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童年的初心(三)
看电影
作者 黄正林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英雄儿女》中孤军英雄王成面对凶狠的美国鬼子,向战友们最后喊出一句话,手持爆破筒冲入敌群,气壮山河。

“各小组注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许放空枪,开火,开火。”《地道战》中高传宝下达开火命令,全民皆兵,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汪洋大海之中,有来无回。
这些电影镜头在我脑海里留下最深的印象,几十年过去了,我还是记忆尤新。
看电影在我童年时代是最喜欢的东西,只要听说那个村有电影看,吃过晚饭就邀上几个小伙伴们去看,也不管路有多远,渴望看到一场电影。

在六十年代,农村看电影是比登天还难,公社电影站要想到俺村来放电影一年也只有一次。虽然没有机会去县城电影院看过一次电影,但村里露天电影院还是看过不少。前面提到的《英雄儿女》、《地道战》,我还看过《地雷战》、《南征北战》、《奇袭》、《农奴》、《燎原》等故事片,电影中的人物在我脑海里至今都抹不去,一想到那部电影,脑海里就象放电影一样从头到尾都一幕幕放映出来。

我记得,那一年那一天,村里大人说,今晚村里有电影看,心里不知道有多高兴,读书上课都记得此事,希望老师早点放学回家。农村放电影是在村前大草坪里,上午村里去了两个壮劳力到公社电影队,将电影机、发电机、电影片等放映工具挑回来。那时候农村没有公路,更谈不上通汽车,肩挑手提是最基本的劳动手段。下午,我叔叔找了三根长竹子,在草坪边上埋了两根直的,直竹子上面横梱了一根,形成一个“冂”字型,是挂电影银幕用的。晚飯前,两位放映员就忙开了,先用绳子挂好电影银幕,后在草坪中心放一张四方桌子,将电影机、幻灯机、映片等整齐放好。我记得,这是十六亳米电影放映机,单机放映,放映机没有支架,就放在桌子上。另一位放映员就在离放映机十几米远的地方安装小型汽油发电机,因为农村没有通电,只能自己供电。村里放电影是要收费的,每次放映收20元钱,钱统一由生产队里付,村民是不要捞腰包的。
吃过晚饭,我们就忙着搬凳子去草坪占位置,好位置去晚了就会被别人占去。我家人多,我搬了三条长木板凳,放在放映机的左边,因为这个地方既好看,又不影响放映员工作,还能看到放映员叔叔是怎样放映的。大概八点钟了,全村男女老少都来了,还有好多十里八村的村民也来看,他们听说是放新电影《渡江侦察记》来得都很早,他们只有站着看,也有带凳子的,人多看不到的,有的爬到树上,有的爬在禾朵堆上,不管电影放多长时间,没有一个人提前离开。农民的心情都可以理解,农村没有文化活动,大家都喜欢电影,都渴望艺术,特别是解放了的农民,看场电影是给他们最大的精神享受,这在解放前听都没有听说过。

乡下看电影先要看一段幻灯片,这是放映员自已根据农村工作的需要,做的宣传片,有防火安全的,有农作物田间管理的,也有一些政治口号。正片放映前还要放一到两个《新闻纪录片》或《科教片》,农民都喜欢看,没有一个人说怪话或提意见。电影《渡江侦察记》开始放映了,上百人观看,鸦雀无声,大家都被电影中的解放军侦察员在敌人阵地前化装侦察同敌人情报处长周旋的故事情节和演员的精彩表演吸引住了,看得入神。我记得国民党情报处长是陈述演员扮演的,情报处长鬼计多端,凝心疑鬼,但是他再狡猾也斗不过解放军侦察员,英勇的解放军侦察员一次又一次把情报送到江北指挥员手中,为解放军渡江作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
村里放电影除公社正常安排外,还有就是村里有的人家做红白喜事,到公社电影队去租片子包场,这样看电影的机会就会多些。
电影是艺术,电影是还原历史,我记得当年我们在看电影《农奴》的时候,使我们知道了在万恶的旧社会,奴隶主是怎样残酷压迫农奴的,强巴为了报仇几次寻找机会都被奴隶主抓回来,受尽折磨。后来是共产党解放军救了他,使他走上革命的道路。《燎原》电影中安源煤矿工人“少年进碳棚,老年背竹筒,生病赶你走,死了不如狗。”是最真实的写照。后来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老一辈革命家创办工人夜校,深入井下同工人谈心,教育工人要团结起来同矿主进行斗争,喊出了“从前做牛马,现在要做人”的口号,举行大罢工并取得了罢工胜利。这些历史事实使新中国年轻一代人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电影是启迪,电影是教育人的最佳精神食粮,电影又是最好的党史教育教科书,它让人们走出迷茫,走出愚味,走进科学,走进新的时代,以史为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中国梦,电影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菱角
六月满塘菱花开,
鲜嫩菱角众人爱;
采菱姑娘歌声美,
丰收硕果满船载。这是小时候乡下经常听到的对采摘菱角情形的一首民歌。

