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樵夫的黄昏恋传奇(之十二)
蓝白领
话说年老的青州人都记得虎头镇的东南方的乔家庄,原本有座雄伟的乔家大院。现今早已残垣断壁,荒草累累,拔开草丛断砖,还留有当年火烧过的痕迹。六十多年的风雨洗涤,早已掩盖了那场突兀的无情大火,可怜乔太公一家一百余口,全葬生于火海之中。据传说只有一弱冠之孙,因高中举人与同年互访在外,才幸免于难,只是从大火之后,再也没人看见过他。其实现在所谓的老年人,只不过是六十年前的几岁,十几岁,二十出头的孩童与少年。稍大点依稀记得那个慈眉善目的乔老太公,他家的乔家大院富丽堂皇,人丁兴旺,家财万贯,富甲一方。也从大人们议论中知道那场大火来得蹊跷,据人说,那是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乔家大院四周一下子火光冲天。附近有热情帮忙去救火的人却被一群黑衣人阻挡,理由是:火势太大,救也无益,为避免不必要的伤亡,闲杂人等不得靠近火场。人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大火把富丽堂皇的乔家大院化为灰烬,乔家一百余口,无一生还。
第二天一大早,人们又惊奇发现晚上现身的黑衣人都不见了,人们心里十分疑惑。后来的后来,只因传说乔老太公尚有一孙活着,但是谁也没见着本人,黑衣人也来调查过几次,也都是查无音讯不了了之了。据说当晚火起时留宿过乔公子的同年,也说不清乔公子的去向。他被黑衣人盘问了好多次,唯一一句话说:乔公子天亮就回家了,此后自己也再没见过乔公子本人。后来的后来,人们才知道了乔公子还活着的这一消息是来源于一个贯偷。
原来小偷从一个落魂的公子哥儿身上偷出了一本文书,上面有:乔多福举人之语。不知怎么就传到黑衣人耳中,他们抓住了小偷逼问。小偷只是承认偷过一本举人的文书,但文书的主人现今在哪里他也是不知道的。黑衣人那里肯信,严刑拷打,务必要追问出乔公子的下落。但是小偷当时只顾偷东西,管什么被偷的人将要去那里,因此不管如何逼问,也是一问三不知。后来据说小偷吃不住打,供出了一个惊天大的秘密,帮助赵太师收伏了一个得力干将而立功后就被放了。不用说,黑衣人是赵太师的手下,追问乔公子下落,是为了要斩草除根。这一切,老樵夫在多年的寻找仇人中慢慢得知。知道自家仇人后,他也曾想报仇雪恨,但赵太师官大权重,自己形单影孤,还要提防赵太师爪牙的暗杀。一个人如何报得了家仇,他只好隐姓埋名,来到万乡镇的深山上靠打柴为生了。
其实正是六月天气,太阳早已下山了,微弱的晚霞光照见一个老年人的身影。正躲在乔家大院废址旁不远的树林里,眺望着野草累累的昔日繁华的乔家大院,老泪纵横唏嘘不已。你道是何人,他就是为了寻访王氏父女俩来到青州的老樵夫。老樵夫回到了已经阔别了六十年之久的故乡,眼望家的荒凉,家仇未报,不胜悲痛。此时此地此景,不禁想起他自己的身世来。
原来老樵夫姓乔,名叫多福,还是爷爷老乔太公起的名字,希望孙儿一生多福。在这幽静的树林里,眼望变成荒草丛的家,老樵夫忆起往日青少年的幸福生活。老樵夫从记事起,就知道爷爷是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全乔家庄的人都对爷爷毕恭毕敬,都叫爷爷乔老太爷。据爹爹说,爷爷小时候也很穷,后来长大了经商,才置下了乔家大院这份家业。后来又经爹爹之手,才成为这虎头镇,乃至这青州内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据说富起来的爷爷,本来希望儿子读书中举人,光宗耀祖。但是爹爹说他天生不是读书的料,却算盘珠子打得呱呱响,天生一个会做生意的人。从爷爷手中接过生意,生意越发好了。爷爷从此也乐得作个乔老太公,一门心思花费在孙子多福身上。多福也是很争气,刚过弱冠,就高中举人了。
老樵夫想到此,他会心地一笑,又沉入了往事中。记得自己高中举人那年,乔家大院摆了三天三夜酒席,唱了三天三夜的大戏。全庄上下的人,无一不高兴,喜得九十余岁的乔老太公更是乐不可支。后来,自己出外与同年应酬去了,刚好一同年再三挽留,那天晚上没有回家。结果第二天回来,自己的家及亲人们都化为灰烬,好不悲伤。他从邻里得知起火时一些反常情况,知道自己的家被仇人暗算了。还隐隐约约记得自己中举之前爷爷曾对一位京师的信使发怒说:大逆不道之事,吾死不为!,那个信使十分不悦地匆匆离去了。现在思之,家中失火,必与京师来使有关,不然怎么有一群黑衣人阻止救火呢?想到此,年轻的举人多福,自知自己也身处危险之中,假如京师的某位官家知道乔家还有一个人未死,必然会派人来追杀。当然当时的多福并不知自己的仇家是权倾朝野的赵太师了,知道这一切都是在救他的老禅师后来告诉他的。
