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当老师
作者:墨香(王丽华)
从我记事起,我就特别敬慕老师,认为他们有知识有修养,品德高尚。小时候父母的话有时我可以不听,但老师的话,我却奉为金科玉津,不敢有丝毫的违抗。我尊重佩服教过我所有的老师,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我的启蒙老师马春义,小学三四年级的班主任郝长安老师,他们给我传授知识,教我习字方法、朗读技巧以及如何做人的道理。

一九六九年,我在石河子铁路林场接受再教育,路局教育处派人去林场抽调老师,得到消息后,我第一个跑到场办去报名。请求得到了批准,我当教师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学校领导看我个子高,说话底气很足,还带点儿灵气,想我肯定能镇住学生,就将初二年级的一个乱班交给我,并担任初一、初二年级的政治教师。从此,在乌鲁木齐配件厂子校开始了我梦寐以求的教学生涯。
这是一所极其简陋的学校。几幢用土坯盖起的教室,没有图书室、实验室……也没有任何辅助教学的其他设备,只有一本教科书。当时正值文革中期,“读书无用论”的流毒还在侵蚀着一部分学生的头脑。我,一个十八、九岁的小老师,教着一群十五六岁的学生。那时,课堂上的恶作剧时有发生,他们将铃铛带到教室趁我不注意不时地摇几下,扰乱课堂。还在粉笔盒里放进毛毛虫,企图吓唬我。更让人生气的是有个捣蛋学生上房顶故意把烟囱堵上,搞得教室里乌烟瘴气。更有甚者,一位大龄学生,还偷着给我写情书,弄得我呀啼笑皆非……。

一度我曾动摇过,产生了改行“跳槽”的念头。但我静下心来想:人贵在有志,既然为理想而奋斗就不能怕挫折,否则理想岂不成了空想?我立下一个誓言,再苦再难也不能当逃兵。就这样在教苑这块沃土上我辛勤耕耘了三十七年。 当一名称职的教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况且我只上过八年学,我想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博学多才。因一些客观原因,我两次错过了进修深造的机会。为了能胜任本职工作,获取更多的知识给养,我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我自学了中师的全课程,考取了教师应有的资质,为此还拖儿带女上文化补习班。至今回忆起当年上补习班的情景,心情真是难以名状。因为班里还有几个是我曾经教过的学生,当时我真是尴尬极了。

那时一个月才几十元的工资,刚能维持全家的生活,为了教学,我借钱买了许多工具书,订阅多种业务报刊,挤时间钻研教材,探究当班主任的艺术。每接一个新班,我都利用寒暑假和休息日,一个个的家访,摸请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一次,丈夫到外地出差,我带着一双儿女,每天奔波在学校——托儿所——住所之间。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家访回来,推开房门,当时的情景把我惊呆了,女儿紧闭双眼倒在地上,儿子又惊又怕在一旁哭泣。我三步并作两步,跑过去抱起女儿就往医院走,一边走一边喃喃地对女儿说:是妈妈对不起你,是妈妈没照顾好你……唉,谁让我是一位老师呢!
我喜爱教师这份工作,是因为我爱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每当他们向我亲切地问好,这颗亮晶晶的童心就足以使我心灵满足。我当班主任的那些年,只要我进到班里就像打了鸡血,顿时有了精神。尽管我多少次晕倒在讲台上,尽管我给学生训练脊椎摔伤(至今还留下了病根),只要稍有好转,我就又站在了讲台上。
三十多个春秋悄然过去了,算起来我教过的学生足有五六千。我的学生中,有路局分局的处长,科长、段长、站长……他们的职务比我高,担子责任也比我重。昔日的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而我依旧独享着小学讲台这份宁静、这份清贫、这份执着、这份无言的快乐! 学生们一封封信件,一张张贺卡的问候,使我倍感温馨。一个偶然相逢的惊讶,让我激动不已。我没有高学历,也从未脱产进修过,但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赏识,后期做了十几年的学校管理工作,但我依旧留恋我当班主任做教师的那些年。

我喜欢当老师,在我从教的这些年,我曾获得铁道部、市、局级优秀教师、名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诸多荣誉称号。我还喜欢读书写作,有近百篇作品曾获国家级、部级、局级的奖项并在多种报刊发表。在全国第五期校长培训班,我曾在西北五省代表学校介绍我校的办学经验,并参加教育部第一轮新课改的研讨培训。我想,这些都是我挚诚地爱我的事业,爱我的学生,虔诚地付出的劳动和心血。这也应该是一个教师、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社会价值吧!如今我已退休多年就要进入古稀之年,每每回忆起这些超价值的感受就足以慰我平生。今天写成回忆录让记忆留在文字里,让岁月在笔尖上徜徉,这也是我晚年生活的开心与快乐。
新疆著名诗人桑山点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托洛斯基曾经通过小说的主人翁保尔·柯察金的口转述了一句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读了王校长这篇《我喜欢当老师》,深感王校长也是一位以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世界上最神圣的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从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支边到新疆吐鲁番大河沿认识您以来,一直为您为教育事业不遗余力、勤耕不辍、成果斐然而敬佩。您是那个承前启后、百废待兴的特殊年代教育工作者的典范,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教育工作者的典范,更是扎根铁路沿线、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的典范。

从您的字里行间有对曾经的老师由衷的敬佩,有对自己从事教师事业的酸甜苦辣故事的讲述,有对家人的愧疚,有对所从事职业的爱戴与自豪,有对所取得的教育成果的喜悦与珍惜。说到底,您是从骨子里深深挚爱教育事业的。虽然已经退休赋闲了,但对教育的执着、热爱与期望油然而生。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教育工作者的良心、初心与忠心!
您的文字娓娓道来,不矫饰自己的成果,不怨怼生活的不公,不悲观人生的迟暮。从头到底,正能量满满,阳光心通透,幸福感充沛,不愧为优秀教师的精神境界与社会担当。祝愿王校长利用赋闲退休的时光多写一写有关教育的故事,多写一写铁路沿线的故事,多写一写大美新疆的故事,多写一写启示未来的故事。祝王校长佳作频传,身体健康!
桑山(张泽芳)写于天山脚下
作者简介:墨香,实名王丽华。
在新疆铁路沿线从事教育工作37年,在学校管理岗位退休后发挥余热,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爱好读书和写作。作品曾在多种刊物及网络平台发表并获奖。喜欢旅游,徒步,热爱大自然。钟情于用文字和声音表达情怀,对诗意生活充满执着。
评论老师:桑山,本名张泽芳,乌鲁木齐铁路系统一名政工干部,湖南人,八十年代满怀一腔热血支边进疆,三十多年扎根新疆,奉献青春,在新疆这块丰厚的热土上,天山的风花雪月滋养了桑山文学创作的诗意灵感与创作激情,工作之余勤奋创作,笔耕不辍,创作2500余篇诗歌与散文作品刊发于多家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