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碧湖瀑布和游水杉林
作者/谭成林
久雨天晴,当此好日子,我
们同窗老友十五人分乘三辆小车有幸到湘东的碧湖潭和芦溪的水杉林水上乐园一游。
我们经五陂下往王坑方向再途经源湴直达碧湖潭。老远就听到轰隆的瀑布声,就象不知疲倦的卷毛狮子在嘶吼着,近前一看,更恰似一匹白炼从天抛下,可能是日前雨水不停,瀑布气势冲天,令落差17O米的碧湖潭瀑布扬起的水珠遮天蔽日,离它百米之外都秒湿头脸,不过感到凉爽,真个是天然氧吧。
碧湖潭位于萍乡市湘东区域,峡谷植被葱郁,深潭浅水,有形态各异的大小島屿15座,以"恐龙饮水”最闻名。碧湖潭水质清澈,是萍乡城区和湘东区的饮用水源地。碧湖潭瀑布水势洪大,若再宽个一倍,怕是与黄果树瀑布也有一比哟!我们听着永不停息的激昂的瀑布旋律,就象儿时凑热闹样,在潭边演绎一幕幕豆寇情景剧,此时,什么家庭琐事都不记得了,一切烦恼与已无关,开心的笑,愉悦的乐,哪里象是花甲之人乎?!
当然,爷奶辈自有其担当,自有其衡量,分寸寸心知,友谊光轮照。碧湖潭留下我们的开心与友情,与瀑布飞溅之珠永远闪耀同窗光华!
中午饭在芦溪县南坑镇双凤村水尾一农家乐吃的,农家菜,农家炒,吃得有味。同时也是其水上乐园的驾船主。饭后,我们顾不得休息即时乘船去游水杉林乐园。据驾船主介绍,他们是合伙做此生意的。船主很聪明,懂得宣传的作用,他让我加他的微信,并说前年有都市报对此有过报道,一些摄影爱好者在水杉林提供的自媒体宣传还获过奖。
为此,我知晓水杉树是古老的稀有树种,有"植物界大熊猫和活化石"之美誉。水杉一般可高达30至4O米,树干笔直挺拔,小枝下垂,枝条层层舒展,全树呈塔形。叶条形柔软,对生,在小枝上排成两呈羽毛状,每年秋冬之际,细密的水杉叶渐渐完成翠绿,金黄,橘红的周期之变,是大自然的杰作。
我们十五人先是坐的大船,到水上乐园分乘大船和小船。
老友相聚出游,往事随着情景走,踏步山涧道,当年野歺忆。凭船栏杆眺远水,夹岸郁青扑面来。十五位同窗老友很珍惜此次一游,上得船上,系上安全救生衣,手摆小国旗,满船欢歌笑语飘两岸,惹得摇船主人喜点头,老顽童,老美女,不负老,纷争俏,着旗袍,红加绿,看不足,时髦墨镜,摩登太阳帽令人眼花暸乱,恰似观赏走台秀!
船入水杉林,满眼翠绿惹人醉。伟岸挺拔的水杉倒映水中,船在林中游,美向心中飘,更喜聊发儿时闹,你拨我满头水,我浇你身上湿。心情好,闹后又是一通照,人人是摄影师,个个做得模特不负夏季风光无限好!船主告诉我们,此处水杉林占地大概三,四十亩,当年植入水杉是为固河堤,防洪水。岁月荏苒,世事变换,上卋纪九十年栽下的这一片水杉林如今已成为当地一处人间仙境,我们划着小船,在倒映着翠绿的水杉林这一水上乐园尽兴玩耍,快乐拍照。我们谈不上什么仁者智者,但确实乐山乐水,其实乐的是一种心情,与什么人组合,与何人结伴联盟,贵贱有命,然而心情该是自主的吧?!同学心情,同学去乐山乐水,心情当自主,开心快乐不虚此行。


以血荐轩辕
(追忆抗日烈士李均一)
作者/谭成林
历史的年轮定格在一九三七年初冬逢十赶集日。天蒙蒙亮,赤山十里八方的人,手里拎着,肩上担着,土里山里劳作来的各种各样的地道农产品 ,脚步匆匆向万寿宫广场赶去。
''你看,连四十八窝的人都来了。''
''四十八窝,吃豆腐,请外婆。这个李均一真个令人敬仰。''
''为赶赴前线杀鬼子,父亲暴病死都顾不上回家吊孝,典型个尽忠报国呀!''