所以当时多福不敢过多停留,也不敢去中举后所任职处的县衙去报到了,他忍住悲痛就逃离了家乡。真是祸不单行,富家公子哥儿多福何曾吃过这般餐风露宿之苦,不想一下子病了。那日他走在山道间,一下子就晕倒了,迷迷糊糊之中,恍惚间有个精瘦的人抢走了自己仅有的行李及盘缠。及到多福再次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一个禅房的床上,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和尚对他笑着说:施主,你总算醒了,晕迷了三天三夜,口中一直叫唤着:大火大火不知何故?多福一听,悲从中来,这才断断续续地告诉了老和尚他的身世,及飞来的横祸。老和尚好一顿安慰说:“乔老太公真是好人,早年贫僧到青州去化缘,承蒙他老人家赠了贫僧许多银两,才修建了这座小庙栖身。”。
后来多福才知,此地是身处深山中一座小庙,现今也只有老和尚一人而已。法号了因和尚,原来有两个小和尚,都嫌庙小香火少日子清苦,了因和尚打发他俩去别的寺庙了。此寺庙是了因和尚一人化缘所建,依山旁水,十分清幽,寺名有缘来会寺,取凡是有缘的人都来相会之意。旁书:有缘就来会,来会亦有缘,是了因和尚的手笔。从此,多福就在有缘来会寺住下了,日常地打理起了因和尚的食宿,带发修行着。其实,多福骤遇家庭突变,后来又打听到自家仇人是当朝的权臣赵太师,报仇也觉无望了,日日就与了因和尚打坐问禅,也就慢慢地看透了人情世故,参破了红尘。多次要求了因和尚为自己剃度,了因和尚总是不答应,问之总说:所谓了因,了无原因,个中缘由,日后自知。自此,多福也不提作和尚之事,与了因和尚自己砍柴种菜,加上了因和尚的化缘,日子倒也过得安闭。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其间多福早已知道自家的祸事缘于爷爷因拒绝了赵太师入伙邀请,一起谋反而得罪了赵太师才使一家人死于非命的。
后来了因和尚越发老了,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把现已五十余岁的多福叫到面前说:我死后,你速速离开本寺,到时我有一偈送你。了因和尚喘了口气又接着说:多年化缘,我为你留下了两百两银子,你去他乡置一小院,以砍柴为生。切不可告之别人自己的底细,最好忘了公子举人身份,隐姓埋名,日后定有福报,静候有缘人来。说毕,了因和尚就圆寂了。
多福就拜谢了了因和尚遗体,把了因和尚和化后,他收拾了一下行李就下山去了。后来他碾转到万乡镇的郊外置办了一座小院,到深山砍柴为生了。老樵夫想到这儿,清楚记得当日自己火化了因和尚遗体后,了因和尚日日打坐蒲团烧化后,内中显出一方石刻的偈文,大意如下:
大火无情烧光光,
至亲全丧心痛痛。
昔日富贵不足夸,
粗茶淡饭岁月长。
光阴虚度一甲子,
两鬓斑白恨若狂。
为求娇娘返青州,
历尽磨难志气扬。
狼口余生公子好,
一举成名天下惊。
陈情表白皇帝女,
上方宝剑巡四方。
少年公子多磨难,
孤苦无依大半生。
天佑善人降奇缘,
老夫少妻情也浓。
众人相会齐努力,
揭开阴谋保吾皇。
皇天后土佑臣民,
奸妄全毙喜洋洋。
这篇偈文,老樵夫时至今日,也是似懂非懂,有的好象应在自己身上,有的又不象。有的好象应在玉英身上,自己这次回青州,为的就是玉英父女俩。即便这样,有的也说不通。所谓狼口余生,莫非应在自己山中所救,上京赶考的公子身上吗?可惜当时他连个名字也没问,人海茫茫日后如何得见?不说老樵夫回到家乡,看见满地荒凉的老家,一时心潮澎湃,想起许多陈年往事。
他早已打定注意,从明天起,务必要找到王氏父女俩,那怕问遍全青州人,也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老樵夫沉思后下定决心时,天已经黑了,他只好从树林中出来,先寻了个旅馆住了下来。一夜无话,天明老樵夫就出门打探王氏父女俩的消息去了,天黑方回。此后,日日如此,不说老樵夫在青州大街小巷打听王氏父女俩的消息。单说赵虎那日见玉英一行已经远去了,他就匆匆溜下树来,从草丛中背起弟弟,趁夜逃往他乡去了。