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冯与蓝童年的“遗憾”与“挫折”
作者:夏源前
诵读:雪儿
前几天,我在静安区图书馆有幸聆听了儿童文学作家冯与蓝老师的讲座。她动情地分享了她童年时代的“遗憾”与“挫折”。
先来转述冯与蓝的遗憾吧。1978年出生的她就读于沪上宝山一所小学,当时她五年级,只有“一道杠”。听学校老师说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老爷爷要来学校捐书,这可把冯与蓝乐坏了。“我要见到陈爷爷啦!”她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并且在心里盘算着,见到陈爷爷我要给他敬一个庄重的队礼,并且要深深地鞠上一躬。那天捐赠仪式如约举行,整个操场上都是黑压压的人群。冯与蓝是排在最后的,她尽管一遍遍踮起脚,伸长了长颈鹿般的脖子,可依旧看到的只是陈爷爷模糊的身影,花白的头发。此时的冯与蓝心头有丝丝遗憾:“我要是在前排多好啊!我要是“三道杠”那就更好了,我就可以像前面的同学那样近距离一睹大作家的风采,并且能亲手从大作家手中接过书了。”可尽管她拼尽全力去张望,可依旧人海茫茫,依旧人影绰绰。
事后这个遗憾持续了很久很久......同时遗憾也给她带来奋进的力量。“我要努力学习,力争三道杠。”当时的她暗暗下定了决心,并付诸于行动了。
再来说说冯与蓝儿时的“挫折”。读小学时,她是小组长,小组长免不了要做一些收发作业的事情。基于当时的条件学校不便存放《我们一百万》的报纸,于是她奉命领了沉甸甸的三大马夹袋的报纸带回家,不巧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机灵的她把两马甲袋挂在雨伞的弯钩上,一袋夹在腋下,就这样颇为得意地前行到一个逼仄的小弄堂,突然前方来了一辆车,她急忙紧急避让,“哗拉”一声报纸撒了,她赶忙手忙脚乱地去捡,可是捡起这张,掉了那张,就像“狗熊掰棒子”一般。就在这时迎来了一位骑自行车的叔叔,看了她一眼后,竟然从报纸上压了过去。由于当时腼腆的性格,愣是默不作声,根本没有勇气去求助。原本就沾上点泥浆的报纸,此时更是添了一道深深的“伤疤”。本来就慌乱的她,更是伤心难过,无比绝望地想我如何向老师和同学们交差啊!当时她都不知道是如何捡拾完那些“伤痕累累”的报纸的。回到家,一推开家门就无比委屈地嚎啕大哭。母亲默默陪伴,并帮助擦拭报纸。
这件事,给冯与蓝幼小的心灵带来深深的打击——原来社会上的叔叔也不全是好人。在母亲的安抚下,加之文字的慰藉下,渐渐抚平她幼小心灵的创伤。成年后的她在作品中多次塑造“勇于表达”的小主人公形象,旨在让孩子少一点本可以避免的挫败感。
听了冯与蓝的“遗憾”与“挫折”,当时我头脑中就浮现了一个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讲座后,我突然联想到被一些外媒誉为“外交教父”的前外交部部长钱其琛先生。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钱其琛先生懂得运用“辩证法”,正面事务注意反面影响,反面事务会开掘它的正面用途。很显然,冯老师的两件事,都走向了正面用途的方向——耐挫力的提升,学习的进一步促进,作品形象的塑造。
前不久,《新民晚报》报道,美国哥大终身教授潜心研究“耐挫教育”。其中有如下一段:林晓东的研究团队把纽约市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只学习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另一组则阅读了爱因斯坦研究过程中的坎坷故事。结果发现,了解了爱因斯坦也曾遇到困难的学生在科学课程上成绩更好。
愿我们的青年学生都能像当年的冯与蓝那样,把“遗憾”与“挫折”转化成前行的力量,并认真去学习“耐挫教育”。唯如此,才能成就坚韧的品行,塑造美好的人生。

——————作者简介——————

夏源前,一线数学教师一枚。有“自主学习”的理念,力推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曾先后任职于南京、常州、上海的民办学校,也在网络上开设数学辅导课程。屈指算来从教十余载。平时闲余时间运动健身,更会呆在图书馆,一呆往往是数小时。特喜欢看教育教学类刊物,如《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等。也喜欢舞弄几个文字,曾于N年前在南京音乐台“夜色温柔”节目中发表情感类文章,现在报刊、公众号中零星发表文章数篇。(微信号:18721722086)
——————诵者简介——————

主播雪儿:西子诵读平台总编,私企经营管理者,曾担任电视台业余主持人。现是浙江省朗诵协会会员、杭州市朗诵协会会员、杭州之声朗诵团团员。是多家文学平台的特约主播。有朗诵培训工作室。愿用我的声音传递美好!(微信zhulihui075920)

特别声明:本平台作品均来源作者投稿,所有被采纳的投稿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