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公报主笔张季鸾先生逝世八十周年祭文
夏智定(香港)
唯公之生,气刚以直,
质粹而清,有学有守。
文人论政,「四不」为规,
笔下无情,痛斥蒋氏,
先见之明,怒骂汪逆。
西安事变,灼见不凡,
敢赞红军,遥望西北。
怒檄倭寇,算其必亡。
一襟正气,一怀清风,
笔墨淋漓,尽出肺腑。
报誉流佈,中外俱赞,
忽尔遽逝,天下皆惜。
国共领袖,纷撰挽词,
文星长殒,报界失英,
八十年后,碑在人心,
杯洒酹祭,文馨永存!
附注:1941年9月6日,大公报总编辑兼主笔张季鸾先生,病逝于重庆。闻此噩耗,国共两党及各界著名人士皆撰挽联以悼。
张季鸾逝世后,为他举办的追悼会和半年后在西安的安葬送行仪式之隆重、规模之宏大,堪称在整个民国史上为绝无仅有的。现附上有关记述于下。
《 民国时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张季鸾葬礼 》
追悼会,不是什么吉利事,但却是一种文化现象。古今中外,有人去世,不论大小,总会有些悼念的活动。如果有人有兴趣,关于民国的追悼会,也能写出个有意思的东西。比如孙中山的追悼会、鲁迅的追悼会,阮玲玉的追悼会都非常的盛大,而且在当时和近代史上都有不小的影响。可是遍数民国众多的追悼会,其中规格和规模最盛大的则应当是《大公报》的笔魂张季鸾的丧葬了。
张季鸾,名炽章,字季鸾,笔名一苇、老兵,在民国的报界,是绝对的宗师级人物。自1626年与胡政之、吴鼎昌合伙接手《大公报》之后,事业更是如日中天。特别是其提出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办报方针,直至现在,都对报人尚有很大的影响。中国的文人论政现象,也就是被他推向高峰的。
据说三十年代中期后,,张季鸾要面见蒋中正都不用门卫通报,可直入其室。蒋中正几乎天天都要看《大公报》。同时,在陕北的毛澤東等延安党政领袖,也是《大公报》的忠实读者。周恩来曾说:“做总编辑,要像张季鸾那样,有优哉游哉的气概,如腾龙跃虎,游刃有余”。
抗战开始之后,《大公报》自桂林迁到了重庆,张季鸾随着《大公报》也到了重庆。这时候的他,已经被结核病给缠上身,病虽日渐加重,但还时常著文。就在重病住院期间的最后几天,依然倚床写下了《我们在割稻子》的名篇,也是他的绝笔。
1941年9月4日,听说张季鸾病危的蒋中正,亲自跑到歌乐山中央医院探视。看着张季鸾被病痛折磨得甚见也消瘦的身体,据当时的报道说,蒋中正满眼含泪。
9月6日上午4时,也就是在蒋中正探望罢的第二天,张季鸾病逝。
9月7日,重庆的《大公报》主版公布张季鸾先生离世消息,并刊登了蒋中正发来的唁电:《大公报》社转张夫人礼鉴:季鸾先生,一代论宗。精诚爱国,忘劬积瘁。致耗其驱,握手犹温。遽闻殂谢,斯人不作。天下所悲,怆悼之怀,匪可言馨,特电致唁,惟忘节哀。
之后的两三天之内,孔祥熙、宋子文、阎锡山、张治中、白崇禧、冯玉祥等政要,胡适、黄炎培、蒋廷黻、张奚若、潘梓年等文化名人以及各国使节、各国通讯社、新闻学会等纷纷发来唁电或唁函,这种悼念现象,也是中外绝无仅有的。
9月22日,在重庆的《新华日报》刊登了毛泽东、陈绍禹、秦邦宪、吴玉章、林祖涵五人的唁电:“张季鸾先生追悼会及季鸾先生家属:季鸾先生在历次参政会内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惊闻逝世,悼念同深。肃电致悼,籍达哀忱。”能同时得到国共最高层,以及民国各大势力,着实不易。
9月26日,当时的国民政府颁布褒扬令,张季鸾先生的丧礼在嘉陵宾馆开吊。当时在重庆的国共两党的高层人士,无一不肃穆前往。计有国民党的孔祥熙、何应钦、陈立夫、陈布雷、徐永昌、朱家骅等,共产党则有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潘梓年等,再加上民主党派以及当时各界有影响力的名人哲贤,人数竟达数千人。
下午三点半的时候,蒋介石亲自前来敬献花圈并赠手书挽联:“天下慕正声千秋不朽;崇朝嗟永诀四同悲”。
同日,陕西各界也举行盛大的张季鸾追悼大会,张继、胡宗南、蒋鼎文等七百多人前来悼念,全国新闻界、陕西各界并组成了以于右任为主任委员、胡宗南为副主任委员的“公葬张季鸾先生筹备委员会”。
这种规格的筹备委员会,对于一个身份在两党之外,只是一位办报纸的报人来说,其哀荣之极,实不可思议。
1942年4月21日,张季鸾先生灵柩,在重庆举行了隆重的起灵仪式,29日,灵车抵达西安,暂停于兴善寺后殿。同时张季鸾先生的墓地开始选址,购买,设计建造。前后共用了4个月,终于完工。
最终定在9月6日在西安进行公葬。
9月5日,灵堂布置就绪,从兴善寺山门到灵堂间,两旁所摆菊花多达几千盆。三千多幅挽联、挽幛、挽额挂满了寺内走廊、墙壁、甚至每棵树上,如此现場情景,可谓前无古人。
灵堂正中,悬挂着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挽额:“文行同钦”,两侧是蒋中正题写的挽联。
公葬当天,西安全城一律降半旗致哀,随后,灵车缓缓驶向墓地所在的陝西长安县之南的樊川,所经之处,民众自发地夹道迎祭这位大公报总编辑,可见张季鸾先生在当时候的威望之高。
张季鸾的墓地占地40亩,墓地除了陵寝及两列刻满国共两党政要如蒋介石、毛澤東等所撰哀词、社会各界名流题写的挽诗、挽词石碑碑行之外,还种满了洋槐、白杨、桃树以及一大片从秦岭移植来的秦岭松。
当天下午2点,蒋介石夫妇亲自到墓地拜祭,作为当时的国家最高元首,病中探望,追悼会上亲临,公葬日夫妇亲赴,这样的事情,在蒋介石一生中也为仅见。
当天来悼念张季鸾先生的西安市民及观礼者,已超过了十万人。
由于各路人群太密集,张季鸾墓地周围的上百亩的庄稼地,当天都被踏平了,可见送葬阵势之大。
作为一代报人,張季鸾一生,留给我们很多思考和回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