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赵晖,灌云诗协副主编,灌云县潮河湾文学社副主编,连云区星火诗社顾问。

我眼中的李庆鹏老师
赵 晖
我和李庆鹏老师既是师生,又是同乡,老家都住在灌云县伊芦公社东部(现属同兴镇)。在我眼里,李老师有多种身份:下放干部、人民教师、政协委员、中共党员、诗人等等。但对于我,称呼他“老师”觉得更亲切。
下放干部
李庆鹏老师原来在淮阴工专、教师进修学院等高校任教,在后因国家困难,淮阴各高校先后停办,于1969年底下放回原籍罘山七队劳动。他和社员们一起干活:挖地、抬粪、大队扒小河、生产队挖排水沟等,他都参加。如生产队分配每个男劳力的挖沟任务是“四尺两锹一丈五”,就是四尺宽两锹深一丈五尺长,强劳力半天就完成了,他用大半天时间也完成了。
因为他是带薪下放,所以他的劳动不计工分,而且有些事找他做还不用花钱。如罘山小学一女老师请产假,让他去代课,校长王宽文说:“你来好,给你最高班级五年级毕业班,任班主任,包班。”他读过七年师范,从容组织学生学习和活动,安全有序,22个学生到暑假高兴地毕业了。
1970年暑后,他被公社抽去搞通讯报道。这是新课题,他努力学习,调查采访,认真写稿,县广播站经常播他写的稿子,省电台偶尔播一两篇,《新淮海报》和《新灌云情况》等常发表他的文章,如以伊芦公社评论组名义写的评论《大改才能大跃——评旱改水中的几个认识问题》,在1970年10月30日《新淮海报》头版头条发表,以公社党委书记王发池名义写的《深入调查研究 做好领导工作》在1970年12月20日《新灌云情况》专栏头条发表。从1970年7月到1971年9月,在报刊发表文章和报道共11篇。有时还代替秘书写党委们开大会用的讲话稿多篇,公社党委对通讯组工作很满意。

人民教师
1972年暑假,李老师参加教师学习,并定位于伊芦中学教书,代两班高二毕业班数学,有时还要代点物理等其它学科的课。当时处于“文革”,重实践轻理论,也没有高考压力,于是李老师搞了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用平板仪等测绘大队平面图,用水准仪量角器等测算伊芦山高,培养动手能力;用运筹学知识对学校培养的灵芝、蘑菇等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培养思维能力;让学生 用泥土、木头、纸板等做立体几何模型,有时还让去农机厂学工的学生车或铣一件铁制的立几模型,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师生之间关系很好。
农村学生朴实无华,能吃苦,很可爱。有一次,他爱人腹痛难忍,伊芦卫生院治不了,急需到县医院就诊。但是,伊芦到县城不通汽车,情急之下 ,74届学生吴利书等几人,借来平板车,拖着病人一路小跑四五十里,送到县医院,及时得到救治,开刀取出10多斤重的瘤子,除了病根,他非常感动。
1978年秋,他奉命调到灌云县中学任两个高中毕业班数学,灌中是藏龙卧虎之地,和高手一起工作,对教学十分有利。但他发现:灌中大部分老师是南方来的,来自沪宁苏锡常等地,本地人很少。他深感家乡教育落后、人才缺乏、基础教育薄弱,同时也出于对家乡孩子的喜爱,所以他决定:在淮阴高校陆续复办并招集旧部的情况下,他不去淮阴高校而留在灌云教中学。
在灌中,他任数学教研组长、副校长等职,努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教书育人,为高校和社会输送大批人才,也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为教学接班人,灌中数学教研组被评为连云港市先进教研组(1985年),他本人被评为特级教师、省劳模、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政协委员
李老师做政协委员的时间较长,1983年—1987年是连云港市第六届政协委员,1984—1997年为灌云县第二、三、四、五届政协委员(当时是三年一换届),其中,第二届选为副主席,第三届为常委。
他担任副主席时,经常参加县四套班子会议,研究本县大事,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发言权。在担任常委期间,负责学习委员会工作,组织学习,提高履职能力,树立委员社会形象,为县委中心工作服务。
政协委员为“政”一届,造福一方。平时要做有心人,关心身边的事,为人民发声。如当年灌中广大师生来往都要经过一座山前桥,俗称“龟腰桥”,既陡且窄,年久失修,很不安全。1983年严冬的一个晚自习后,初三有个走读生回家,竟连人带自行车栽到桥下去了,被同学及时从冰窟窿里救起,幸无伤亡。第二天,他和本单位的市人大代表张莉英同志联名写信给县委、县政府,反映情况亟待解决。县委很重视,很快研究决定了解决方案,并委派办公室陆宜轩主任来与灌中领导联系,与代表和委员沟通。不久,新建了又宽又平的山前桥并建好护栏,安好路灯。师生高兴,群众满意。
写提案是委员参政议政的重要形式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灌中已有上千名住校生,遇到刮风下雨,冰天雪地,学生都在露天吃饭,令人心疼,于是建个餐厅是必须的。可是,县财政拿不出这笔钱,学校又不能乱收费,致使提案无法落实。看来,有些提案的落实须要多方配合才行。1988年,李老师当选为第七届省人大代表,他双管齐下,利用代表建议形式,并通过省人大代表杨泳沂副省长落实了省财政拨给灌中建餐厅的10万元专款(复信上写道:不建成餐厅,此款要追回),又在当时分管文教的副县长张琪珂同志的积极努力下,县财政拿一点,学校拿一点,终于建成了全县第一所大型学生餐厅,既可容纳近千名学生就餐,也可兼作两千多人的会堂。
写提案,要考虑实际问题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相结合,考虑其必要性与可能性,选准问题,并拟好措施。如灌云县规模最大的学校灌中,原位于大伊山和盐河之间的狭长地带,师生进出道路不畅,两千多名学生加上来往的行人和车辆,拥挤又不安全。然而因县财力不足,有些单位扯皮,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上世纪九十年代,灌云县委提出县城要进行总体规划,创建文明城镇,同时,灌中要创省重点中学,迎接省教委验收。这时提出铺设灌中路的提案应当是适时的。恰巧,县委书记兼县政协主席魏玉怀同志有一天到灌中视察。当时,李庆鹏副校长在校史室指着沙盘讲“沿着山前河修建一条灌中路,直通向阳路”的构想。魏书记很感兴趣,认为事关全局,要切实落实。真是“老大难,老大一抓就不难。”很快,灌中路就列入本县社会发展规划并予以实施,一条平坦、宽广、优美的大道在灌中门前建成了,方便了灌中师生,也方便了居民群众。1997年,县政协表彰他五届三次会议期间撰写的《关于铺设灌中路提案》为优秀提案并发奖励证书。

