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屯堡
土匪猖獗百姓哀,无奈修筑石头垣。
幸有大人林提督,救民水火于倒悬!
解放前,贵州土匪猖獗。邻居范老师就聊过他家寨子匪患的事,其中还聊到云南提督林智清带兵剿匪,平乱,后被奸人陷害的传奇故事。
带着这些故事,昨天,范老师约我去寻访他家族躲避土匪的屯堡——林胜(救)堡。
出发前,范老师提醒说,城堡在后山,路上荆棘多,蚊虫多,说不定还有蛇。于是,我穿上长衣、长裤,登山鞋,顺便还拿了根旅游扶杖。

到了范老师老家,范老师拿出一根长约两米的树叉说,王工,你那根旅游扶杖没用,用这个吧!接着,顺手又递给我一顶斗笠。斗笠是竹子编的,锥型,轻巧,后来感觉这顶斗笠特别适用。
从寨子往上看,山并不高,估计不过几十米。下午,我们开始登山。上山根本没见路。范老师说,原本上山是有路的,近年,没人种庄稼了,路就被草覆盖了。
范老师在前面一边用镰刀砍挡住路径的杂草,树枝,一边给我䠀路。我则用树叉撑着攀爬、到一处平地,范老师说,王工,你等一会,我在前面探一下,看能不能就近上去。一会,范老师说,上去不了只有从侧方走。到了一个不大的土坡,远见坡上种植有几十株高低错落的包谷。范老师说,要不是这户村民种包谷,走点路出来,我们根本上不来。
范老师接着说,这儿原来有个可容纳几十人的洞子,早年是用来躲避土匪骚扰的,前些年一些超生妇女也在这儿躲藏过。

好奇心起,我说,范老师找一下洞口,我们进去看一下!可这个藏洞实在藏得太深,几十平米的地方,范老师在荆棘中寻找了一小时也没有找到。
进入荆棘笼中探索洞口期间,我曾几次大声呼喊范老师,范老师都没有回应。我有点担心范老师,怕他不小心跌入洞口!
一会,终于听到范老师声音,王工,你沿着包谷地上来吧!
我左右试探,到范老师声响处根本没有路呀!无奈,只得硬着头皮从包谷地向上爬,爬上去仍然没有路,只有密不透风的荆棘和灌木。
进入荆棘灌木笼中去䠀路,每走一步都好像有人拽着。或拽着你的手,或拽住你的脚;或拽着你的衣服;或拽着你的裤子;或拽着你的斗笠,等一切你身上可拽的物品,这叫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披荆斩棘!
我一边小心拔出身上的芒刺;一边仔细掰开身边的树枝;一边用叉棍胡乱拍打前面的草,打草惊蛇;一边用衣服擦拭脸上的汗水,免得模糊视线,折腾好一阵才走出荆棘灌木笼,上了一个台阶。
上到台阶后,范老师急忙下来接应我继续前行。此时,范老师也砍了根树叉,在前面刀劈,叉扫开路,我则在后面左躲、右闪挪行,不到二十米长的灌木荆棘笼挣扎了半小时。范老师终于说,屯堡到了。
抬头一看,墙垣已呈褐色,满是沧桑;动手一摸,石头尚有余温,曾经风霜。
此堡建在山顶,但淹没在绿树荆棘丛中,没有当地人带路很难发现。 站在林胜(救)堡顶看,东面是高耸入云的大山,山底有桂家湖。
西面大约是45度的斜坡。为了防止土匪从西面进攻,除墙垣外,西面还筑有一道壕沟。可以想像,当年土匪即便从西面进攻也占不到半点便宜。只要在弓箭射程或石头投掷范围内,进攻的土匪非死即伤。
这些壕沟因年代久远,大多被泥土填埋,枝叶覆盖,但依稀仍能见到深约50厘米的遗迹。
范老师说,当地人至今还保存着一种绝活:鹅蛋大的石头掷出去又准、又狠,还带有嗡嗡声。外地人说,这儿的村民投出去的石块都带有马达。
南北两面则是75左右度的陡坡,土匪若从这两面进攻,滚木擂石也令来犯之匪寸步难行。

在我的想像中林胜(救)堡经历数百年,应该只有几块象征性石头了,但实地考察,林胜(救)堡保存大体完好。留下影像后,我和范老师就下山了。
下到半山腰,范老师说,左面有个洞,洞里宽敞,干爽,遇上节日,村民们都要到这儿来聚集。或打牌,或聊天,或喝酒!进洞一看,洞内确实宽敞,可容纳四五十人。

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途中一不小心还摔了一跤。阿弥陀佛并无大碍。
山上俯瞰,范老师家的寨子全是石片屋。(屋顶全是石片砌就)范老师感慨地说,这处山寨可能是中国最后一处石片屋了。私下期望,文管部门已启动保护措施,政府已申请报世界文化遗产!

经过这次上山、下山,想起俗语,“欺山不欺水”,才知道,山也欺不得水也欺不得哟!
回村途中,范老师又聊起了屯堡的故事。咸丰年间当地山寨时常遭受土匪袭扰,村民不堪其扰才在山顶修建这处屯堡躲避匪患的。这些土匪十分狡猾,官军进剿就逃往大山或混入村民中,官军退去又烧杀抢掠,民不聊生。
旁边“把石寨子”人林智清,时任云南提督,听闻家乡土匪袭扰,民不聊生情况后,派兵前来进剿,恩威并施终于了剿灭当地土匪。
林大人为人清廉,治理有方,深爱云贵百姓拥戴。但当地馋人乖张、小人得志、庸人嫉妒上表奏林大人谋反。朝廷不明就理,同时对林大人也有猜忌之心,于是下旨要林大人进京述职。
路上,林大人遭到陷害他的人雇佣的歹徒劫杀。林大人身高体壮,武功了得,那些歹徒在平地一点占不到便宜,于是把林大人诱上梅花桩。在梅花桩上林大人辫子被缠,终被歹徒所害。
林大人遇害后,当地村民为了纪念他,就把屯堡取名为林救堡,又叫林胜堡。寓意胜利,救助的意思。
林胜(救)堡曾经兴旺过,但遗憾的是,近年青壮年都出外打工去了,许多房子已无人居住形成了事实上的“空心村”。前些年还发生过老人在家病逝多日,无人发现的悲剧。范老师感慨地说,扶贫攻坚,像这种“空心村”怎么扶贫?怎么攻坚?
披荆斩棘如此难,驻杖寻迹何其艰!
荜路蓝缕谈何易,石头凄凉话平安。
匪患逼迫村民躲,空心遗下儿女牵。
绿水青山风景异,扶贫攻坚前路宽。
范江口述,王工执笔
辛丑年七月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