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风臊子面
文/马新社(陕西扶风)
臊(sào)子面是中国陕西省的特色传统面食之一、是著名西府小吃,以宝鸡的岐山,扶风的臊子面最为正宗。在陕西关中平原很是流行,不管你在北上广,一些大中城市,你仔细看,不难发现,有岐山臊子面,扶风“一口香”就是说的臊子面馆,关中西府的村子里过年,婚丧嫁娶,平时庙会祭拜神灵都要食用,是秦人,秦韵,秦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它的来历有很多神话传说。

第一就是古时,周人的祖先由豳(bīn)(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现在那里有周人祖先的墓地)迁移至关中周原(今陕西宝鸡扶风,岐山县城以北靠近乔山的地方,这里有周人当年生活青铜器作为考证),在渭河边和北原上繁衍生息。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好多典故来源于《诗经》为据。“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后来,传说渭河有一凶恶的蛟龙为祸,男儿不敢耕田,女子不能采桑饲蚕,屋漏偏逢连夜雨,加上大旱三年,口粮绝收,民不聊生。周氏族人不忍离开经过数代开拓出的美好家园,带领精壮士兵,黎民百姓奋起反击,一时间,周原大地,杀声震天,经过七日鏖战才将恶龙杀死,饥饿的人们为庆祝胜利,将龙杀了做成小块状肉块,这也许就是臊子的最早雏形,和面集体进餐,觉得肉汤就着面鲜美无比。于是在以后庆祝胜利时,便用上等猪肉代替龙肉,和面集体食之。后以扩展至其他一些重大节日和祭祀。这臊子面也渐渐传开,而其做法也渐渐流传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来源其二,就是唐代的“长寿面”。臊子面是在唐代"长命面"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猗觉寮杂记》上说:"唐人生日多俱汤饼,就是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庆祝寿辰的寿面,正所谓'食长命面'者,多福寿也。"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也提笔做诗:"余为座上客,举箸食汤饼。"据文献记载,唐代把面条一类的食品雅称为"汤饼"就是诗中提及的汤饼",就是"长命面"。唐代都城在长安,地处北方,多以小麦作为主食,当时款待尊客多以面食为主,宫廷达官贵人尽相模仿,从而相传于百姓黎民之中。宋朝苏东坡因反对当时的朝廷权贵被贬在陕西凤翔做太守时(今天宝鸡凤翔东湖可做考证),特别喜欢吃这种面条,并写下了对它的千古名句:"剩欲去为汤饼客,却愁错写弄獐书。”据史实进一步考证,臊子肉发源于北宋时期,《梦粱录》上记载有专门加工出售臊子肉的店铺。但当时是否已经出现"臊子面",却还得不到进一步论证。

斗转星移,岁月变迁。到了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里记下了"臊子肉面法",所以,从这一点,可以肯定地说"臊子面"至少在高濂写此书前,就已经问世,也更加证明了臊子面的前世今生,起于周商,兴于汉唐,发展于宋元明清。

臊子面的习俗,说穿了,其实就是西府扶风岐山一代年俗精华的浓缩,小年送灶王爷过后,城乡的人们开始宰杀年猪,买肉,豆腐,黄花,木耳,大葱等食材,为新年的臊子面积极做准备。腊月二十七八开始准备精白上等面粉蒸馍,压制最好的细如丝,白如雪的面条。三十中午就开始烧油,炸油豆腐,然后开始做臊子,当然要选上等的五花肉,金黄的自家种菜籽做的油,肥肉少了,臊子的大油不够,直接影响汤的味道,香料必须是上等的八位调料,“少了生姜,做肉不香!”而且火候尤为重要,太老,出油,味道不香,太嫩,肉的腥味不除,口感大打折扣,当肉断生有香味后,就开始用上等的农家醋调味,以增加肉的口感,从而体现臊子肉“酸,旺,黄”。等肉做好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清香,绕梁三日,犹有回味。夹上一个臊子馍,那才是一个人间美味。小时候,我们肚子一年的馋虫,也随之土崩瓦解。接着准备好炒好黄花,木耳等底菜,切好漂菜,扶风一带臊子不加辣椒,漂菜用大葱,有“酸煎旺,稀黄香”岐山一代放辣椒,漂菜用蒜苗!有“薄劲光,酸辣香,”所以各有千秋,各有不同的味道。我认为都属正宗,因为我们岐山扶风虽然地界划分,但我们都是周人的后裔。

一切准备就绪,看完春节晚会,领了压岁钱,一夜兴奋不已,天刚刚亮,就穿着新衣服,等着大年初一早的臊子面了。每年初一,母亲最早起来,开始烧汤下面,每次第一碗面都要在土地爷跟前倒点汤,洒几条面,也让家宅六神也过个好年,保佑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最后,把面放在祖宗的牌位前。香火祭奠完毕,才让我们开始品尝佳肴。这个风俗从我懂事一直传承不断……相信以后也会绵延不息!
接着整个正月都是走亲戚,品尝每家不一样的臊子面味道道了。
其实,我觉得,我的成长,童年也是伴随着臊子面浓香如影随形,不离不弃,生生不息!
如今岁月变迁,周风秦韵奏响凯歌,乔山巍峨,渭水潺潺,扶风大地一片繁荣丰收景象,臊子面已经不再是逢年过节的美食,而是我们关中西府秦人的家常便饭。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扶风人,我赞美家乡,更加赞美我们的扶风臊子面!
作者风采

本文编辑入世秦人,网名菊黄雪白,真名马新社,陕西扶风人,中专毕业,从事医药行业,平时喜欢祖国名山大川,旅游,运动,热爱古诗词写作,扶风作协会员,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多年笔耕不辍,曾在《石嘴山日报》《都市头条》,《手机搜狐》,《深圳珠江文学社》,《扶风百姓网》,《秦岭天地》,《陕西丹凤晒丹凤》,《扶风微传媒》,《吉瑞墨香》等多家网络传媒发表过文章。现为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