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读书生活琐忆(10)
荣玉奇
十、大串联之南昌
我们南下串联的第三站是南昌,计划先到南昌,然后坐汽车到革命圣地井冈山去看一看。我们乘火车依依不舍离开长沙,在京广铁路上南行到株洲后,往东拐到浙赣线上。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一个小插曲。由于火车上的红卫兵特别多,特别拥挤,我们七个人被挤散了。到南昌后,我们五个人在车站等了很长时间,却不见了另外两个伙伴,后来才知道,他们在株洲火车站下车买吃的,结果开车时没有挤上来,只好临时改变方向,顺着株洲往南,去了广州。
南昌,是江西省的省会,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就发生在这里。我们来到南昌,首先去南昌大学等几所高校转了一圈。然后去“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参观。这个纪念馆位于南昌市西湖区中山路,规模很大,占地面积近6000平方米,是为纪念南昌起义而设立的专题纪念馆,据解说员介绍,纪念馆成立于1956年,195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我们来到这里,看得很仔细。纪念馆基本陈列各类图片、图表五百多幅,文物展品四百多件(套),艺术品五十多件;陈展内容主要有:新馆大楼南昌起义、人民军队光辉历程以及旧址复原陈列等。在这里,我们怀着十分虔诚的心情,凭吊革命先烈的遗物,听讲英雄的革命事迹,遥想当年,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他们运筹帷幄,精心准备,发动起义,勇敢地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的先河,在中国革命历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历史上,都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由于起义这一天是八月一日,因此,后来这一天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站在“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不知为什么,我忽然想起了北宋大诗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句子:“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概是因为当年指挥赤壁之战的周郎很年轻,只有三十几岁,所以苏轼赞叹周瑜“雄姿英发”。而当年指挥南昌起义的总指挥周恩来同志才29岁,居然发动了著名的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浓笔重彩的一页,这才是真正的“雄姿英发”啊。
我们还来到南昌城外赣江边上的滕王阁的旧址,寻觅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描绘的昔日南昌胜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儒下陈蕃之榻……”我吟咏着那两句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望着滔滔的赣江之水,不禁思绪万千,王勃当时才20几岁,居然写出如此优美的华章,文中那两句,“老当益杜,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表达了作者非凡的志向。滕王阁乃江南三大名楼,历时1300多年,屡毁屡建,最近一次毁于1926年北洋军阀邓如琢之手,实在可惜啊,好在改革开放后,上世纪80年代,滕王阁终于又被重建起来。然而当年我却没有看到滕王阁,自那次串联后,未再去过南昌,不能一睹滕王阁的盛景,未免有些遗憾呀。
另外,我们还来到西郊梅岭山麓的方志敏烈士墓,凭吊革命先烈。方志敏烈士墓,背依青山,面向东方,建于1959年,占地十几亩。墓前有台阶11层,170余级,两边青松翠柏环抱,庄严肃穆,环境优美。墓为汉白玉砌成,大理石碑下面刻有方志敏简历。墓碑正中镌刻毛泽东题词“方志敏烈士之墓”。站在烈士墓前,我不禁想起小学语文课本上,方志敏写的《可爱的中国》(节选)一文,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篇文章文笔极好,至今有些段落我还可以背诵。我还看过方志敏写的《清贫》,可谓是脍炙人口的传世篇章。
我们原计划,从南昌坐汽车到革命圣地井冈山参观学习,可是经过和当地红卫兵接待站联系,想去井冈山的红卫兵太多,需要排队耐心等待,而且当时井冈山还不通铁路,坐汽车去,山路崎岖,加上排队等待,至少我们要在南昌住半个月之久。于是,我们只好取消了去井冈山的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