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简介:盛运祥,宝清县作家协会会员,北大荒作家协会会员,喜爱文学,偏爱诗词,愿以文字点缀生活,愿以诗歌陶冶情操、升华灵魂、激活生命的脉动。有作品刊发在《北大荒日报》《五九七农场网》《微看五九七》《况味如歌》《黑土名家》《浓情黑土地》等文学刊物及网络平台。

百年双柳河(上部)
作者:盛运祥
题记:夕阳中,美丽的双柳河畔,伫立在三江平原。静静地,伫立在那片黑色的土地上。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双柳河畔,宛若一场梦,一场在時光星河中,摇曳斑斓的梦。推开岁月的门窗,沿着那梦中的记忆,去穿越历史的长空,那一幕幕亘古的沧桑,那一页页時代的变迁,恍若就发生在昨天,回忆起来却又是那么久远……
一、庙台山传奇
早年间
双柳河的深山中
坐落着一间
低矮简陋的庙宇
相传
这座寺庙是一个
叫不戒的云游僧人所建
寺庙建在
一座不知名的山脚下
不戒僧人俗世姓王
人们后来称他为王和尚
称那座不知名的山
叫庙台山
王和尚为人正直,豪爽
又精通医术
会五行八卦,懂阴阳玄术
双柳河
方圆百里的穷苦百姓
生病了
都会去找王和尚医治
因为王和尚治病
从不收钱
还常常
施舍些名贵的中草药
王和尚高超的医术
慈悲的医德
冶愈了
许多双柳河
周边穷苦百姓的病
王和尚并不守
佛门戒律
他不戒杀戮,不戒酒肉
庙里没有收入
为了酒钱
王和尚常常
猎杀些山林里的山鸡野兔
去山外的酒坊换酒喝
王和尚
修行方式也很特别
他只是
每个月的初一 和十五
才念经拜佛
其余時间
不是上山采药
便是去山外找人喝酒下棋
当年我的曾祖父
和庙台山的王和尚很投缘
曾祖父時常
去庙里找王和尚喝酒下棋
世上有些事就这么神奇
都说王和尚半人半仙
要不是曾祖父亲眼目睹
没有人会相信
发生在眼前的这一切
秋日的一个午后
曾祖父和王和尚
在寺庙外的古村下下棋
忽然间
一阵叮叮当当的铜铃声
从那间低矮的庙宇中传出
曾祖父
诧异地看着王和尚
王和尚看了一眼
神情疑惑的曾祖父说
老兄
今天的棋就下到这吧
我得准备一下
山外有人去了阴间
一会有人会上山
来找我去做法事
曾祖父半信半疑地
向山外走去
果然在出山的路口上
遇见了
进山请王和尚
去做法事的逝者亲属
回到家后的曾祖父
百思不得其解地
度过了
一个漫长难眠的秋夜
花开叶落 潮来潮往
康德三年的一场山洪
冲毁了
庙台山下的那间
低矮的庙宇
有人说
庙台山的王和尚
被山洪冲走了
也有人说
在山洪没来之前
王和尚就去了远方
二、白家大院
祖父在世時经常说起
满洲国前曾经
风光一時的双柳河白家大院
小時候听得故多了
所以祖父
讲得那些陈年旧事
我并没太在意
后来
也听村里的老人们
提起过
有关白家大院的事
祖父过世后
父亲偶尔也说起过
有关
白家大院白二地主的故事
在我稍大一些時
终于有一天
我来到了
双柳河畔西岭下
那片
荒芜凄凉的白家大院遗址
断壁残垣 野草丛生
脚下的石板路上
也满是青苔
站在那棵粗壮的老树下
恍梦间那个
半个多世际前的白家大院
仿若就在眼前
晚霞中
白家大院
矗立在那片黑色的士地上
孤零零地
矗立在那片荒原
恍若在另一个時空
一张张
熟悉又陌生的面孔
白二地主闲着眼睛
坐在院子里的古树下
戴眼镜的管家
正站在院子中央
指挥着
进进出出的运粮车
白二地主
是最早关内闯关东
来到双柳河这片土地上的
中国民国的双柳河畔
人迹罕至,鸟兽成患
偏远 荒凉的双河畔
不受官府管治
土地随变开垦耕种
白二地主
把倒卖大烟土的钱
买马买牛,大肆开荒
只短短几年间
白二地主
就拥有
五六方,可耕种的土地
中华民国時土地论方
一方地相当于
现在二十二垧地的面积
一百年后的双柳河畔
一家有能力种一百垧地
可一百年前的中华民国
要种一百多垧地
人力,物力,机械
可想而知
说起白二地主
他的本质并不坏
他对待
给他扛活的长工短工
还说得过去
白二地主
从不克扣长工短工一分线
