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一 一一我的养生观之四
作家/ 余文祥
关于读书,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我们的先贤均有精辟的论述。特别是有关读书与养生的言论和诗文,亦颇有见地。西汉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读书之可以医愚。”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东斋记》里说:“每体之不康,则或取六经百氏若古人述作之文章诵之,爱其深博闳达,雄富伟丽之说,则必茫乎以思,暢乎以平,释然不知疾之在体。”南宋诗人陆游在诗中写道:“读书有味身忘老”,“病须书卷作良医”。清末经学大师俞樾曾撰写读书的对联:“读书养气十年足,扫地焚香一事无”。由此可见,读书不仅可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塑造人生;而且还可以养心养颜、祛病忘忧、修身养性、净化心灵。
回顾我的大半生,基本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度过的。我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视书为终身伴侣。读书是我人生的第一嗜好,是我人生的最大乐趣。读书已成为我一种生活习惯、一种休闲方式,正如朋友们调侃我的那话,一天不读书,浑身不舒服;一天不写作,心里有失落。这是因为我把读书与写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缘故,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读书与写作,虽然很苦,但我尝到了甜头。不仅有愉悦感,而且有获得感;不仅有责任感,而且有成就感。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参加了市文化局召开的文艺创作会议,获赠一本朱光潜先生的《悲剧心理学》,如获至宝。朱光潜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而《悲剧心理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我当时虽然不懂美学,但对这本书充满了神秘感和好奇感,于是废寝忘食地读起来。当我掩卷沉思时,回想青年时代在武汉读书时,系统地读过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悲剧作品、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挪威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俄国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和我国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等,这便使我有了写篇评论的冲动。在反复研读《悲剧心理学》后,很快写出了《悲剧理论的新发展——读朱光潜的〈悲剧心理学〉》,肯定了朱光潜先生填补了我国悲剧理论的空白,阐述了悲剧的审美快感,论述了悲剧与宗教、哲学的关系,以及对悲剧创作的指导意义等所作的贡献。正是这篇评论,1986年参加了在武汉举办的长江流域戏剧理论研讨会,1987年《武汉剧坛》第3期予以发表,1988年评副高职称时,作为专业论文送专家评审,得到了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晏炎吾教授的好评。1988年12月,我被评为副研究馆员职称,并受聘为武汉市群众文化专业高级职称评委。
高兴之余,意犹未尽。接着又先后写出了《论悲剧的现实意义》和《中国古典悲剧的三大民族特征》等论文。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一书中,说中国古代“没有一部可以真正算得悲剧”,这种观点,系用西方悲剧理论观照中国古典悲剧,忽视了中国古典悲剧的民族特征。我在《中国古典悲剧的三大民族特征》一文中,论证了中国古典悲剧第一个民族特征是表现在题材上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第二个民族特征是表现在主题上反映惩恶扬善的思想,第三个民族特征是表现在结构上大团圆的结尾。这篇论文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江汉论坛》1992年第6期发表后,当年《新华文摘》第9期予以转摘。可见一本好书,不能一读了之,一晃而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把学和思结合起来,读和写结合起来,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贡献社会,有益身心。
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1993年2月,新洲政协换届,我被选为副主席,离开了从事30年的文化工作。但在工作之余,仍坚持手不释卷,笔耕不辍。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生一百周年,湖北大学琴园诗社社长罗炽教授,发起编纂《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邀请我参加,并分给我4首诗词鉴赏的任务,即《清平乐•六盘山》、《七律二首•送瘟神》、《七绝•为女民兵题照》。在此之前,此类著作颇多。鉴赏毛泽东诗词,是一件严肃而艰巨的工作,既不能蹈袭前人,又不能改弦易辙。在动笔之前,我阅读了大量的有关著作。初稿完成后,将其作为教材,在新洲老年大学诗词公开课上,向学员讲授,征求学员和武汉老年大学听课组老师们的意见,几易其稿,直到自己满意才交卷。该书出版后,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广泛的赞誉。1996年1月,我被武汉市人民政府聘为文史研究馆员。同年被选为武汉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
