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上的"低碳"
文/徐全利
8月25日是全国低碳日,低碳生活,如今风靡全国以至全球。它既是保护环境,也是拯救人类自己。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为此,低碳生活如约而至,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低碳",意指以二氧化碳为主的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人在生活中,"碳足迹"标志着一个人的"碳耗用量"。一个人的"碳"耗用得越多,导致地球变暖的凶手——二氧化碳也制造的多,也就是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低碳生活是一种绿色生活,是非常环保、文明的生活方式,只要我们去行动,就可以接近低碳生活,达到低碳生活的标准。
据前不久生态环境部统计,2020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了18.8%,超额完成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碳减排目标,由“脏乱差”,变成了“美如画”。

近些年,生态系统的不断修复,咱们做了不少工作。就拿森林资源修复来说,过去十年,我国森林资源增长面积位列世界第一,交出一份亮眼的绿色成绩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前些时进驻各省市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任务,发现一起问题,整改一起问题,收效良好。
但生态也是动态的,生态系统是一场整体战,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有机运转的生命共同体,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协同修复很关键。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很容易出现反复,难以立竿见影,需要多下慢功夫和细功夫。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
由生活低碳,我进而想到了心灵"低碳"。生活低碳可从点滴做起,精神"低碳"却不那么容易。
生态有方方面面,心态也有方方面面。这里举一反三,仅说"面子"观念。

国人大都讲"面子",面子体现着国人的荣辱观念,丢什么也不能丢面子,它可牵扯到情缘关系中所有人的荣辱。那面子犹如磨盘,有时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
遇事倘不给某人面子,那就会受到與论的围攻;若放弃原则"给面子",则有可能把丑恶的"钱权交易"变成"礼尚往来"。
"面子"观念的"碳足迹",往左走是"上行下效"的观念,也就是"别人干得我干得",不干白不干,不干没本事,于是倘"州官放火",那就会引发"百姓点灯",反对大官用大权谋私的小官,便用小权谋小利;反对以权谋私的平民,即以自己的岗位之便谋私。
倘往右走,则是有些人"生了怪胎怪床歪"的观念,犹如跌倒在地,不是从自身上找原因,而是拼命跺地以消气。沿着这种心理,有人把腐败归结为"难免论","伴生论","体制论",老是"打"这些外因,却不自省、自警。
生活"低碳",就在我们身边,节水、节电、节油、节气,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都是在为"减碳"做贡献;心灵"低碳",在人们的思想和观念,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克制消极、负面、阴暗的心灵之瘤。

无论什么年纪,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精神世界才会充实丰盈,眼界才会愈加开阔,也才能更有底气、更加从容地面对人生的荆棘坎坷。
你是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你自己。你是什么心态,就是什么状态。
如同生态一样,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升自己,是给生活最好的回馈。
由此再回到低碳生活、绿建未来。只有让我们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才能携手共护碧水蓝天。

作者简介
徐全利,男,1956年生,湖北作协会员,退休公务员,已出版杂文集系列“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