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有自知自明
【原文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读shè。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这一章是说,有一天,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子路没有回答,但将这件事报告给了孔子,孔子就笑着说:你为何不告诉他,孔子这个人吗,就是一个非常爱读书,常常会因为读书忘记吃饭,活得非常快乐,从不把忧愁记在心里(乐以忘忧:就是“快乐的忘记了一切忧愁”的意思),连自己离暮年近了都不知道一样的人。他就是这么一个人罢了。
叶公为什么会在子路跟前打听孔子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可能是因为孔子知识渊博,在当时社会名声很大,以至于传得神乎其神了,引起了叶公对孔子的极大兴趣,所以便想知道孔子究竟是怎样一个“圣人”的原因吧!孔子当然也是知道社会上关于他的一些传说的,所以,当他听到叶公打听自己时,就带着风趣的口味对子路说,你何不告诉他我其实并不是什么“圣人”,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只不过爱读书、心态乐观罢了。

好古并非薄今
孔子为什么会执迷读书,心态又如此乐观呢?这是因为,孔子有自知之明。他清楚,自己不是生而知之的“圣人”,他的一切智慧都是通过学习和实践得来的。通过读书,他明白了人情事理,悟出了人间正道,因此才能体味出无穷的乐趣,使他能够以积极达观的心态乐观的生活,所以,他紧接着就很认真地说:
【原文7·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我们看《论语》的编排是何等的活泼、精巧!

这一章的意思非常明白,一读就懂,只是对于“好古”这一个短语值得研究。长期以来,许多人说孔子是一个厚古薄今的悲观主义者,总认为今不如昔,根据就在这“好古”两字上。并且认为,几千年来,中国的读书人思想守旧,不能与时俱进,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祖师爷孔子影响的,以至于造成了守旧、悲观的民族心态,阻碍了中华民族文化与科技的进步——这可能就是鲁迅先生在《风波》中塑造出对现实横竖看不过眼,整日哀叹“一代不如一代”的“九斤老太”形象的原委吧?
其实,“好”当为“喜欢琢磨”的意思,也就是说,喜欢研究。“好古”就是喜欢研究从前的社会,喜欢研究已经发生过的一切社会现象。“古”是个表示时间概念的名词,不专指“上古”而是泛指一切已经经历过、发生过的事物。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探讨事物存在和发生的真正原因及其运行规律,即“真理”,这便是知识和智慧。所以,才“敏以求之”。这一章应当这样翻译:
孔子说:“我并不是天生什么都懂的人,只不过喜欢研究过去的事物,努力探讨其之所以会存在和发生的原因罢了。”
这就是孔子的与众不同之处——于平凡之中显奇才!

正是因为孔子善于钻研,所以,他才懂得了人世间的诸多一般人弄不清楚的道理,尤其是他对人类社会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人类社会最理想的形态是“天下为公”而不是“天下为私”, 禹、汤、文武“三代英王”之前,也就是黄帝到尧舜时期的“大同社会”代表了人类最美好的愿望,这个理想社会的特点是:一、天下为公——政权交替实行禅让而不是一家世袭;二.选贤与能——组建贤人政治集团管理社会事务;三、讲信修睦——社会风气好,百姓守信,邻里和睦;四、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人尽其用,社会保障机制健全;五、男有分,女有归——各尽其责,社会秩序良好;六、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社会财富共有(公有制)。
当然,孔子虽然看到了人类最美好的社会理想,却没有认识到“大同社会”的幼稚和不健全,更不会认识到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因此,他把由“大同社会”逐步演变为禹、汤、文武“三代英王”时期的所谓“小康社会”,再到春秋的“礼乐崩坏”的原因归结为人的道德滑坡,把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希望简单的寄托在“道德重建”上,这是人类在认识上的局限性造成的,孔子说他不是“生而知之者”,当然超越不了这个局限。但尽管如此,他的“大同理想”却成为了几千年来人类社会追求公平正义的终极目标。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康有为、孙中山都曾提出过以实现“天下为公”为目的,建立“大同社会”的理想;共产党人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理想,说到底也是人类在实现“大同”理想社会中的具体实践;近代西方实行的选举制以及社会福利制度等同样可以看做是对“大同理想”的实践,选举的实质就是为实现“禅让”找制度保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作为思想家的伟大!
以上几章重在表述孔子的思想和观念,从下一章开始就转而侧重记述孔子的现实作风了。(未完,待续,下期再会)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自喻一介武夫。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和学术期刊发表小说、散文、杂文等文学作品和学术论文百余篇并多次获得过不同等次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曾获中华艺术学会、《十月》杂志社颁发的首届“中华文学艺术界精英奖”和“华夏英才金爵奖”,并应邀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2006年以来,多次被《文化在线》等文化网站评为年度“知名作家”。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丶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理事,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
《论语通俗解读》是作者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有精装和平装两种。该书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陈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受到了我国著名学者刘学智先生等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兼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