读书、学习,永无止境。2000年底退休后,读书的时间更多了,也为学以致用。希望把读书的好处发挥到极致,把生命的长度发挥到极致,把人生的意义发挥到极致。“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徐特立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韩儒林联),已成为我的座右铭。青年时代,我所学的专业和工作是戏曲编剧,因此对戏曲仍有未了之缘。虽然再没有写剧本,但是戏曲的史料我读得不少,如《中国戏曲通史》、《中国京剧史》、《楚剧志》及其有关文史资料。在我出版的10余部著作中,有关戏曲的著作就有4部,如《楚剧进城一百年》、《武汉戏曲楹联辑注》、《京剧竹枝词》、《京剧楹联选》。至于有关戏曲的文章就更多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楚剧进城一百年》这本书,我先后认真地阅读了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现为湖北省艺术研究所)编的《戏剧研究资料》、湖北省《文艺志》编辑室编的《文艺志资料选辑》、武汉市文化局文化志办公室编的《武汉文化史料》和《楚剧志》及其有关资料,计有300余万字。写作时,不按楚剧史、楚剧志的体例,而以文史随笔的形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让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有机结合,把楚剧一百年不断奋斗、不断发展的历史佳话娓娓道来。书稿送武汉市文史研究馆审阅后,将其编入《武汉文史文丛》第一辑,于2001年9月由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武汉文史研究馆在汉举行了隆重而热烈的发行会,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让我始料不及的是,11年后的2012年,由武汉市委宣传部主办,武汉晚报、武汉出版集团、汉网承办的“汉味特色好书”评选活动于11月22日全面启动,我这本10余万字的《楚剧进城一百年》名列100本之中。从100本书中海选进入50本,又由50本进入30本,成为“汉味特色30本好书”之一。这无疑是我人生中较为惬意的一件事。
修身养性需要读书,写作需要读书,讲课也需要读书。我在新洲老年大学讲授诗词课,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讲了30年。2008年,被评为武汉地区老年大学十佳教师;2014年,所带的诗词课被评为武汉地区老年大学首批精品课程,靠的就是读书。后来学校又增设了国学课,我先后选讲《四书五经》中的《论语》、《孟子》、《诗经》、《易经》和蒙学中的“三百千”、《弟子规》、《朱子家训》、《幼学琼林》、《增广贤文》等,靠的也是读书,靠的现打热买。不曾想到的是,2012年,被评为武汉市老年教育先进个人。2014年,被评为武汉市“百姓学习之星”。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不仅可以怡养心性、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强化人文精神;而且还可以增加知识、开启智慧;做到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读书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生活的艺术;读书也是一种养生之道,一种最简单、最划算、最受益的养生,一种催人奋进、促人健康、让人长寿的养生。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编辑简介
侯彦启,笔名:智者见智,中国新写实主义诗歌的倡导者,中华文艺学会理事、山东二分会会长,天南地北诗社社长,都市头条(北京、上海、深圳、港澳台)认证编辑,中国远山文学网理事、特约作家,中国先锋文艺作家协会理事,敖汉旗诗词学会会员,获“当代百强诗人、当代百强才子、中华诗词100位优秀传承人、新写实主义诗歌十佳诗人、中国诗歌艺术奖",诗被多种刊物刊登,多次获奖。
天南地北诗社总旨
为世界各地的文化人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举办征文大赛,同题诗作,诗歌评论、小说连载、随笔、纪实、书画,不拘一格,自由发挥,打造成一个百花齐放的正能量文学园地,并通过中华文艺群、中华诗艺社美洲分社群、全球华语微信诗人联合会群、中国海峡文化休闲中心群、亚洲有声诗刊群、巴黎中华文学总群、国际联合报社群、台湾诗意山庄群、凤凰第二支社群、国际诗歌文化传媒交流群等近二百多个微信群传播到五湖四海,以文交友,其乐无穷……
天南地北诗社
社长:智者见智
常务副社长:采菊东篱下 荷塘清风
副社长: 柳林 冯金斌
理事长:王福杰
副理事长:潘文韬 田宇 邹怀学
秘书长:风雨萧萧
副秘书长:开心十月 朱守平
执行主编:文子 源自大地
主任编辑: 独上西楼 舟上客 老槐树 驿外漫步 南京老树 陆小青 飞哥 李德兰 歌声 杨杰峰 鲁宏 一湖秋月 熊哲林 生命方舟 慈云含笑 北海渔翁 股龙 春哥 原上草 管胜
企事业单位想上北京头条、深圳头条等等头条投稿宣传的,想邮购字画的,请联系编辑部,
联系:13806499800(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