研究会、阳城县孙文龙精神研究会、阳城县卓异百家诗社、阳城县中华山文学社、阳城县广场舞协会、阳城县美棠集团文化艺术团、阳城县鸿鹄艺术学校、太平洋寿险卢愈芬总监区、阳城县古硒绿源农场”等几十家社会组织、企业单位发来了贺电、贺信予以祝贺和关怀。
演唱会上,近60余名戏迷参加了本次演出。他们精心准备的《三关排宴》、《五世请缨》、《大登殿》、《红灯记》等经典剧目选段轮流上演,每到精彩之处现场观众总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据了解:该协会成立于2016年,在县文化和旅游局的关怀指导下,以“爱国、为民、崇德、尚艺”为宗旨,团结奋进、保护传承、开拓创新,为促进阳城县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重特色营造氛围,展风采以戏促艺。
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惠民目标,协会以“专业老师包片,一对一专业辅导”为宗旨,以“给戏迷搭台唱戏,提供实践演练平台”为举措,先后组织广大戏迷参加省市县的各项文艺演唱、文化活动达100余场、参演人数达2000多人,使广大戏迷由不会唱到会唱,由会唱到巧唱,由清唱到彩唱、由唱选段到唱折子戏,由折子戏到整场唱,成绩斐然。其中范海霞、张小桃在山西电视台《走进大戏台栏目》获优秀奖;宋军芝、魏李霞、郭宣棠等在晋城市《我爱上党戏栏目》比赛中获亚军奖;宋军芝、陈晚龙等获季军奖;郎碧勤、郭花社等获优秀奖。

协会始终秉承弘扬国粹艺术,活跃文化生活,在组成志愿文艺小分队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省市县文化宣传领导部门的“文艺下乡,文化共享”社会活动,走进乡村社区、贫困山区、企业单位、景区园区、学校赛场、敬老院演出200多场,行程达20000多公里,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取得了丰硕的文化成果。在文化惠民公益活动中,守初心文化惠民,为人民多姿多彩。协会积极参加各阶层团体组织的文化庆典、敬老慰问、扶贫助困、惠民工程、普法宣传、见新见绿行动、讲习快车、红色故事等活动100多场,成为全县社会组织中活动最多、最频繁、影响力较大的龙头协会之一,不仅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好评,还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三、强培训精心辅导,严把关不断发展。
在艺术的深度与广度上协会大胆尝试,积极抓好自身建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夯实基础管理工作,更新服务方式,健全服务机制。同时,聘请专业老师陆续到各片区开展对戏迷会员集中辅导培训达260多次,并从严要求,严格把关,强化了戏迷的表演功底,掌握了演唱技巧,拓宽了艺术门类,提高了戏迷会员的艺术水平,让老百姓在文化惠民中真正享受到艺术幸福。
目前,已发展到7个戏迷片区,会员人数达到160多人。五年来,协会积极组建文艺轻骑队,不断深入农村(社区)的惠民演出,特别是注重搭建“片区互访交流、走出去展示学习、请进来学习提高”的培训平台,鼓励会员、戏迷积极参加各乡镇农村、社区单位的文化艺术节演出活动,增加交流机会,全方位锻炼队伍,使广大戏迷会员在唱腔、表演、清唱、彩唱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提升。
四、不断拓宽新领域,联谊再上新台阶。 文化惠民重在于演出,演出活力旨在于交流。五年来,协会不断扩大联谊交流活动,多次走访周边票社进行互动联谊交流演出并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邀请上党梆子名家和艺术家为戏迷和爱好者进行零距离、面对面的授课,不断提高了会员戏迷的拜师学艺率和表演艺术水平。
五年来,协会认真落实《山西省群众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方案》,在县文旅局的统一安排下,积极走基层、进社区、进村庄倾情出演,使广大城乡观众尽享免费文化盛宴,让老百姓真正在文化惠民活动中享受文化,大大提升幸福指数。
协会的专业老师更是宝刀不老,德艺双馨。先后创作并排练的上党小戏《小院春光》、中庄秧歌《借杵》走进中央电视台一鸣惊人栏目《梦想微剧场》获得团体金奖;在山西省首届艺术节、农博会的展演中获好评如潮;在全国群英奖山西赛区选拔赛中获优秀奖;在盛世中国梦香港行比赛中获金奖;在晋城市文化惠民工程下乡巡演、小品小戏汇演、农业嘉年华等展演中力拔头筹,深受人民群众的好评和赞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