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博璨(荷韵之子),写于2012年,彼时19岁,大二
老实说我对撒切尔夫人不了解,看其他人长篇大论的写道“撒切尔主义”“撒切尔政策”“撒切尔时代“,我都不了解。对她仅有的认识来自于历史课本上的吹捧——邓小平与香港回归——以及忘了从哪里看到的一句话,”撒切尔预言欧盟终将解体”,我与她持有相同的看法。
所以我对影片中表现出来的历史问题一点不懂,什么爆炸,什么与阿根廷的战争,我之前一点也不知道,但也因此我能从一个更人性化的角度看待这部作品——虽然我承认影片的叙事确实有些混乱,需要认真思考方能明白。
我想说,传记电影,一部成功的传记电影,它永远不该在人物神化的光环上添色,而是应该更透彻地展现伟人“人性”的一面,他们的脆弱,他们的不堪,那是他们更与我们相似的地方,我们会同情他们,情不自禁地感慨,“哦,原来你也只是个凡人。”(所以奥斯卡更倾向传记类的电影吧)
梅姨的表演当真出彩,恍惚间我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撒切尔夫人。
年轻时候的玛格丽特在父亲的教育下燃烧起了从政的热情,一点点地在带有鲜明的女性歧视的议院——路过的男性审视的眼光,成员室内的景象,一片黑色皮鞋中白色的高跟鞋,黑灰色西装中间的蓝色礼服间生生地营造出一个自己的位置,后来多少有点抛家弃子的当上了首相(这是电影中占据重要分量情节的)。
国家与家庭,两者必须牺牲一个,你选哪个。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情,任何目的的达成总意味着失去,得到比失去更多便是成功,反之则是失败。撒切尔选择了国家,在丈夫求婚的时候她向他强调,他欣然同意,于是她释怀地一笑,与他拥吻,婚后撒切尔度过了一段幸福时光,大概那是她这辈子最像一个普通女性的生活吧。好景不长,当撒切尔有意竞选首相的时候,丈夫愤然离去,他知道他无法让她改变,她立意把自己献给国家。
毫无疑问她成功了。历史上证明,纯粹男性的统治集体,例如罗马元老院,无法有效地保持公平公正,也无法有效保持激情,最终会变成一个顽固、腐败的毒瘤——他们的思想容易在狂妄下变得固化。因此一个强硬的女性领导者具有极大的冲击力。(帽子、发声训练旨在强化这一特点)
我不了解政治,所以我无法评论撒切尔的种种措施,关于影片中提到的“穷人跟富人是否应该相同纳税”我就不支持撒切尔夫人,但是就其从与阿根廷战争的角度来说她已深刻表明她的立场。她热爱这个国家,她希望她强大,她有着高瞻远瞩的目光,她看到了这个体制思想固化的地方,她相信民众的力量,并试图融入他们(黄油的价格,亲身购买牛奶),但她最后还是被出卖了,我觉得与政治无关,只因她是一个强硬不肯低头的女人,但作为一个从政的女人,她还是一个,她也不能也无法低头,低头便是向这个制度低头,因此她只能强硬,但爬得越高跌的越痛,她的政治生涯即使过程再风光无限,结尾也注定是个悲剧。她就像是政坛的哲学家,看的太远高屋建瓴,不被凡人理解。梅姨诠释的真好。
这是她神化的地方。对一个人来说,10个说他好的人给人的印象一定不如100个说他坏的人,骂的越狠,说明他做人越成功——我认为人活着的意义在于被人记住,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而撒切尔夫人的影响力不容置疑,个人认为她就是现代版的“武则天”。但影片更多的是讲述她"人性“的地方,神化只是穿插她的人生。
卸任后的撒切尔孤苦伶仃,连买牛奶都要小心翼翼,我注意到有个镜头是梅姨小心翼翼地探头,近景出现一只枪——她是被限制了自由的。她只有跟她想象出来的已死的丈夫聊天,她纠结于这样的状态,一方面不想承认自己是个疯子,另一方面想借此排解孤独,她的一生献给了这个国家,老了以后夫死子离,常见面的女儿也冷淡无比,她还能做些什么,所以影片最后她释怀后她说她哪也不去,因为她哪里都不属于。她听着外面孩子们的嬉闹,洗碗,做一个普通女人会做的事情,这是生活上的释怀,也是她人生中的妥协。
她还是妥协了。
伟人的晚年如此不幸,有多少人念及她的伟大,她做过的事情的意义,从本质上来说,她牺牲了自己,成全了大英帝国的荣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