中共党员
李庆鹏老师劳动出力,工作认真,积极要求进步,1985年3月在灌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通过劳动,他跟乡亲们贴近了。他亲眼看到他们的困难和缺少文化,亲眼看到家乡中小学基础薄弱,还亲身体验到家乡农村学生的可爱,于是他婉言谢绝了淮阴高校的两次邀请任教,决心留在灌云搞基础教育,为家乡培养人才。他认为为乡亲出力,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他入党的初心。
通过教学实践,他努力工作,备课授课,其教学风格、思维品质和倾注的大量心血,启迪培养众多的学生 ,也带出了一批青年教师。他刻苦钻研,总结经验,发表40多篇论文在北京《数学通报》、上海《名师授课录》等书刊中,《激发学生思考五种问法》一文,被《演讲与口才》杂志评为佳作。
有部分论文,是他和同组老师精心研究且合作写成的,他把自己的名字署在后边。他认为共产党员就要讲究“认真”二字,并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大家一起前进。
退休以后,他像备用轮胎,哪里需要哪安装。初中有些老师需要函授,外出学习时就请他代课,高一孟老师生病一年多,也是请他代的课,还有县高考补习班、县老年大学诗词班也请他上课。他还应约参加县关工委报告团,编写讲稿并宣讲,讲科学家、爱国爱民,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全县共讲90多场。他认为教职工可以退休,但党员是没有退休的,要像“誓词”中所说“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他曾被选为党员代表参加中共连云港市第七次党代会。退休后曾获县、校优秀共产党员和县关工委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各一次。
诗 人
李庆鹏老师数学教的好,几十年教学生涯成绩斐然,算是过了一把“数学瘾”。他的文学修养也很好,喜欢写诗。他是省市县诗协会员,曾是县诗刊副主编。除协助编好《灌云诗刊》外,也潜心于诗词创作。新世纪的前10年,他先后在《华夏吟友》、《江海诗词》和《江南诗词》等省级及以上书刊中发表新旧体佳作200余首,出版了个人诗集《滴泉居吟草》一书,算是又过了一把“诗瘾”。县政协主席、县关工委主任吴中成同志曾说:“这两把‘瘾’,实则上是从数学抽象思维向诗词形象思维的转换,这种转换不仅是思维方式的转换,而且是生活方式的转换,从学术上较为狭窄的层面,转向火热沸腾、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这种转换展现了作者有一颗炽热的诗心和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这说明李老师的生活丰富多彩很有意义。
李老师平易近人,喜欢与人聊诗,帮人改诗,所以有些朋友常去他家谈诗论道,或学习写诗。新世纪10年代,他为灌云县老年大学诗词班上了两年课,讲诗词曲的基本写作技法,颇受欢迎。课程结束后,他写了一支小曲,发表在2012年第6期《江海诗词》上:
[中吕·卖花声]献给灌云县诗词班同志
楼前绿树迎春长,楼后青山浴雨芳,楼中白发弄诗章。一朝离别,两情难忘,愿今生、与君同唱!
从这支曲子可以看出:李老师好像干什么都有瘾,瘾中有趣,趣中有情,情中有诗,这或许就是他的生活态度和诗意人生吧!
(2021年6月18日初稿)


灌云县潮河湾文学社,是一个经过注册的正规文学社团,旨在弘扬正能量,宣传和发扬传统文化(包括古诗词、现代诗、散文、小说等),促进社会和谐,结四海诗友,唱时代新声,并为有缘的诗友打造个人专辑,欢迎关注,感谢指导!
交流电话(微信同号):13382050258
(序号chwgr021)
刊头题字:陈凤桐
责任编辑:笔中情
图 片:网 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