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海秋色
秋天里,找一处不错的地方,去赏秋倒是个好主意,那么,到哪儿去赏秋呢?有位文友约我说:“周末去少海赏秋怎样?”我说:“少海,我早就听说但没去过,恭敬不如从命。”我们遂于深秋里的一个周末结伴前往。
在乘车去的路上,朋友向我介绍道:地处胶州市东南部的少海,其实是胶州湾的古称。因少海有南、北湖之分,所以也有人称它为“少海湖”。它占地面积612.5公顷,享有“青岛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山东最美温地”之美称。
车载我们很快到了少海国家湿地公园。我发现少海碧波荡漾,岸边芦苇随风摇曳。我吮吸着新鲜的空气,感觉清新而俊爽。我跟文友一同沿岸边小道边走边观赏这里的一切美景。我凝望少海纯净的湖水,感受少海碧波里的生命律动,体会少海的雄浑、大气、磅礴,品悟少海秋韵里的成熟、凝重、深邃。极目远望,水天相连,白云飘逸,清秋廖廓,怎不令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壮美的少海是镶嵌在胶东大地上的翡翠,美仑美奂,美妙绝伦。
这片湿地是一个温馨的家园,它能容纳万物,它有宽广无私的胸襟。这里景色秀美,古有“少海连樯”“云溪晚钓”“慈云晓钟”等胶州八景。现有春和景明、欧鹭翔集、花溪鸟屋、樱花吟树、夏荷听雨、恋湖天鹅、蒹葭苍苍、雪岸照影等众多景观,美不胜收。
有人说:秋季不去少海,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秋色。是呀,少海既是滋养胶州人民的生命之地,又是承载胶州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之地。每到秋天,少海湿地公园便会成为自然界巨大的调色板,成了色彩的交响和庆典。秋天的少海,野鹜惊起于水面,白鸥展翅于空中,环境古朴幽雅,野趣横生诱人。湖水纯净,天空湛蓝,堤岸上的枫树、法桐、银杏等树叶被掠过的秋风浸染成了黄色、红色,将整个湿地公园浸染得金灿灿、红彤彤。上帝的调色板,把少海湿地公园这个美丽的地方,变成了色彩的乐园,远远望去,丛林尽染,五彩斑斓,犹如画屏,与翡翠石般的少海水域,形成了一幅光彩夺目的画卷。
有水则灵,向海而生。我立于湖的西岸,心生感慨。任随风飘落的柳叶在衣襟上写诗,颇有一幅洗尽铅华的朴素情感。我忽然忆及红丽翔的诗《念奴娇·少海》:“幽幽西园高凤翰,梦回连樯少海间。悠悠密州板桥镇,慈云晓钟点千帆。”还记得“去住帆樯日几回,潮声人语竞喧豗。试从估客闲相问,可是船从返照来。”(胶州志·艺文)从这两首诗中,可以领悟到少海之美,名不虚传。
我信步踏上一座新建的石桥,凭栏静观西边荷塘,虽不见荷花映日,夏荷听雨之美景,但见水中傲立的残荷,静静等待洁白的霜雪。这时日,瑟瑟秋风中,莲蓬早已干枯,孑然而立于碧水之上。残荷之间,仿佛是在若有所思,若有所叹——慨叹那些已逝的美好时光。我漫步于桥头,置身于秋风之中,不由地想起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诗《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种莫名的伤感涌上心头。转而我又想,人不能过于悲观。有人常以“春华秋实”来自励,而荷花,夏显其华,秋结其实。这不正是积极向上的人生写照吗?时值深秋,荷塘一片枯黄,休叹人生晚境寂,老马奋蹄疾奔驰。
一阵“咔嚓咔嚓”的手按快门声,把我的思绪拉回。我转身来到桥的东侧,看到一双黑白羽毛相间的天鹅,被定格在了文友的镜头之中。它们或水面撒欢,追逐嬉戏;或耳鬓厮磨,相互梳洗羽毛;或亭亭玉立,文静得像睡莲,忽而又扑棱着翅膀扶摇直上……
仰望胶州古刹——慈云寺,雄伟高大,耸于云端。慈云寺历史悠久,可谓清幽旷远,清净庄严。古胶州八景之一——“慈云晓钟”乃出于此。如今,这里又增建了地藏殿、文殊殿、观音殿等修行区,三面环水,林木繁茂,成为环胶州湾一大滨海景观。秋阳下,光线变幻,林密深幽。慈云寺如同披上一袭金色华丽的浴袍,既富丽堂皇,又神秘莫测。我徜徉于慈云寺北面的二十四孝桥,细读孝心故事,探寻爱的真经,心灵所感受到的冲击和震撼无以言表。
