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武林笔下的作家们——
余华的读书生活
(下)
(原创 家在山河间)
我毫不怀疑经典意识来自于对文学经典的阅读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如果说余华的作品中有那么一点点经典意识,那么我会毫不怀疑地说:它来自于他对经典作品的阅读。无论他多么强调海盐是他创作灵感的源泉,他无论写什么都离不开那块地方的影响等等,但是,我只能说他在迷恋和延续他的阅读生活。他也曾感慨地说过:一个作家欲望不可太多。生活越平淡,作品越绚烂。但是,他也深深理解,在这个时代“诱惑太多,抵抗诱惑也不容易“。这既是他个人心语和生活的一种写照,也是对别人一种善意的理解和体贴。
阅读使余华成为一个更高意义上的余华,因为阅读使人高雅使人高贵使人精神和心灵超越了凡俗的羁绊而达到一种更健康或者说更健全的人的境界。尽管他对音乐非常着迷,甚至达到了一种专业性的水平,但他是站在文学这一边的,是用文学的感觉和听觉走进音乐世界的。他熟练而又自如地用飘逸的文字来传达他对声音的理解,很显然这是很多专业人士都达不到的一种境界。非常有趣的是,他从来不关心别人对他的作品的评价,而他对评论家也不是那么友好。在世界文学史上,这种对立始终存在着。实际上,那些优秀的作家,诗人都是一流的评论家。我们可以举出一大串名字来证明:伍尔夫、艾略特,福斯特、海明威、萨特,詹姆斯……从更深切的意义上说,作家都期待那种能够切中作品本质的评论家。这种能力不是靠知识和理论武装起来的,而是靠直觉,也就是说阅读作品时敏锐而又精细的洞察力。
余华最喜欢的十本书是:《青鱼》《在流放地》《伊豆的歌女》《南方》《傻瓜吉姆佩尔》《孔乙己》《礼拜二午睡
时刻》《河的第三条岸》《海上扁舟》《鸟》。他对死亡、血腥的体验来自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响。他把川端康成理解为文学里无限柔软的象征,而卡夫卡是文学里极端锋利的象征。他本人庆幸的是他并没有同时阅读到他们,否则这种强烈的对抗文学风格会令他发疯发狂。他在两个极端之间迷醉,并重新回味和审视他童年和青年曾经经历过和正在经历的生活,那些血腥、暴力,死亡具有了审美意义上的价值。他欣喜地认识到:生在死之后出现,花朵生长在溃烂的伤口上。他的略带自嘲式的风格,是卡夫卡和川端康成美学风格的一种机智而又轻巧的结合。
余华是一个有自己坚定追求但又对这个时代有着透彻了解和善意的理解的作家。他说如果倒退二十年,他也会成为一个网络作家。这句话的反面意思是:我不能改变我的生活状态。他执着于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并对经典作家保持着一种灵魂上的敬意。即便他不能走进这个行列,也不会放弃这种充满渴望和崇敬的生活姿态。这种阅读,始于他的文学和人生的态度。他并不是羞怯地在自己的书房里和那些伟大的心灵交谈,他也会把自己对大师们的敬意带到公众场合中。他穿着印有福克纳头像的T恤衫搞签名售书,本身就是一种姿态。这对于一个喜欢平淡生活的作家来说,的确是一种很冲动的举动。他无疑给人留下了很强烈的印象。
作家是不是知识分子,这是个敏感而又容易招惹是非的话题。至少在俄罗斯白银时代,作家和诗人充当的是精英知识分子的角色。余华觉得自己不是在大学里做教授的作家,所以要淡化自己的知识分子的身份,这等于说余华承认作家是知识分子。我向来不觉得知识分子高人一等,这只不过是一种存在的方式而已。他努力以平和的姿态面对读者,但这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一个基本的事实:能够进入阅读这个层次的读者都是知识分子。余华在阅读和写作时面对的依然是知识分子,也许他仅仅表示了他对一种现象的不满:他在《读书》和《收获》专栏上发表了一些读书和音乐随笔的文章,受到了所谓知识界的重视。那么他的小说呢?在他没有写或者说永远不打算写这些随笔时,他的小说就不应该受到知识界的重视吗?
一个作家应该是一个优秀的读书人,而那种钟情于过阅读生活的作家,无疑还是一个优秀的学者。正如那循环不已的流水一样,在这种沉静而又执着的阅读中,鲜活的思想,蓬勃的情感,强大的灵魂会发生巨大的碰撞。所以,余华的作品中从不缺乏闪光的东西。而他本人,也会成为一本书,走进那些喜欢阅读的人的视野中!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中国当代作家。
1978年,高考落榜后进入卫生院当牙科医生。1983年,发表首部短篇小说《第一宿舍》。1987年,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等短篇小说,确立了先锋作家的地位;同年,赴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
1990年,首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出版。
1992年,出版长篇小说《活着》。199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在《收获》杂志发表。
1998年,凭借小说《活着》获得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2003年,英文版《许三观卖血记》获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
2004年,被授予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至2006年,先后出版长篇小说《兄弟》的上下部,该书因极端现实主义的写作,曾在中国引起争议。
2008年5月,出版随笔集《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10月,凭借小说《兄弟》获得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
2013年,发表长篇小说《第七天》,并凭借该书获得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23]。
2015年,出版首部杂文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2018年1月,凭借小说《活着》获得作家出版社超级畅销奖;7月,出版杂文集《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2021年,出版八年来的首部长篇小说《文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