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散记
文/晚霞

今年9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记得“金陵十二钗”之一的薛宝钗,才貌双全,却有经常“喘咳”的毛病。《红楼梦》第7回说到:她的喘咳还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也不知请了多少医生,吃了多少药,花了多少钱,总不见一点效验儿”,后来还是一个和尚说了个“海上仙方儿”,又给了一包药末作引子,倒还效验些。这个“海上仙方儿”,名叫冷香丸。这“冷香丸”的一个药引,就是白露这日的露水。这药引倒是不好弄。
何为“白露”?
因为到了秋季,夏日残留的暑气逐渐消失,天地的阴气上升扩散,夜晚渐凉,昼夜温差拉大,寒生露凝,就是露水因天气变冷结为晶体,通俗点讲那乃是霜。这是“白露”名由之一。有《诗经》为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何为“伊人”?
“伊人”一词,它有多种含义:
1、伊人,指一刻也不曾忘怀的人,多为女性。
2、伊人,指明君或贤臣。
3、伊人,指遵循善良风俗的百姓,即良民。
如晋朝陶渊明的《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诗句中的“伊人亦云逝”指的就是“居住在桃花源中的人也离开了秦国之地”。
4、伊人,是美好事物的象征。
现在的伊人是什么人?一般理解为情人,但也可引伸为知己,朋友……出身湟源的学者贺文慈先生在他的近作《高原花儿别样红》中,将《诗经》中脍炙人口的诗句用青海花儿演绎出来,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巜诗经》与青海花儿都是古老的民间文学,又多与纯真高洁的爱情为主题。贺先生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用青海花儿写出来:“叶叶绿来者杆杆儿光,芦苇上结下的薄霜。远远儿望见了尕姑娘,隔着些流水和波浪。”这是多么优美、含蓄的花儿。给人留下了无尽的形象思维的空间。这意境只能心领神会,不可言传身教。也只有《诗经》和花儿能做到。
很多人把花儿视为鄙词。总以为花儿是粗俗的“鄙词”,登不了大雅之堂,只能在山野郊外吼唱。的确,花儿中有部分内容格调不太高雅。但花儿在西北地区传唱了千万年,经久不衰。花儿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这是为什么?我认为一是花儿有很高的艺术性;二是以真情打动人。“叶叶绿来者杆杆儿光,芦苇上结下的薄霜。远远儿望见了尕姑娘,隔着些流水和波浪。”我认为这花儿的意境可与《诗经》媲美,甚至超过了“蒹葭”。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然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这视乎在说花儿。情之所至,乃真动人。

我拜读了贺文慈先生的《高原花儿别样红》,钦佩贺先生业余时间几十年孜孜不倦地研究花儿、创作花儿的精神和热情。我也比较喜欢花儿,可没有贺先生的执著与才华。我有时信口乱编几句花儿。那些信口乱编的花儿中也有偶尔闪光的地方,但“瞎熊抓黄鼠(旱獭)边抓边撩”, 可惜没有记录下来,这是一大遗憾。
现在花儿从创作到演唱面临“传承”与“创新”的课题。我们强调花儿的“传承”——用通俗的方言、原生态的演唱传统花儿,这是拯救河湟民族文化遗产的有力措施。花儿的“传承”刻不容缓,可有时候走上了极端。对花儿的“创新”一概持否定态度。有些人认为放开嗓子吼就是花儿,唱花儿不需要艺术修养、不需要太高的文化。个别有天赋的孩子甚至放弃了学业,去当花儿歌手。文化、艺术的修养严重不足,最后只能是“伤仲永”的结局。从花儿王朱仲录到花儿皇后许平,再到何清祥等等有成就的花儿歌手,他们在继承花儿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外科学的演唱方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笔者认为,当我们听到“美声”的花儿、“摇滚”的花儿时,千万不要盖棺论定——全盘否定。花儿如果从创作到演唱没有创新,那怎能走向世界。

从立秋到白露,刚好一个月。秋天是花儿转化为果实的最佳时期,是丰收与希望的寄托,是孕育中临产的母亲。也是伊人们收获爱情结晶的时候,是生活和事业壮大与成熟的标志。
在丰收的季节里,我们渴望丰收。在丰收的季节里,我们渴望祝福青海花儿有更加美好的秋天。
刚过中元,又来白露,闲聊几句,给广义的伊人、广义的花儿。
晚霞写于2021、8、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