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绮芳
签证是指一个主权国家驻外国大使馆在所驻国前往本国的公民所持的护照或其他旅行的证件上签证、盖印,表示允许其出入该国国境。《西游记》中称倒换关文。
北京日坛路秀水街是外国驻华使馆区,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在这里设有大使馆。最热闹的要数那个挂着星条旗的美国大使馆,这里天不亮就有人排队等着签证,多的时候达450余人,少的时候也有上百人。他们都持有前往美国的护照,其中有去留学的学生,有去探亲的,也有去考察的团体,经商的商人。小至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大至白发苍苍的古稀老人都有。街道居委会派了个老大爷和老大娘发号子出租凳子,每人收1元,既帮助使馆门前的武警维持了秩序,又有一笔可观的收入。然而对签证者来说,却类似一场心弦绷得紧紧的考试,因为能否签到证,命运掌握在美国领事(签证官)的手里。什么情况准签,什么情况拒签,签证者都无法估计,同样的条件,有的准签了,有的却拒签了。

我的孩子们是在美国享受奖学金,自费攻读博士、硕士的留学生。他们一再邀请父母去美国帮助处理一些家务,看小孩,以便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业,实现学有所成就而为社会作点贡献的抱负。为此,已退休的我决定去帮帮他们。
1993年7月份我持护照到北京美国大使馆签证,赶早去拿了一个35号,轮到叫号,我进去后没说上两句话就被拒签了,签证官递出一张白条,内容是“214(B)您未能表明:您在原居住地有着确保您计划在美国只作暂时停留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以及不可分离的亲属关系。”事实上在《非移民签证申请表》上明明白白填清楚了在本国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不可分离的亲属关系,老母亲、丈夫、孩子这不都是不可分离的亲属关系吗?因此拒签的理由是不存在的。拒签了怎么办?经打听可以申诉。于是我一连三次递交了申请书,均没有签准。只好告诉孩子们自已想办法克服困难。九五年,儿子来信告知儿媳妇考了托福(英语资格考试),也要读硕士学位,迫切需要作母亲的去那里,并寄回了签证文件。听说上海的美国领事馆容易签准,便往上海。到上海的美国领事馆一看,也是150多人排队。好不容易轮到我进门了,中秘(说中文的使馆工作人员)接过护照和文件一看,说你是江西的,应到北京去签。我讲天热、路远、年老等困难,他说,“这个我们不管,你儿子是北京签证出去的,挡案在北京。”硬生生地拒绝了。后来听说这一天上海有三分之二的人拒签了。
转道北京住下后,立即奔美国大使馆领了申请表,申请是两份,一份用英文写,一份用中文填,每份收费60元。我们当然不能让他挣,拿回招待所自已填好,第二天早晨5点起床赶到美国大使馆又拿了一个35号。在等待中签证者们三五成群交换情况,气氛十份活跃,谈谁是什么情况签到了,谁又为什么拒签。签证者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找于已有利的依椐,希望得到有利于自已的结论。有经验的热情人还帮别人检查文件是否齐备,似乎在给别人指点迷津。人们陆续进去了很快陆续出来了。只是几多欢喜几多愁,准签了的手持黄条,高高兴兴走出大使馆,只等下午就将领到贴了本人相片、签注盖印过塑的护照,可以随时飞往美国去了。而那些手持白条将原护照和文件带出大使馆的就是拒签了。
拒签是很伤神的,你计划好要去,你的目的很明确,但签证官不给你签证,你的一切打算都落空。拒签的白条上都 是勾着214(B),即有移民倾向;也有的勾着212(A),即经济担保不够。第一次拒签了以后更困难、更费事,所以有的拒签3次、5次、最多的拒签9次,说不清什么原因不准你去。也有老太太多次被拒签而哭、骂,但都是白费劲。特别气人的是签证官不让你多说话,几句话就打发了你,下一个签证者都急于向前决定自已是否能准签。北大一女教授与签证官辩论了15分钟,只听她说:“你们可以打电话问北大的校长,北大的校长你们不相信吗?我祖父梁启超20世纪初就到过美国,你怎么不能让我去呢……”她辩论获得成功,最后准签了。签证者说,她是唯一与签证官长时间对话的人,换了别人,签证官根本不听你辩护。有一个新疆来的女士是去探其姐姐的,几次拒签都勾着214(B),她反复研究那句话,“居住地的经济关系和不可分离的亲属关系”,回到新疆开来各种证明,证明她是个体户存有大量财产和不可分离的丈夫在新疆等,但仍然拒签了。山东章丘来了一对农民夫妇探望在美国读书的儿子,第一次拒签了,白条上勾的是212(A),他们到国际邮电局打电话告诉儿子,儿子马上发来一份电传,证明自已有高额奖学金,银行已有巨额存款。老实巴交的农民夫妇心想,这回该准签了吧。可递出来的仍然是白条,这回勾了个214(B),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偏偏会读书到了美国,签证官可能认为你们中国农村生活条件差,到了美国还会返回?就断定他们有移民倾向,不予准签。这对农民夫妇只好打道回章丘老家了。一个老太太去探女儿,签证官签证时问:“你女儿有小孩吗?”她回答:“没有”。又问“怀孕了吗?”她答:“那我可不知道。”于是拒签了。走出大使馆的门大家都说她没有回答好而拒签了,应回答没有怀孕,如果怀孕他认定你是去为女儿带小孩不会回来了。旁边一个老太太接话说,“你们说的不是这么回事,我也是去探女儿的,签证官也是问我这些,可我回答没有怀孕,同样拒签了。”一个学生去签证,因为只有半额奖学金拒签了。这个青年发着牢骚说“你们美国有什么了不起,你不给签我还不想去哩!”签证官一听,说,“你回来,我给你签,让你去看看美国。”
11点多我拿着白条出来,这回拒签的是212(A),说担保金不够。我垂头丧气地离开大使馆。在北京到处可以看见美国人,我心想,“你们在我们国土上自由潇洒,我们去探亲看看自已的儿子女儿却不给签证。”怎么办?我决定第二天换女儿的邀请文件再去签一次。每签一次收20美元(或人民币170元),再送20美元给他们吧,像摸奖一样碰碰运气。1994年前的签证不收费,1995年开始收费,拒签不搞申诉了,反正你再来签又交20美元。
第二天我进去了,对方一看,昨天拒签了今天又来,问情况有什么新的变化。我告诉他,昨天是我儿子的文件你们说经济担保不够,今天是我女儿的文件,经济担保充足。对方说:“那把昨天的文件材料拿给我看看。”我把昨天拒签的文件资料一并给了他。经过几翻折腾,我也悟出一点道理来了,这叫茅塞顿开,你签证官不是怕中国人去了美国不回来,即移民倾向吗,我这回不等签证官提问,先发制人,放鞭炮一样讲开了,“我去美国是短暂停留,看看女儿儿子很快就回来的,我家里有年迈的老母亲,有患高血压的丈夫,他们都等着我回来侍候,家里有房产,有退休金。而且我是东方人,西方的生活不习惯,加上我不懂英语,语言不通……”签证官这回倒很热情,说“不懂英语没关系,那边有很多中国人。”我准签了,持着黄条飞快地走出大使馆。美国大使馆前每天仍然聚集着许多的签证者,他们在徘徊。在探讨着如何回答签证官的问题,希望自已准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