有病给医,死了给葬
伪满洲国事变后
白二地主
变卖了所有的家产
带着一家老小
回了关内
三、双柳河村
康德六年
盘据在
宝清县内的日本侵略者
为了尽快地消灭
隐藏在
双柳河畔
深山中的人民联军
为了彻底地
掐断人民联军
与外界
老百姓之间的联系
疯狂的日本鬼子
强行地
把散落在双柳河畔
周边的穷苦百姓
集中起来建立村屯
史称归围子
双柳河村由此而来
与此同時
双柳河村便登上了
北大荒的历史舞台
只是从中华民国
到新中国成立
双柳河畔的这段历史文献
是空白的
至于双柳河畔
早些年间发生的那些故事
是祖辈和父辈
像说书一样流传下来的
双柳河村的原址
就是现五九七农场
老七连的前身
康德六年
十三岁的父亲
跟随着家人
难舍地回望身后
那火光中的盛家堡
日本人为了
让散落在
双柳河畔上的穷苦百姓
彻底地断了
在野外生存的念想
烧房子!部份牛马冲公
没收老百姓现有的土地
至从搬进
那个荒凉 陌生的双柳河村
先辈们原以富农的生活
一夜间 变成了贫农
据史书记载
亘古的双柳河畔
曾是一片茫茫的海洋
千万年的日月轮回
千万年的地质变迁
海水渐渐退去 高山隆起
湿地,沼泽地,荒原
双柳河村周边
可耕种的土地极少
整个双柳河村
只有高甲长家以前的土地
没被日本人没收
因为高甲长的大儿子
在宝清县
给日本人当翻译
一切从零开始
修路建房,野外垦荒
归围子后的双柳河畔
老百姓的日子很艰难!
四、土匪于老八
啪 啪 啪
黄昏時分
三声清脆的枪声
划破了
双柳河畔的长空
碾盘山上的胡子下山了
话音刚落
只见碾盘山的土匪头子
于老八
手持二十响盒子炮
带着一群
扛着枪拿着刀的土匪
闯进了
双柳河村的高家大院
于老八原是
奉天的一个富家子弟
因早年间为了
一名奉天百乐门的舞女
失手杀了
一名东北军的军官
为了躲避官府的通缉
于老八
便只身一人逃到了
人迹罕至的北大荒
几经辗转
最后在双柳河的碾盘山
落草当了胡子
高甲长毕竞见过些事面
杀鸡宰鹅 酒席放了好几桌
胡子们吃饱喝足后
拿着一袋子大洋
牵着四匹马
驼着八麻袋粮食
大摇大摆地回山了
胡子们前脚刚走
高甲长
便派了俩名家丁
连夜去宝清县
高翻译官找到日本人
把家里被胡子抢的事
说了一遍
日本人惜命又顾于面子
思来想去
最后还是派蒙古军
去双柳河畔剿匪
蒙古军在碾盘山
和于老八的土匪们
整整激战了一个下午
太阳下山時分
碾盘山的土匪退进了
双柳河的深山中
蒙古军提着
几个土匪的脑袋
走进了高家大院
酒席早就备好了
蒙古人好酒,喝到大半夜
高甲长怕蒙古军走了
于老八回来报复
高甲长舍了许多大洋
第三天,天还没亮
蒙古军又进山去剿匪了
这一回
蒙古军在野猪岭
大败胡子于老八
几十号土匪
被蒙古军打得
只剩下
于老八和几个得力的手下
向双柳河大南岗逃去
高家大院 张灯结彩
杀鸡宰羊 像过年似的
传说于老八
后来参加了人民联军
最后战死在密山县境内
五、勤劳奉世
康德九年
曰本驻龙江省
最高司令官总部
为了尽快地打通
宝密之间的铁路运输
也是为了
尽快地把宝清县内的矿产
强占回日本
曰本侵略者欺骗百姓
中日共建
大东亚共荣圈
日本国出钱
开矿建厂修铁路
中国人出工出力
宝清县境内
每一户出一个青壮劳力
无尝地出工三年
史称 —— 勤劳奉世
在这场惊天大骗局中
双柳河村
先后有七十一人
参加了勤劳奉世
最终只回来了五十三人
甚辛我二十一岁的大伯父
平安地回来了
昏暗的油灯下
大伯父满面泪水地
讲诉着
那地狱般的三年生活
身体催残 精神催残
日本侵略者
根本就不把中国人当人
牛马还得吃饱了
才能干活
往得是露天的房子
吃得变质的粮食
天天重身力劳动
稍有懈怠
轻责拳打脚踢
重责棍棒皮鞭
要是生病了
不管病有多重
千万别躺下
一躺下
就再也起不来了
日本侵略者
对待那些上不了工的人
就是一个个
活生生地喂了狼狗
光阴荏苒 岁月辗转
七十年
在時光的长河中
弹指一瞬
历史永远是历史
谁也无法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