我们家乡的菱角生长在河湖港汊和池塘里,属野生的可食用果实,有四只角的,也有两只角的,个小,但肉嫩,味甘甜,新鲜的剥壳就可吃,水份足;老的壳为黑色,晒干后可储藏。
菱角是生长在水里的水产植物,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葡萄糖、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多种维生素,对人的身体健康非常有益,医学用途较广,还能防癌治癌。但一般老百姓都不懂这些,只知道好吃,能当果子。我小时候开始是在池塘边上,用竹子挑起菱叶,摘一些生菱角吃,感到好吃,又继续摘,有时摘多了就拿回家给弟弟妹妹们吃。随着年龄增长,我也开始学着妇女们采摘菱角了。

妇女们采摘菱角在池塘里是用大木盘作工具,坐在大木盘里,用葫芦瓢划水,使大木盘在水中运动,并将采摘的菱角放在大木盘里,上午采摘都有五十余斤,洗清后晒干。在湖里摘菱角一般划着小船,几个妇女共同采摘,边摘边唱着歌,歌声在水中荡漾。碧绿的水面上,雪白的菱花纵情开放,菱叶在太阳的照耀下闪烁着银光,吸收着太阳的热能,使菱角生长得更快更好。
我每次去摘菱角都是与堂姐一起,她摘得又快又多,我只能慢慢地摘,专检大的摘。后来我堂姐告诉我要摘菱皮黑的,因为黑的是已经成熟了的,绿皮的还是嫩的,生的比较好吃,但不能久留。在堂姐的指点下,半天下来,我也可以摘到二十多斤。我们摘菱角目的是好玩,摘来的菱角也是自己家里吃,不拿出去卖钱,那个年代也没有农贸市场,农民更没有经济意识,上级叫种什么就种什么,完成政府交代的任务就行了。粮食是主产品,棉花、油菜、萝卜、番薯、豆子、芝麻、花生等是农副产品,农民很诚实,上交公粮,售给政府农副产品是农民的本份。
这次重返故土,一路看着农村的变化,感受到党的农村政策彻底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山是绿色的,村是美丽的,路里柏油宽阔的,可我有一不解的是,满河湖港汊和池塘里长满的菱角却无人问津,是现在农村物资丰富了,农民不吃菱啦,还是其他原因。我问了本村几位妇女,你们为什么现在不摘菱吃。她们告诉我主要原因是农村男青壮年劳动力都进城务工去了,家里的农活全靠我们,忙不过来,哪还有时间去摘菱,野生的菱角也不值钱,想吃就在村里池塘摘一点,过过嘴瘾。她们说的是实在话,我看她们从早到晚真的没有停过手,既要忙给田里的稻子施肥,打农药,又要忙给地里头的芝麻、花生等农作物喷除草剂,忙碌外面的活,还要忙一日三餐,照顾老人小孩,妇女还真是超过半边天。

现在菱角在市场里也有销售,我在县城超市里看到,新鲜的每市斤要15元左右,大个两角的,包装很有讲究的,每袋要30元。另外经过深加工的菱角粉、菱角食品市场上也很丰富,供不应求。但这些都是来自外地菱角生产合作社或某个红菱农副产品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应该说,由于菱角的营养价值很高,人们还在逐步认识它,今后会被人们所青咪,前途无量。

2021年9月8日写于萍乡市安源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