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尚释清珙,抱怨仕途受屈,写下一首诗,道出世人易犯的错!
(编辑注:文字来源于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

直率,其实一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这一点从《诗经》中最霸气、直接的骂人诗《相鼠》中就可见一斑。“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老鼠都有皮,人却无仪,这样的人不死留在世上干嘛。这辛辣程度不输任何市井泼皮。只是不知道从何时开始,“骂人不带脏字”成为流行,于是一种可气、可恼却又可爱的“虚伪体”诞生。
骂人不带脏字,这是文人才有的能力。从小诗人林升题在客栈墙壁上的“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到诗圣杜甫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无一不是如此。但骂人不带脏字,还能给世人以启迪,这是有文化的高僧才有的能力。
当年苏轼有意为难自己的好友道潜和尚,故意让美女以求诗之名,明送秋波。道潜不慌不忙,写下了首《口占绝句》:“寄语东山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全诗短短28字,他既讲跟美女讲了道理,又表明了自己的气节,最后一句“不逐春风上下狂”更是写尽了对女子轻狂的讽刺。可谓有理有节,又有智慧。
本期要与大家分享的这首元代高僧之作,诗名为《闲咏》,作者是释清珙。据传,那个时候的释清珙,很有名气了,经常有很多人找他聊天谈心,抱怨自己在生活中、仕途上的委屈……于是,释清珙不厌其烦,便写下了这首不留情面之禅诗。这首禅诗的犀利程度,不输给很多世俗诗,短短28个字,道尽世人的种种虚伪……
《闲咏》
作者:释清珙
相逢尽说世途难,自向庵中讨不安。
除却渊明赋归去,更无一个肯休官。
释清珙,石屋清珙禅师(1272—1352)元代高僧,临济宗第十九世禅师。江苏常熟人。俗姓温,字石屋。生于南宋咸淳八年(1272 年),卒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 年),年寿81。湖州道场寺及庵信禅师之法嗣。幼依本州(苏州)兴教崇福寺之惟永法师出家。
释清珙20岁落发后,23岁受具足戒。首参天目高峰原妙禅师,经三年。后嗣法于高峰和尚之法眷及庵信禅师,经六年。为及庵信禅师所器重,曾被誉为“法海中透网金鳞”。元顺宗至正年间,诏赐金襕袈裟。后频出入吴越,弘扬禅风,广结善缘。曾应请住当湖(今浙江平湖东门外)福源寺,后退居霅溪(浙江湖州别称)之西天湖,前后共四十余年。
这首诗的前两句“相逢尽说世途难,自向庵中讨不”,描写的是那些带着点虚伪的人来找他聊天的一些理由。他们天天说着自己很苦,想要被开解一下;第三句“除却渊明赋归去”,则是他们表达的美好愿望,他们说着自己的高远志向,想要学习陶渊明,隐居山林间不为五斗米折腰。最后一句就是问题所在了,直接点出“更无一个肯休官”,就很有意思了,一下就将这些人的虚伪写的明明白白。
这首诗很好理解,都是大白话。却很好地写出了人们经常犯的错。那个时候,不知有多少文人,口口声声说要像陶先生那样,但每当自己考试失利或者做官不顺的时候,却又伤心的很。其实通过做官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口是心非就不对了。
口是心非的行为,这是很虚伪的表现,现在的人们其实也是这样的,有很多人一边说着钱不重要,一边却持续在追求物质,一边说着物质不是真正的快乐,一边一直在羡慕别人的丰富物质。说实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出仕为官也好,隐居山林也罢;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也好,醉心于金钱物质也罢;一切都没什么问题,但若是太过虚伪了,就很不应该了。
这首诗和别的禅诗不一样,其实说起禅诗,很多人想到的应该都是一些云淡风轻之作。这些作品都是空灵、绝美,让人在品味诗词的美好中,领悟人生的真谛。但是咱们今天讲的这个,写得却是那些虚伪的人,也很简单明了。这首禅诗的犀利程度,不输给很多世俗诗。
对比一下其他的禅诗,其实就能看出来。比如说释绍昙写的'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让人明白淡泊之美。而后梁的契此和尚在插秧时,悟出的《插秧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也一样是如此,最后一句“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让人受益匪浅。但是今天咱们说的这个就完全不一样,大家也能看得出来。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并不是每一首禅诗都是很恬淡的,将一切都描绘的风轻云淡的。有的诗是能给人清醒的,就比如说是今天这首。虽然说从文字角度来评价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但是角度却是很有意思的,这个诗人也是很敢说的,嘲讽的明明白白。
这首诗能一直流传下来,也是因为他写精彩和直白。说出很多人经常犯的错误。其实像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比如王梵志的《吾富有钱时》“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这首诗也是僧人写的,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吧!
古诗虽已古,但道理却不会过时。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已经很少有人能够淡泊名利了,我们这些普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发财,因为发财能解决99.9%的事。从美国上世纪的爵士时代开始,拜金主义就成了一种“时尚”,仿佛追求金钱才是一个人正确的人生道路。到如今消费主义横行的网络时代,不花钱仿佛就成了一种罪过,美名其曰“对自己好一点”。
说“钱财是身外之物”的人,在别人看来是活在梦里,而像马先生那样的人才有资格说出“我对钱不感兴趣”这种话。在现代,“淡泊名利”这些话一听就十分“复古”了,很少有人谈及。贩卖焦虑和鸡汤才是大家喜欢的,各种公众号爱写的。可人生不过几十年,而世间美好千万种,有时候顺其自然,享受当下才是真正的对自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