在少海湿地公园,矗立着一尊威武高大的孔子塑像,让人肃然起敬。同时,又让我对少海有了全新的文化体验。这里建有宏阔的孔子六艺文化园。园内以传统六艺和现代六艺相结合,拥有孔子周游列国石雕、牌坊、六艺文化柱、孔子文化广场、孔子学堂、来德书院、黑陶艺术馆、琴棋射箭、儒韵茶社等10多处文化体验场所,成为集文化、旅游、教育为一体的国学创新产业平台,每年吸纳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旅游。心想,少海湿地公园处处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让青少年在观赏美景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如此,天地人和谐共处,意义非凡。
在返回途中,我意犹未尽,欣然脱口道:秋声秋色好去处,少海归来不看秋。

家乡圆我绿色的梦
家乡是游子们的根。我每次回到家乡,总想在泛黄的岁月里触摸家乡的温情,梳理生命的绿意,在时光深处找回自己的角色。
精彩家乡,绿美如画。我时常回到生我养我的阚家镇吴家营村,去拥抱蓝天、绿树和白云。村子因中心绿化覆盖率达3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平方米,道路、水系绿化率100%,2019年荣获“国家森林村”称号。道路两旁栽满葱郁的碧桃、栾树、银杏、紫叶李、蜀桧等绿化树。农田里生长着葱绿茁壮的玉米、花生、大豆、芋头等各种粮菜瓜果,乃是家乡最鲜明的底色。
漫步小村每条水泥硬化的街道,两旁栽满枣树、柿子树、山楂树、香椿等树木,累累硕果挂满枝头。路灯电线杆上布满成群的麻雀和小燕子,向走在大街上的行人骚首弄姿,乐声不绝。
家乡眨着一汪澄碧的大眼睛,扑闪着浓密、灵动的睫毛,笑容可掬。在这里可以春看百花,夏至避暑,秋赏瓜果,冬戏冰雪……
如果说,乡愁是一根线,那么,怀旧就是一根针。当怀旧的针串起了乡愁的线,就引出了童年的故事,家乡的情愫。
我喜欢家乡的春天。行走在村西的小河堤上,轻柔的春风抚摸着我的面颊,我想起:“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天的风就像一位细腻的女子。她宛若青瓷细腻、清灵、和善地伴着春色。她来时轻舞裙袂,柔柔弱弱地飞来。河堤随之有了绿意,让人感到清爽、舒适。村庄绿了,田野绿了,到处充满生命的能量。
春雨过后,我走出村庄,漫步田野,探望春天带来生命的绿色。麦苗疯也似地向上拔节,不经意间,早已秀出短短的麦芒。在阳光照耀下,随风起舞,兴奋地摇着、晃着,那片绿意,带着蓬勃生机,逗着我的眼,挠着我的心,赠予我无穷力量。
烈日当空、汗流浃背时,最是透雨心里爽。夏天的雨,没有春雨的绵柔细密,它是热烈而粗狂的,泼辣而不羞涩。它不容商量,下起来就像脱缰的马,豆大的雨点匆匆跌落在屋顶上、树叶上、车棚上,叮叮咚咚地响着,似战鼓雷鸣,声势浩大。每棵树的顶上都朦胧着团团的雨雾,那大片大片的浓绿也化开了。天地间只有一片雨声,快慢不均,此起彼伏,交织成优美的旋律。
透雨过后,小村柳下听蝉声。张潮《幽梦影》:“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内乃声,方不虚生此耳。”夏听蝉声,不绝于耳,虽然给人一种聒噪感,但能送人一份清凉透爽、温润熨帖的快意。
秋天是一首赞美诗。我喜欢九月的云天。天空中一丝云彩也没有,只有一望无际的蓝,蓝得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这时,如果站在高山之巅,抬眼望去,就会发现天空如同圆形的大锅,中间高、四周低,酷似一个无限大的穹窿。再仔细望去,又感觉天空是方形的、无形的,肆意想象在九月的云天里,就像庄周梦蝴蝶那样迷离惝恍,物我两忘。
秋天又是收获的季节。春播一粒籽,秋收万粒粮。每当此时,我就会约上几个小伙伴挎上草筐一起到坡里去搂草拾柴,以备家里烧火做饭。田野里有成片雪白的棉花笑逐颜开,成串金黄的豆角丰融饱满,大个的红皮地瓜袒胸露背,红红的高粱穗弯腰微笑,成排的玉米棒招手致意。这种场景,让人倍感亲切;这种诱惑,让人难以抵挡。于是乎,我们便在沟崖头上掏坑、建灶,挖来地瓜,掰来玉米,摘来豆角,放上花柴,点火烧烤焖熟后,围在一起,吃它个不饱不散,个个吃得嘴巴都成了“猪八戒”。现在想来,还真觉得回味无穷呢。
庭院中那棵白杨树上,有一个硕大的鸟巢。冬天,树叶落了,我会每天观望这个鸟巢。鸟儿清翠的叫声,把我从梦中唤醒。这时,我会应声而起,陪鸟儿一同高歌。或朗诵诗书,或唱一支欢快的歌。
冬天到了,在小河里溜冰打滑是小伙伴们最热闹的选择。常言道:“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小河里结冰封冻以后,小伙伴们就可以玩滑冰了。我看着滑车溜过的冰面留下白白的痕迹,一道道、一行行,交错纵横,绝像丝丝网,个中千千结,这结中蕴含着多少儿时的梦幻与情愫啊!