''听说家里打电报催他回来,他即时回电报说国难当头,自古忠孝难以两全,做崽个只能暂把丧痛放一边,尽忠去拼杀沙场……''
''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是他那开明的爷爷,亲拟电文说既以身许国,就应当一心为国家,为国为民也是孝……''
乡里乡村的人边走边议论,不时发出赞叹声,说李家出了两个黄埔军校的,真是祖宗荫福,一方水土沾光。李均一为国捐躯,李家如此深明大义,这是本土的骄傲,更是千古美谈。
初冬的赤山万寿宫操场,人头攒动,人山人海。也许被李家的义举所感染,抑或心灵受到烈士壮怀的触动,整个追悼会现场秩序井然,庄严肃穆。会场台上横幅:抗日烈士李均一追悼大会,左右悼联赫然入目:正义参天地,躯身报国家。极目广场,可谓满眼素缟祭英灵,遍地燃炮敬军魂。随着颤动心弦的悼词声声入耳际,一个活灵活现的热血儿郎李均一走向人们面前......
李均一,译盛珍,号均一,姊妹中排行老四。一九一三年出生萍乡赤山。从小爱看历史英雄书,尤其对岳飞精忠报国甚为敬佩,且有自已独特见解。一次,先生在讲台上讲岳母刺字故事时,他情不自禁拍桌而起身道:长大自当追随岳飞,不悔!先生惊其之志,要他续说还有何感想。均一不慌不忙地说道:岳母刺字是要其儿莫忘国耻,永铭于心;再是寄望其儿永旺斗志。先生笑意连连颔首点头。
李均一最喜欢游泳。他把游泳当作是强筋健骨,锻炼意志的最好运动。一次放学后,他和耍伴几人跳进河水里比谁潜水最久。一拨气之后,耍伴们一个个脸上呈猪肝色扑哧冲出水面。碧绿的河水泛着旋涡缓缓流逝,几分钟之后,河面上仍未有人影,刹时,耍伴几个慌神了,一个个手呈喇叭大喊:李均一,李均一......随着一阵破水声哗然响起,李均一才露出脸来,向耍伴抛来我是赢者的眼神。
有志者,志存高远。早已从黄埔第四期毕业从戎的大哥无形成为他不懈努力的动力。初中还未读完,他便志得意满赶忙跑到南昌读预科,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考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第十二期)
每天清晨,潦亮军号声响起,第一个闪入操场集结的是李均一,每天夜晚,随着就寝熄灯军号声入耳,最后一位熄灯上床的仍是李均一。军校这座革命的大熔炉把李均一的体魄冶炼得更加魁梧和成熟。均一和同学们一个月总有那么几天打牙祭的日子,当来到经常光顾叫做牛二嫂的排挡摊子时,其五岁的闺女小花老远就一边亲热叫着,一边为他们拣开桌子,泡上茶水。这母女俩是东北沦陷后逃难来到此地的,牛二嫂的丈夫姓牛,姊妹排序第二,故喊牛二嫂。老牛患有痨病,逃难经不起煎熬,还未到南京就一命呜呼了。均一总是隔三差四前来光顾
她们的摊子,吃过夜宵结帐时,他便将身上所带的银元全部拿给牛二嫂。牛二嫂坚辞不肯收。李均一深情地说道:我们就要毕业了,以后要吃上嫂子你的东北拿手小菜不知何时哟!
李均一对逃难同胞的慷慨感染着同学缪银和,当得知均一要回家乡一趟时,他兴趣浓浓与之结伴而行。
赤山狗牯岭,丘陵地势。一山接一山的杉树.栫树以及竹林清翠欲滴。风乍起,绿浪翻涌,那沙沙之声恰似天籁之音云中来。白墙青瓦的村落在翠绿和黛青色的映衬下,如画入梦。缪银和这个四川伢子陶醉了,尤其对李家的家风钦佩不已。众多堂姊妹在一口窝子里吃饭,其乐融融,孝悌馨风,吹遍邻里。他感慨不虚此行,并与均一许诺,革命成功之日,双方要年年互访一次。
天有不测风云。两位好友回军校后,毕业便前往衡阳集训。''七.七''事变,军令如山。李均一他们即时赶赴河南抗战,在开封保卫战中拼尽最后一滴血,以二十三岁宝贵的青春热血染红革命旗。
天妒英才,但英魂长存。中华好儿郎,人民心中永远铭记不忘......



作者谭成林简介
男,江西省萍乡市赤山人,大学文化,高级职称,酷爱教育,喜好文学。曾历任江西省企业文联理事,江西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萍矿企业文联执行理事,萍乡市音乐家协会理事,萍乡市楹联学会理事。在职曾独著《煤海走笔》,合著《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在安源的故事》。赋闲后在2020年海内外诗人作家《经典文学》第二期大赛上荣获第三名,独著《深邃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