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读书生活琐忆(9)
荣玉奇
九、大串联之长沙
我们南下串联的第二站是湖南长沙,这个地方和毛泽东有着密切联系。我们这次南下串联的一个神圣目标,就是去红太阳升起的地方——韶山去看看,实际上就是去“朝圣”。我们终于如愿以偿。
记得当年,我们从武汉乘火车去长沙,火车站上的红卫兵特别多,如果用“人山人海”来形容,绝对不过分。记得上车时,十分拥挤,从火车车门根本挤不上去,我们是从窗户爬进去的。到了车厢里,到处都是人,不仅座位上早已坐满了人,过道上、行李架上、车厢连接处,甚至厕所里都是人。比现在春运时,人还要多很多,列车超员不是百分之百,而是百分之二百!幸亏当时是十一月份,如果是七八月份的夏天,车厢里那么多人,肯定闷热得无法承受,因为那个年代,火车上还没有空调。
到达长沙后,第一个任务就是联系去韶山的汽车,那时韶山还不通铁路。记得我们从长沙坐汽车,好几个小时才能到韶山。上世纪六十年代,韶山还是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那时他们那里还没有旅游业。在韶山,我曾驻步凝思,看着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岙,不禁感慨万千:就是这么一个小地方,居然养育了一代惊世伟人,他带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砸烂了一个旧世界,使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我们在毛主席旧居参观,十分仔细地观看了伟人出生的地方,其实这是一座非常普通的农家院落。站在这个院落,我仔细观看,感觉这实在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院落,几乎找不到一点奇特之处。常常在旧小说中看到,伟人出世的地方会有异常现象,或者风水不同凡响。然而,我眼前的这个农家院落,似乎没有一点奇特之处,它给人的唯一感觉,就是非常的普通和平常。我不禁站在那个院子里瞑目遐思:20世纪中国的红太阳,就是从这样一个地方冉冉升起;这个普通农家的“三伢子”(毛泽东小时候的名字),居然由一个师范毕业的教书匠,成为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像他这样一介书生,居然指挥着120万人民解放军,打垮了蒋介石的800万部队,创立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崭新的人民共和国。不能不说毛泽东此人,是一位绝代奇人!不能不说毛泽东的革命历程,是一个绝代奇迹!
在韶山,听当地人介绍,距这个地方不远的宁乡花明楼就是刘少奇的故乡,还有彭德怀元帅也是湘潭人,我真不明白为什么这个一个小地方,竟然出了三位伟人,这个湘潭县可真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地灵人杰”的好地方。十分可惜的是,另外两位伟人因为种种原因,成为毛泽东的政治对手,他们不仅蒙冤,而且死于非命。
在韶山参观毛主席旧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屋子里墙壁上挂着一张毛泽东三兄弟和母亲的合影像,可以看出毛泽东的相貌很像他的母亲。屋子里还摆放着毛泽东当年记账时的账本,他用过的算盘,还有他看过的《三国演义》。毛主席故居的前面有一个不大的水塘,我在斯诺写的《西行漫记》中看到,毛泽东少年时和父亲吵架怄气,曾经以跳河塘威胁父亲,大概就是这个河塘。
在长沙,我们还去了第一师范,那是毛主席年轻时读书的地方,他的老师徐特立和杨昌济(杨开慧之父)就是在这里教书,这是对毛泽东影响最大的两位老师。我在毛主席读书的教室,看到了他的座位;在第一师范,我看到了他经常取水淋浴的那口水井,并采了几片水井旁的竹叶,夹在笔记本里留作纪念,记得这几片竹叶,我曾经保存了很多年。
在长沙,我们还去了毛主席游泳的湘江和橘子州,在那里寻觅毛主席《沁园春·长沙》诗词的意境:“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毛主席年轻时就发出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言壮语,可见志向远大啊!我们还兴致勃勃地爬上了毛泽东经常去的岳麓山,登上爱晚亭。这个爱晚亭,是岳麓山的著名景点,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边长6.23米,台基高0.4米,通高12米。亭子金柱圆木丹漆,外檐柱四根,由整条方形花岗石加工而成。亭顶重檐四披,攒尖宝顶,四翼角边远伸高翘,覆以绿色琉璃筒瓦。亭内有一横匾,上刻毛泽东手迹《沁园春·长沙》一词,亭正面额朱色鎏金“爱晚亭”匾,系毛泽东手书。亭中方石上刻有张南轩和钱南园游山的七律诗。爱晚亭古朴典雅,亭坐西向东,三面环山,整体上保留了较多清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风格。坐在爱晚亭的凳子上,我情不自禁吟咏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著名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可惜,我们来的季节,山上已经看不到红叶,不能欣赏毛泽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美景。
我们几个年轻的学生,在这个地方发思古之幽情,凭吊古人的足迹和情怀,倒也别有一番情趣啊。总得感觉,我们来到长沙,真得不虚此行,长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尤其是这个城市有毛泽东活动的踪迹,引来无数红卫兵像朝圣一样,前来串联。参加工作多年后,我还十分怀念当年这次长沙之行,还想有机会再到长沙和韶山,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