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铁营街道小林剧社推出
播讲人:幸福一家人,原名:汪颖
“我不当那个大元帅!”
实行军衔制,是人民军队走向现代化正规化必不可少的一步,是军事指挥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军队通行的惯例。
1952年,经过与苏联顾问反复商议,中央军委有关部门拿出一套方案,初步计划军衔分6等20级——大元帅、国家元帅、兵种元帅三级,上将、准上将、中将、少将四级……除了多出一个准上将外,这个方案可以说是苏联军衔制的翻版。1953年,有关部门拿出第二套方案,在充分考虑苏方意见的同时,还参考了当时朝鲜的军衔制,并结合了我军具体情况。
“军衔实施委员会”等相关机构也设立起来。
1953年底,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在北京开幕。在这次长达50多天的“高干会”上,确定了中国军队发展的总方针、总任务,规划了军队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蓝图,并确定实施军衔制、干部薪金制和义务兵役制。
1955年,随着《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的先后颁布,要在当年完成对全部现役军官的授衔工作,成为牵动全军官兵的头等大事。
按照军官服役条例,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人是应该授衔的。在初步的方案中,大家一致认为毛泽东应该授大元帅,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应该授元帅。
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后,摇摇手说:“我不当那个大元帅!”
人大常委会开会讨论,民主人士纷纷发言:毛泽东等领导同志是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创建者,指挥过许多重大战役,为军队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中都享有崇高的声誉,应该给他们授衔、授勋。尤其是毛主席功劳最大,应该授予大元帅,授三个一级勋章。
大家意见一致,但主持会议的刘少奇知道毛泽东的态度,建议还是先不作结论。
一位民主人士说:“我们人大作了决定,他有什么办法。”
“人大可以作决定,但他是国家主席,要他签署命令才行啊。”
“人大作了决定,国家主席就得签署命令!”
……
争来争去,刘少奇只好说:“你们不是经常可以见到毛主席吗?你们当面去说服他,争取他的同意,我们这次先不作决定。”
此后不久,彭德怀、罗荣桓、宋任穷、赖传珠等人汇报方案,毛主席听完汇报后说:“你们搞评衔,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多不方便啊!依我看呀,现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评军衔为好!”
毛泽东的态度明确,为他准备的大元帅服,也就只能永远放在博物馆里了。
他转向少奇同志:“你在部队里搞过,你也是元帅。”少奇同志当即表示:不要评了。
他又问周恩来、邓小平:“你们的元帅军衔,还要不要评啊?”
周恩来连连摆手说:“不要评了,不要评了!”
邓小平笑笑说:“当什么元帅哟,早不带兵了。”
毛主席又转身问过去长期在军队担任领导工作,后来到地方工作的邓子恢、张鼎丞等同志:你们几位的大将军衔还要不要评啊?“我没想过当大将,我也不要评大将。” “不要评了,不要评了。”
宋任穷回忆录中写道:以毛主席为首的一些中央领导同志主动提出不授衔,对全军干部是个很大的教育,也解决了评衔工作中的许多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