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报国心
蔡振湘
一、苦学语文,终生受益。
为极左路线所误,1957年高考落第后,我蛰居农村22载。其间之艰辛和苦闷,无需细说,可用八个字概括:“献身有志,报国无门!” 可是我不愿沉沦,而是努力自学语文。我爱好查阅辞书,喜欢咬文嚼字,逐渐养成了较高的辨别语言文字错误的能力。
二、枯木逢春,为语言文字规范化略尽绵薄。
1979年,改开之春风吹来,促使时为42岁农民的我登上了教坛。
1、从小学调进中学后,我对初三政治课本《法律常识》的意见被教材主编采纳20余处,曾在县里传为佳话。
2、后来对初一政治教材也提出许多意见,得到教材主编的肯定,表示 “今年来不及了,待明年再修改。”
3、我曾发现初中政治教学大纲存在好些瑕疵,我两次寄挂号信给大纲制订者一一前国家教委,均没人给复信,我几乎要和他们打官司了!
4、我曾讲授过初中第二、三、四册语文课,对这三册教材的十余点意见,受到著名语言学家张寿康教授的充分肯定,并被转给人民教育出版社。
5、退休后,在惠州市技工学校代课期间,对全国技工学校教材《语文》提出的一系列意见,被教材编审吸纳凡百点,因而教材的修订说明中记下了我的名字和功绩。
6、认真琢磨辞书。著名语文学家李行健教授先后主编了《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我对《字典》曾提出一点意见,李行健教授竟然亲自复信:“我们今后出了《词典》将寄给您指正,诚心希望您挑毛病,以便我们把编写工作做得更好!” 后来,李教授委托钮葆先生与我联系,钮先生先后给我寄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初版、第2版和第3版共三册。士为知己者用。为报答李行健教授的知遇之恩,几年之中,我对初版和再版的《现代汉语规词典》,先后合共提出了190余点的意见。钮葆先生均认真作复:比如哪些意见被我们吸纳了;大多数我们已经修改,即同您的意见不谋而合(尽管表达上不完全相同)。我苦中有乐,极感欣慰!
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1、有力无处使
2010年我辞去惠州诗联学会秘书长一职之后,因有较多的空闲时间,便认真阅读了《语文》七年级上册,发现瑕疵35处。因而我推想,假若每册瑕疵平均30处,那么,从小学至高中24册《语文》的瑕疵就有 720处之多。因此,我上书国务院总理:希望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约审稿人(在惠州审稿,给予一定生活补助)。后来,我的信被转到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室。总编室回信称:按有关规定,审稿人“必须是具有丰富的编校经验,并且具有高级职务的专业人员。” 其 弦外之音是:我们怎能要你这样没经验且低学历、低职务的人?
我暗自想道:各册《语文》,都是由一个 “具有丰富的编校经验,并且具有高级职务” 的语文专家团队编成的:10多人参加编写、1人担任责任编辑、2人负责审稿、2~3人担任特约审稿,而且每4年审核一次的。那么,七年级上册中,被我这个中文专科函授生发现的35处瑕疵,怎么会轻易地逃过这些语文专家的法眼了?
我不是语文专家,但我能够挑出语文专家的毛病。而且我还可以不亢不卑地说:解决语文课本中的一些问题,还真确实非我莫属(朋友,您先别笑)!且看我以下两例:
A、鲁迅的《社戏》,是70年来的传统课文,如今编入七年级下册。其第22段有这么一句话:“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一般……” 其中“初来未到”一语,意思自相矛盾:“初来”说明已经到来;“未到”却说明未曾到达。为什么这样一个意思自相矛盾的词语,几十年来一直存在于语文课本中?难道是一批又一批的语文专家是出于对鲁迅先生的尊重而不敢改动吗?不!是他们不敢自信!其实,鲁迅先生不是神仙,他的文章出现一些纰漏何足怪哉?如果我当特约审稿人,我便将“初来未到”改为“初来乍到”,理由有二:一是对学生的负责;二是为适应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需要!朋友,您说对吗?
