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的路伴我回家
一一五家渠市马桥镇
文/恩清 诵/沈虹
谁说大漠荒无人烟?
故乡的路伴我回家。
古老,宁静;
清澈,美丽。
走吧,老屋在前,母亲在前。
前方,我的天空,我的回忆。
起伏的沙漠,是恋人的裙摆。
美丽的胡杨,是恋人的头饰。
晨曦,夜光,美!
家鸽,野鹿,萌!
不再走那弯曲泥泞的乡间小路,
笔直宽阔的乡间大道伴我回家。
昔日的古城延续了生命,
今日的新城开创着未来。
不忘失去家乡的痛苦,
牢记拥有祖国的欢乐。
天长没有故乡的情长,
地久没有母亲的爱久。
谁说大漠荒无人烟?
故乡的路伴我回家。
马桥镇
马桥镇地处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大海子灌区,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106团团部所在地,是一个集农、林、牧、工、贸为一体的中型农场。
清末,沙俄吞食着浩罕,浩罕窥视着新疆。为了寻求生路,1865年,浩罕阿克曼吉特要塞司令默罕默德·阿古柏率兵攻占南疆重镇喀什噶尔,随后南下,占领整个南疆;同年,北上,攻占北疆重镇迪化(乌鲁木齐)后,附近城镇景化(呼图壁)沦陷。在沙俄支持下,阿古柏在新疆建立“哲得沙尔国”,阿訇妥得磷叛清投敌。为抗击外族侵略,抵御民族仇杀,镇番户(芳草湖)豪强高四、李头、徐大旗和何世海率领当地汉民在洛克伦河(马桥河)岸筑东城(民城)。前临河道,后依沙包,可进,可守,可退,但考虑到便利,在通往城堡的河面上还是架起了仅供一人一骑通行的独木吊桥,取名“马桥”,该城因此得名“马桥城”,该地因此演变为“马桥镇”。1869年7月,迪化民团首领徐学功攻占景化,坚守一个多月,因孤军无援,寡不敌众,撤至马桥城。他与“马桥四豪”合兵一处,筑西城(兵城),率领团丁和难民且耕且战,用持久术抗击匪徒。1872年10月,徐学功率众在马桥城附近伏击了与玛纳斯阿古柏匪徒勾结并偷偷绘制新疆地图的沙俄侵略军“商队”,打死打伤50余人。1876年春,陕甘总督左宗棠反对李鸿章“弃疆保内”的主张,在清政府的支持下,率清军入疆,顺利攻下迪化后,景化解放,马桥解围,阿古柏和妥得磷的匪徒们向南疆逃窜……辛亥革命,满清灭亡;八年抗战,日本投降;三大战役,国民党失败,共产党胜利,新中国诞生,新疆和平解放。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6军17师的全体官兵,一边放下枪,一边拿起锄头,进驻五家渠,翻开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的历史;1958年,国民党军官、黄埔军校16期毕业生、酒泉和平起义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张鸿川同志,率领18个人,乘坐一辆马车,从五家渠来到马桥镇,翻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106团的历史……
在106团,我不仅目睹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从马桥古城的残垣断壁到马桥新镇的楼房、街道和公园……滴灌、农机和垦区内质量最好和产量最高的棉花、番茄、葡萄、瓜、果……牛、羊……老人、孩子……而且,还见识到大自然的创作,多姿的沙漠,绚丽的的胡杨,迷人的鹿和鹰,美丽的晨与夜,还有过去的“不朽”、现在的和谐发展和未来的“腾飞”……来吧,来马桥!在沙漠胡杨林中的宾馆住下,这里能吃到世界上最甜的甜瓜,嚼到世界上最香的羊肉……然后,再沿着历史的足迹,沿着马桥即将开辟的“古尔班通古特走廊”从沙漠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
作者简介:
恩清,名李彬,住建部主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主办《施工技术》和《城市住宅》杂志新疆业务联络专员。《中国建设报》新疆新闻传媒专员。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小说选刊》杂志新疆业务联络专员。新疆兵团朗诵学会顾问,新疆作家协会会员,兵团作家协会会员,乌鲁木齐市作家协会理事,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作协副主席。
诵者简介:
沈虹,昵称叶子,新疆兵团人,长期从事编辑播音工作,多家平台主播,朗诵作品散见于各大网络平台,曾多次荣获朗诵大赛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