冬天的夜晚是漫长而又寂寥的。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就是一架纺织机,日夜穿梭,不停劳作。每当晚上,收拾完饭桌,母亲就会坐在纺线车旁。这时,我们会唱起那首耳熟能详的儿歌:“纺线车一摇拉,哼呀哼呀纺棉花。纺成线,织成布,你做褂子我做裤。也有单,也有棉,花花绿绿过新年。”
情切切静日花有语,意悠悠清夜思无眠。在母亲刚刚去世的几天里,家乡的天空不时下雨,像是离去亲人的泪水。庭院菜畦里哗哗流趟的水声仿似在哭泣。失去了母亲的家乡,无疑是不完整的家乡。我因而怕回到那片伤心地,可又会情不自禁地常常回去。因为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还有美丽的绿色家园和童年的梦境。
家乡的每一寸土地都是那么温馨。置身家乡的怀抱,感觉分明是一幅巨大的版图。在那里辛勤劳作的人们,正用心血和汗水描绘着一幅美好的蓝图——蓝蓝的天,绿绿的地,清清的水。

悠悠胶河情
悠悠胶河,浓浓亲情。胶河历史悠久,贯通高密南北,流域面积广大。据高密市口腔医院院长兼高密市中医院副理事长槐常辉新编著《密水古韵》中记述:《【光绪】高密县乡土志》载:“县东之水胶河为大。《太平寰宇记》:水色如胶,故名。另据1989年版《高密县志》,胶河源于胶南县铁镢山(鲁山)(今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铁镢山),经胶州市由胶河生态发展区空冲水村入境,注入王屋水库,流经柏城、开发区、夏庄等镇区,于东北乡文化发展区之东风村东出境,入南胶莱河。胶河高密境内长达62.5公里,流域面积202.4平方公里。
胶河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有众多诗词大家吟咏胶河风景。唐初进士苏颋有《晓济胶川南入高密界》诗云:“饮马胶川上,傍胶南趋密”(《[民国]高密县志》);明朝副贡生傅禀初有《虏退感怀次元亮明府韵》诗曰:“笳吹隐隐挽千鞘,海上盘旋马渡胶”(《白浪河上集》);明代诗人谢肃有《出胶河送别刘用章》诗曰:“出饯胶水西,踟蹰怅分辔”(《密庵诗稿校注》);明乙亥科选贡生赵遂抡有《九日得“菊”字韵》诗曰:“胶河西岸安小筑,少陵一卷频频读”(《高密史话》);清初诗人法若真有《雪中陈开之至山中二首》诗曰:“昨年同看长安雪,今年大雪断胶河”(《黄山诗留》卷五);清代诗人单宗元有《宿东村感旧》诗曰:“云横胶岸暮天碧,露下珠山明月秋”(《西窗诗草》);清代诗人单可惠有《宋生行》诗曰:“萧萧木落秋声乾,胶水新雨生微澜”如此等等,不胜枚举。综观历代文人雅士对高密胶河风景的不同描述,映射出胶河在古今诗文大家心中的位置,非比寻常。
水润胶河人,抗日显神威。莫言小说《红高粱》写爷爷和父亲去伏击日本鬼子的事就是真实发生在1938年3月15日东北乡的孙家口伏击战。据《高密县志》记载,当时胶(州)沙(河)公路上常有日本汽车过往孙家口。3月15日晨,国民党游击队曹克明部四百余人,在冷关荣部、姜黎川部的配合下,埋伏在村内村外,截击日军。上午10时许,满载日军的五辆军车由村北向南疾驶。尖兵车上载重机枪一挺,驶至村南拐弯处,轮胎被预先埋在路上的耙齿扎穿,动弹不得。曹克明部伏兵立即投弹炸死车内日军。后驶进村内窄路上的日军汽车,前进不能,后退不得。村内伏兵四起,围击日寇,并以高粱秸引大火烧汽车,车上日军无一逃脱。村外汽车上的日军企图负隅顽抗,亦遭围歼,仅一名逃跑。此战歼灭日军39名,内有日军中将中岗弥高,缴获汽车一辆(其余被烧毁),轻重机枪各一挺,“七九式”步枪三十余支,子弹数万发,军刀三把(其中将军刀一把),文件一宗,游击队伤亡三十余人。后驻胶县日军至孙家口邻村公婆庙(现名东风村)报复,杀害群众136人,烧民房八百余间,造成“公婆庙惨案”。1987年,电影《红高粱》剧组首次来高密拍外景戏时,孙家口一带老百姓还专门种植了大片红高粱,有好多镜头在此地拍摄,让当地老百姓重温当年抗日情景,让胶河岸畔的东北乡人世世代代永远记住这一抗日英雄故事。