B、《语文》七年级上册有冰心的散文,其中有这么几句:“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 对“菡萏”一词,课本注释为“荷花”。我查阅了大中小型辞书的解释,也基本相同。但是用这个解释套回课文,您看如何:“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荷花的,今晨却开满了。” 意思不顺畅呀? 而我认为“菡萏”应解释为 “(荷花的)花蕾”。我再查对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语异名辞典》,它的解释竟,居然与我的见解相吻合:“未开的荷花”。 “未开的荷花” 不正是 “(荷花的)花蕾”吗?用这样的解释套回课文,意思就顺畅了:“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花蕾的,今朝却开满了。” 另外,原文末尾的“开满了”一语欠准确,必须改为“完全绽开了”。朋友,您同意吗?
改开之前,极左路线误我22载,那是历史的原因,没有办法;改开之后, 人教社总编室的官僚主义又误我10年,委实不该!如今我垂垂老矣!
2、对当前一些语言文字问题,我甚为焦虑。
今年1月27日,我向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呈送拙论《浅论诗韵改革》时,曾顺便致信该司司长说:“我知道您很繁忙,请您指定贵司一位工作人员加我的微信,与我保持联系,我有许多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的意见要提……”
可是,人家尊贵的大司长根本不予理睬!如之奈何?
我有什么意见要提?意见多多,今仅选三点:
A、“正当”一词,因 “当”字有第一声和第四声两种读音,所以 “正当”便分成两类不同的词:在 “当”字读第一声(与“裆”同音)时,“正当”是动词,意思是“恰好处在某个时间”,例如:正当高考期间 、正当春耕之时、正当年富力强之际;在“当”字读第四声(与“档”同音)时,“正当”是形容词,意思是“合理合法的”,例如:正当权利 、正当理由 、正当需求等。但是,若干年前,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把我国的军机、军舰在自己的领空、领海巡航,是我国正当权利时,将“正当权利”错读如“正裆权利”了!后来,国防部两位发言人也跟着说 “正裆权利”!
2014年8月16日我曾向外交部提出意见,但没人理睬,他们照样错读如“正裆权利”!
B、“识”字有两种读音:一与“时”同音,如认识、知识等;另一音与“志”同音,如“标识”等。因为“标识” 的 “识” 字多人误读作 “时” 音,故国家语委2001年12月公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将 “标识” 的规范词形规定为 “标志”。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国家语委有这个规定,而且,2014年《人民日报》刊发的66个容易读错的词语中,又将“标志”的规范词形恢复为“标识”了。因绝大多数人不知“标识”的“识”读作与“志”同音,又错读为与“时”同音了。2017.2.27我曾向国家语委指出社会上“正当” “标识” 等读音、字形混乱的问题后,国家语委的回复是:您提
出的 “正当” “标识” 等问题的确时有发生,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规范标准的宣传推广工作……还将进一步加强相关行业领域的沟通……但是,去年和今年的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标识”和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标识”中,不规范的词形和错误的读音又重复出现了!我忧心忡忡地慨叹:这些错误要错至何年何月方能纠正?
C、梅州市大埔县的 “埔”字的读音,被审音专家们审订为bu的第四声。其实,梅州市七县区的人绝大多数人都是将“埔”字读作bu的第一声的。
大埔县邻近潮州市饶平县的两个镇,因受潮汕话的影响,有一部分人将“埔”字分别读成bu的第二声、第三声和第四声的。然而梅州市总人口是545.85万人,而那两个镇中,将“埔”字读成第四声的人最少,只有1万人左右,比例极小极小。可见,将大埔县的“埔” 字审订为第四声是错误的!
今年,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央视播放了电视剧《绝密使命》。电视剧的故事发生地点是红色交通线的伯公凹站。而伯公凹刚好大埔县境内。因此,大埔县“埔”字的错误读音便来个全国性的大普及,颇有“习非成是”之势!
好消息:得知普通话审音委员会最新的审音原则是:“本着开门办规范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尽最大努力满足群众需求。” 因此,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旧规范对大埔县“埔”字第四声的读法必将得到纠正,第一声的读法必将恢复。 我将尽速寄去相关资料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