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中秋登七星岭望洋》一地碎散的记忆
老石__尽扯身边事
题记
八十年代曾来到铺前,一个码头一个冰厂还有一座山,山上一座塔,登塔遥望七洲洋。

今又登此地作打油诗
天启王贤立柄塔,
北至抱虎临七崖。
岚风送爽临仲秋,
扶古抒今又一茬。
注:王贤者,明嘉靖朝进士万历南京吏部尚书(中组部长)定安藉先贤王弘诲。
抱虎:海南岛东至角抱虎角,位于木兰湾南,于七星岭斗柄塔下。
七崖:登斗柄塔东望,海上兀立七崖,本地称“七洲"洋。

自海口登高处东望,可见海文大桥,及一高岭,乃七星岭,岭上杵有一剑柄状风水塔,为斗柄塔。
旧时海口铺前两地只通舟柯而陆径难寻,日犯岛林灏翁临此登船避广州湾投笔从戎,一晃八十二载。
登岭极目,木兰湾及亚洲第一灯塔雄居沙滩、七洲洋浩瀚、抱虎角外打渔船。西望可及桂林洋南渡江,海口高楼林立于海峡间。。。
斗柄塔为明代名臣王弘诲奏请中央出资兴建,与島之艮方海口明昌塔,同为王贤士所交结,塔位于海南省铺前镇岭内村东约6公里处,坐落在七星岭主峰上。


处海南岛的东北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对当时航行在南海上的贸易商船具有明示航向的航标作用。
斗柄塔始建于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重修。因塔修建在七星岭主峰上,犹如七星生柄,故名斗柄塔。
考古发现,早在三千年前,先人以南海之贝为币,名人墓葬以贝置北斗七星为尊,此塔于风水堪舆学中,处七星之柄位,或由此而名。
塔平面呈八角形,共七层,通高21米,为一座空筒楼阁式,着砖塔。塔基周长44.8米,七层塔身为层层往内收缩递减以线砖与梭角牙子砖叠涩研澹。首层正面朝西、置一拱券形门,门额上镶嵌一横长方形石匾,其上正书“斗柄塔" 上具“明天启五年孟冬月建造”。下署“清光绪十三 年孟夏重修”。二层以 设两个拱开门洞、塔自开若干个墙洞,专门用于通风采光, 塔内一侧设有梯口,可盘旋而上,直至塔顶。
今见塔中安有神偶,香烛常焚。
斗柄塔现保有较好,其造型优美。气势壮观,是海南省较有代表性的风水塔,反映了古代海南对道教文化的敬仰和渴求,矗立于大海之滨的斗柄塔,可登塔远眺大陆的雷州半岛,对船舟航行和军事都有重要的航标意义。同时,也为研究海南古搭的发展史提供了较珍贵的实物究料。

自海口至博鳌,海上航行可鉴有七星岭丶抱虎岭再南望就能见博鳌周边三山并立之龙滚。此三高处经几千载下南海,为标志性航座标所在。

查旧碑,将明朝名宦王弘诲错冠为“王宏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