胶河水情深,难忘东北乡。高密东北乡是莫言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是莫言作品的一种文学背景的代名词。对此,莫言在《红蝗》的后记中专门作过说明。尽管如此,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与现实中的高密东北乡仍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
莫言大哥管谟贤在他著的《大哥说莫言》一书中写道:“真正的高密东北乡是指现高密东北隅的原河崖镇、大栏乡这一片辽阔的土地。‘高密东北乡’是沿用了明、清、民国时的叫法。这里地势低洼,是一马平川的平原。胶河从这里弯弯曲曲地流过,我们的家(莫言旧居)就在胶河南岸一个叫平安庄的村子里。这里与平度、胶州接壤,南有顺溪河、墨水河。直至上世纪60年代初,我们村子南边的顺溪河与墨水河之间都是一片低洼的沼泽地。夏天,这里一片汪洋,芦苇丛生,野草遍地。水里鱼游虾跃,天上水鸟飞翔。秋季,这里芦花飞舞,枯草遍野。大雁在这里栖息,狐狸、野兔在这里出没。上世纪70年代以前,整个东北乡贫穷落后,有很多人出外讨饭或闯关东。每逢胶河发大水决了口,河水夹带着大量腐殖质和泥沙,把地里淤上厚厚的一层肥泥。秋天种上小麦,不用施肥,来年也可收一季好小麦。所以老辈人都说胶河是一条‘富河’,而且河水清澈甘甜,鱼鳖虾蟹取之不尽,食之不竭呢”。
胶河风光美,旅游好去处。莫言创作的《红高梁家族》《檀香刑》等多部作品,我都一一拜读。东北乡“文学王国”让我欢喜让我忧。2014年山东、浙江等多家卫视同时热播的电视剧《红高粱》,对剧中九儿、余占鳌、淑娴、朱豪三、罗汉、花脖子等人物的故事情节,通过高密东北乡这片真实的土地将莫言小说及电视剧《红高粱》中的“文学王国”,露出了端倪,得到了印证。
2019年10月19日,第十届中国(高密)红高粱文化节在凤凰公园隆重开幕。会上,红高粱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王国梁说:我们将按照“做概念、做平台”的思路,以莫言文学馆(新馆)为平台,将世界文学论坛、诺贝尔文学公园和红高粱影视城为载体,打造红高粱小镇文化旅游升级版。我看到四通八达、首尾相接的大框架,看到铁运物流、集装箱物流区域发展迅猛,新学校、新社区投入使用。胶河下游的东北乡正以莫言旧居保护开发为契机,以红高粱为主题,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寄语:“把红高粱的文化精神,代表中国气派、中国精神的艺术作品,通过丰富多元的传播平台向中国、向全世界传播。”
“要看好姑娘,请到胶河崖”。胶河边的人美,胶河上游的水更美。如今,胶河上游两岸抛石护坡,柳枝摇曳,车在岸上行,鱼在水中跃。这里正焕发着青春靓丽的容颜;胶河下游阔大的湿地公园,虽然近几年干涸缺水,但2020年天公作美,雨水充盈,又把我们的母亲河——胶河装扮成了一条碧水荡漾、极富灵气的秀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