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
文‖饶启煌
我见过许多树根,有密密麻麻,长在土层表面上的;有粗壮弯曲,悬挂在大山峭壁中的;有舍弃泥土,扒在石缝里的…..,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十一月二十四日,咸宁市摄协采风团行摄北海红树林。走在平坦的木板人行道上,看到海边大片的红树林,近处有几棵裸露显眼的红树蔸根,我凝视良久,那根的形状、姿态、颜色,不由得让人浮想联翩。
你看,他象“坐禅”一样一动不动,海潮卷走了他曾紧紧拥抱着的泥土,把根洗涮得干干净净,一览无遗;海水浸泡腐蚀,剥落了根表层的皮,让其骨肉暴露,毫无遮挡;海生物在根周围的泥面打洞,留下了数不清的小圆孔,褚红色的小蟹,不停地在根和泥的上面爬来爬去,掉了皮的根啊,好似赤裸着的手臂,忍受着蚊叮虫咬…..人们悠闲地走过,或观看、或欣赏、或拍照,也许会觉得他轻松、自在、安逸,既有冬日阳光暖身,又有轻风微微拂面……然而,你羡慕他舒适的时候,可曾想到,在太阳落山后的不久,汹涌咆哮的海潮,又要劈头盖脸,卷浪重来,等待他们的又是一夜漫长的煎熬,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无尽头。尽管如此,红树‘根’毫无怨言,从不放弃,依然默默地深扎泥土,艰难下行,辛勤地往树干输送液汁,去滋养那几片幸存的绿叶。
红树‘根’的坚韧、执着、深情,不禁使我联想到我们人类。山有脉,水有源,人亦有根。族谱便是家的根,五千年灿烂文明,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根。没有这同生共荣的根,就不会有一代代民族精英前赴后继,求真求存,奋发图强;没有这一脉相承的根,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建国初期,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等一大批海外赤子,不会放弃优越的条件和待遇,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然地回到母亲的怀抱,投身到火热的国防科技事业;没有这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根,也就没有今天这众志成城、凝心聚力、全面复兴的繁荣局面,更没有强起来的可能和希望。
时至今日,有些人却忘了本,忘了根,不忠不孝。北大博士后王永强,出国失踪二十年,老母病重弥留之际,呼求相见一面,得到的回答是“不要再找了,清官难断家务事”;人称‘神童’才女王晓菲,十三岁北大破格录取,三十五岁哈佛大学最年轻教授,然后嫁给了长她二十五岁的外国老头,从此一去不复返;还有那些所谓的明星,在大陆疯狂捞金,然后移民国外,逍遥自在,心安理得;更让人痛恨的是被踢出族门的黎智英,港独废青黄之峰等人,背祖卖国,甘当汉奸。
“宁恋故乡一捻土,莫爱他国万两金。”,你若不能做到知根知底,感恩图报,还不如那默默无闻的‘根’啊!
二0一九年十一月二十六

作者简介:饶启煌,1962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在职大学学历,现任咸安区文旅局巡视员。年青时热爱文学、新闻写作,九十年代末进入摄影圈,系湖北省民间文学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咸宁日报特邀摄影师。先后在民间文学、中国老年、大众摄影、人民摄影等各级各类报刊发表习作近百篇,巜瑞雪迎春》获湖北省政府楚天群星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