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读书生活琐忆(8)
荣玉奇
八、大串联之武昌
第二次大串联,是在学校停课以后,学校领导已经被批斗,原来的学校组织领导已经陷于瘫痪。学生们自己成立了红卫兵组织,成立了“文革筹委会”。外出串联,可以自由结伴,去什么地方也是自己决定。走之前,只要到“文革筹委会”开个介绍信,再借点钱和粮票就可以出行了。真个是“群众自己解放自己”,“自己起来闹革命”,谁也管不了谁了。
记得当时外出串联,班里的同学都是自由结伴,自由行动。我们一伙合得来有七个人结伴,商量的结果是去南方串联,去毛主席的故乡,看看红太阳升起的地方。因为北京已经去过了,所以不再去北京。
外出串联车票不必担心,因为中央文件有规定,红卫兵串联一切交通工具(除飞机外)免费。那个时代,红卫兵是最最吃香的人物,因为红卫兵是毛主席的客人,谁惹得起呀?社会上到处都可见“向红卫兵学习”、“向红卫兵致敬”的牌子和标语。红卫兵如急风暴雨,象洪水猛兽,可以到处去大破四旧,荡涤着一切“旧社会的污泥浊水”,谁人不怕啊?就这样,我们七个男孩子,好象肩负着一项重大的历史使命,稍作准备,就雄心勃勃的出发了。从石家庄南下,经由武汉、长沙、南昌、杭州、上海,最后又从北京返回石家庄,前后历时一个多月。
我们南下串联的第一站是武汉,这个武汉三镇,曾经是个“九省通衢”的战略要地,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曾在这里建都(后来迁都到南京),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也发生在这里。我们到武汉后,第一件事就是到武汉大学去看大字报,学习他们开展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当地师生听说我们是河北来的,对我们很热情,因为河北距离北京近,一定知道北京开展文化大革命的情况,希望我们和他们交流。武汉大学坐落在武昌的东湖珞珈山,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十分优美。据说毛泽东几次视察来武汉,都是下榻在珞珈山的东湖宾馆。
在武汉,我第一次看到了波涛滚滚的长江,第一次看到了雄伟的长江大桥。在长江边上的龟山、蛇山,我体味毛主席诗词中“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的意境;可惜原来的黄鹤楼已不复存在,(上世纪80年代重建)不能体验唐代诗人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诗意,但他诗中“青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的景致还是可以寻觅到的。
在武汉,我们顺着长江大堤散步,可以看到长江的支流汉江在武汉汇入长江。正是汉江和长江把武汉分割成三块区域,也就是汉口、汉阳和武昌,号称“武汉三镇”。这三镇之中,汉阳最小,武昌最大,省政府就坐落在武昌。站在长江大堤上,听着江水奔腾的波涛声,遥想当年,李白就是在这里送别好友孟浩然,并吟咏出那首千古绝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我闭目沉思,好像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情景,就在眼前。
在武汉,我和同伴曾经十分开心地漫步在长江大桥上,吟咏着毛主席的水调歌头:“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看着那“滚滚长江东逝水”,体会着毛泽东诗词中的句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倒也别有一番情趣。是啊,滚滚东去的长江,川流不息,烟波浩渺,雄伟壮观,令人遐思无限。我一个十几岁的青年学生,背负着学习“文化大革命”经验的光荣使命,来到这武汉三镇,心中不禁思绪万千。
在武汉,我们第一次体会到免费乘车的便利,仅凭一张串联介绍信,就可以办一张乘车卡,在武汉全市就可以畅通无阻了,不论是公共汽车还是电车,甚至过长江的轮渡都可以免费乘坐。而且所有的红卫兵接待站,接待条件都很好,特别是服务态度格外好,你即便是身上没有一分钱,也可以免费吃住,打一张借条就行了。当年的红卫兵真是威风神气啊,他们简直像下凡的天兵天将,所向披靡,一往无前,不可阻挡,谁也惹不起,谁也怕三分。关键是,他们是毛主席的客人,毛主席要靠红卫兵推翻旧世界,打倒一切大大小小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